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研究院承擔的“‘再造三個塞罕壩林場’項目森林碳匯量評估”項目,通過了河北省林學會組織的科技成果評估。評估結果認為,項目生態建設成效顯著,取得了可觀的碳匯效益,且碳匯潛力巨大。
近年來,河北省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深入推進三北工程建設,大力實施“再造三個塞罕壩林場”等大型生態林場建設,林草資源總量穩步增加,固碳能力明顯增強。從2014年開始,河北省以京冀跨區域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建設為突破,積極探索林草碳匯價值實現機制,不斷拓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路徑。
1999年,河北省開始實施“再造三個塞罕壩林場”(以下簡稱“三個林場”)項目。“三個林場”項目區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壩上高原與壩下山區過渡地帶,是“兩區”(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和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建設的核心區域。20多年來,項目區廣大干部群眾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一任接著一任干,“三個林場”項目形成了橫亙在京津冀北部的沿壩綠色長城。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堅持“規劃高水平、建設高標準、施工高質量、實現高效益”的“四高”建設方針,組建了張家口市塞北林場、豐寧千松壩林場、御道口林場三個項目建設實施機構。塞罕壩機械林場作為塞罕壩精神的傳承和延續,承擔了“三個林場”項目的部分建設任務。2017年,為保證工程建設布局的完整性,建立了圍場灤河林場。“三個林場”項目堅持造林綠化和附屬工程建設同步實施,建成了數百萬畝的浩瀚林海。經過多年實踐,因地制宜開創了以股份制造林為主的合作造林新機制。
在國家發改委、國家林草局的大力支持下,在河北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經過各級林草主管部門和廣大干部群眾的艱苦努力,項目建設生態、經濟、社會效益顯著。
與1999年相比,項目區森林覆蓋率提高了28.1個百分點,達到49.4%,植被蓋度達到90%以上,蓄水率由治理前的4.3%提高到5.9%,地表泥沙流失量減少8%,土壤沙化侵蝕減少6%,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得到有效遏制。
塞北林場以“綠了青山白了頭”的奉獻精神,建成了沽源南廠、西壩、南灘、冰山梁和崇禮樺皮嶺共5個10萬畝示范工程區,在方圓約150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筑起上百萬畝綠色生態屏障,先后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綠化模范單位、全國防沙治沙先進集體等榮譽。全場累計完成人工造林171.3萬畝、封山育林45.85萬畝,植被蓋度從不足25%達到平均86.2%,狍子、狐貍、山雞等野生動物迅速繁衍,生態環境穩中向好。
項目區持續擦亮生態底色,良好的生態環境有效促進項目區第三產業發展。依托林場資源,蓬勃興起的森林草原旅游景點、農家樂等為當地群眾開辟了新的致富途徑。據估算,項目建設20年間總用工量達到3000多萬個,在增加當地農民勞務收入的同時,解決了部分農民的就業問題。
不負綠水青山,方得金山銀山。塞北林場項目區內,大部分勞動力參與整地、栽植、撫育、管護等工作,每人每年能增加收入2500元以上。林木種苗是造林綠化的基礎,塞北林場積極發展苗木產業,每個小型苗圃每年吸納6—8個農村勞動力,通過勞動每人每年能有4000—5000元收入,項目區苗木還銷往北京、天津、內蒙古等地,全面促農增收。
聲名鵲起的草原天路從塞北林場項目區穿過,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近年來,草原天路年均接待游客約300萬人次、車輛約86萬臺次,旅游旺季每日接待自駕游車輛達6000多臺次。赤城分場的冰山梁、崇禮分場的樺皮嶺和長城嶺以及沽源分場的九龍泉、南廠、西壩等眾多旅游景點也深受游客青睞,成為張家口的亮麗名片。
加強林草生態建設,提升森林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已成為新時代賦予國土綠化工作的新使命、新要求。
“三個林場”項目以培育健康森林為目標,構筑起“人防+物防+技防”的森林防火安全墻,時刻守護著林海安全,讓森林“碳庫”更優質更穩定。繼2014年作為全省首批林業碳匯項目成功交易后,塞罕壩機械林場、豐寧千松壩林場、御道口林場至今已完成多個森林固碳生態產品項目開發,實現價值轉化1600多萬元。
除了森林,創造碳匯價值的還有草原、濕地。草原是我國僅次于森林的第二大“碳庫”。在河北省第四批降碳產品價值實現集中簽約儀式上,御道口林場草原、濕地兩個固碳生態產品項目與鋼鐵、玻璃等行業多家新增產能的碳排放企業達成交易總量9.36萬噸,成功實現價值轉化645.9萬元。
隨著“三個林場”項目不斷強化森林資源管護,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項目區群眾改變了過去過度放牧、開荒種地、亂砍濫伐的不良生產生活方式,樹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項目建設中,普及自然科學文化知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讓綠色發展理念植根于當地干部群眾心中,群眾的生產方式、生活水平、消費結構得到很大改變,科技興林、興牧、興農意識也顯著增強,實現了為京津阻沙源保水源、為當地增資源拓財源的項目建設初衷。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