在“雙碳”目標下,低碳經濟正在我國加速發展。作為資金供給方的商業銀行,也不斷由傳統金融向碳金融轉型。近年來,與“碳”掛鉤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不斷涌現,相關企業也開始感受到碳金融帶來的支持。
“碳金融的實質在于通過市場化、金融化手段實現碳減排目標。”在無錫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吳琦看來,碳金融作為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快速發展將極大地帶動綠色金融發展。
《金融時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上半年,各家商業銀行積極布局碳金融市場,在信貸資源不斷向碳減排重點領域傾斜的同時,多個“首單”碳中和主題債券、理財以及公募基金等碳金融產品紛紛落地,進一步展現了各家銀行參與碳金融市場的熱情。
信貸發力 精準支持碳減排重點領域
14個標準足球場大小的光伏電板,每年可以減少多少碳排放?
近日,ABB集團全球最大制造基地——ABB廈門工業中心“碳中和”園區示范基地項目落成,廠區屋頂安裝的10萬平方米光伏電板即將投產使用。
“項目投入使用后,園區自用電量有一半可以靠光伏提供,預計每年能減少碳排放1.34萬噸,節省用電成本近200萬元。”ABB廈門工業中心相關負責人說,去年以來,興業銀行廈門分行已為ABB廈門工業中心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建設提供了超3500萬元的融資支持。
《金融時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上半年,各類銀行均加大了綠色信貸的投放力度,資金精準支持了碳減排等相關領域的重點企業。
“減排固碳是農發行的使命所在。”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董事長錢文揮此前表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農發行的綠色貸款余額超過兩萬億元,較年初增長了17.68%;支持綠色項目共計節約標準煤1400余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當量2700余萬噸。
“工商銀行通過創新業務模式,支持了水光互補、牧光互補、光伏治沙、風光儲一體化等新能源項目,大力推進碳排放權、排污權、林權、水權等權益抵質押貸款。”工行相關負責人表示,上半年,工商銀行綠色貸款余額率先突破5萬億元,總量、增量均創歷史新高。
在大型銀行的帶動下,今年以來,股份制銀行和中小銀行也走上了綠色金融發展的“快車道”。
作為中國首家赤道銀行,興業銀行將能源金融作為重點布局的新賽道之一,以金融活水精準滴灌光伏、水電等清潔能源產業發展。截至6月末,興業銀行在清潔能源產業綠色貸款余額達1559億元。
江蘇銀行將新能源領域作為綠色信貸重點投資方向,每年都有超百億元的新增貸款投向風電、光伏、儲能、氫能等細分行業,清潔能源貸款年均增速超過80%。
投融并舉 創新綠色金融產品
在綠色低碳領域,相關企業普遍面臨抵質押品不足、融資成本高等現實難題。除了信貸支持以外,商業銀行還需不斷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
“作為一種募集資金專門用于符合規定條件的綠色項目的債券工具,綠色債券可以將社會資金直接引入企業。”吳琦表示。
《金融時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各家銀行持續加大綠色債券承銷投資力度,以直接融資助力實體經濟綠色發展,多個全國“首單”碳中和等相關主題債券相繼落地。
今年3月,農業銀行牽頭主承銷全國首單服務碳中和、碳資產、鄉村振興和革命老區四大主題的資產擔保債券——吉林電力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度第一期碳排放權資產擔保債務融資工具,注冊規模10億元,首期發行規模0.62億元。
“碳排放權資產擔保債務融資工具是以碳排放權為擔保物的債券品種,填補了綠色金融債券市場空白。”在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看來,在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綠色發展的過程中,勢必會有更多的創新業務出現。
“在綠色債券、碳中和債等方面的創新,交通銀行也做了一些探索。”在第十四屆陸家嘴論壇上,交通銀行董事長任德奇介紹稱,“交行助力小微企業盤活碳資產,滿足其資金需求,在長三角地區同業中,率先為碳科技公司提供碳排放權質押融資。”
與此同時,上半年,銀行理財子公司也聚焦綠色低碳領域展開了理財產品創新。
7月12日,興銀理財推出首只掛鉤興業綠債指數理財產品——興銀理財豐利悅動青云7天最短持有期日開1號固收類理財產品。該產品跟蹤“中債-興業綠色債券指數”,精選優質綠色主體,挖掘綠色債券投資價值。
“接下來,商業銀行還可以繼續開發創新型碳金融衍生品,推進低碳指數開發創新和投資應用,為碳金融市場提供新型的投融資工具以及風險管理工具。”吳琦表示。
搶抓機遇 推動碳金融業務成熟完善
“商業銀行必須圍繞保障能源安全與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兩大任務,推動‘雙碳’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興業銀行副行長張旻表示,興業銀行積極布局能源金融新賽道,以“能源金融”賦能綠色發展,助力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2021年,北京銀行發布了“綠融+”綠色金融服務品牌,打造涵蓋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綠色供應鏈、綠色金融生態圈在內的點、線、面相結合的立體化服務體系。
“未來,北京銀行將進一步圍繞清潔能源、清潔生產、節能環保、生態環境、綠色交通、低碳轉型等領域,高效精準滿足客戶低碳融資需求。”北京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霍學文近日表示。
當前,發力碳金融雖已成為銀行業發展共識,但在業內專家看來,各家銀行在碳金融領域仍處于“試水”階段,尚未形成成熟的運營模式。
“商業銀行對于碳金融業務缺乏差異化授信和考核機制,經營機構開展碳金融業務的積極性受到較大制約。”吳琦表示,“同時,碳金融業務涉及環境、法律和管理等多個領域,需要熟悉碳交易規則和碳市場業務又精通金融知識的復合型人才,但目前商業銀行普遍缺乏碳金融專業團隊和人才儲備。”
在吳琦看來,促進碳金融業務的健康持續發展,商業銀行需要從明確發展戰略、加強外部合作兩個方面入手。
“一方面,銀行要明確碳金融發展戰略,加強碳減排和碳交易相關政策研究,適時成立碳金融事業部門,牽頭制定碳金融中長期發展戰略,統一規劃碳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開發及推廣;另一方面,各家銀行也要持續加強碳金融外部合作,包括政府機構、科研機構、非銀機構等多方主體。”吳琦建議。(記者 張冰潔)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