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綠色發展國際科技創新大會亮點聚焦
“‘十四五’時期,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對創新環境治理技術、方法和路徑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創新破解綠色發展難題。”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說。
在近日舉行的2022綠色發展國際科技創新大會上,與會代表聚焦“綠色低碳 合作共享”這一主題,共同探討綠色低碳發展和科技創新途徑。
綠色發展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也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之策。“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
趙英民說,生態環境部將在PM2.5和臭氧污染協同防控、水生態系統保護、土壤污染防治與安全利用、碳達峰與碳中和、危險廢物風險精準管控、地下水污染監控與防治、新污染物治理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完善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技術支撐體系,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工作邁上新臺階。
我國能源結構偏煤,產業結構偏重,碳排放總量大、強度高,保障能源安全與經濟發展任務重。與會專家表示,必須依靠科技創新,在降碳的同時確保能源安全,促進清潔能源發展,加快能源行業綠色低碳轉型。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認為,推動能源革命過程中,氫能占據重要地位。經過5至10年的努力,我國氫能產業將形成大規模發展態勢。
“在能源低碳轉型中,氫能產業具有延續性好、產業鏈長、產值高、應用覆蓋面廣等優勢,是化石、煤炭、鋼鐵等眾多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理想選擇。”歐陽明高說,未來應著力突破制氫、儲運和應用等環節的技術難關。
“數據顯示,在2030年之前所需要的低碳技術中,約有85%已經具備商業可行性,我們需要迅速推廣這些技術。同時,開發和改進其他關鍵技術,包括季節性可再生能源的長期儲能技術、直接捕獲大氣中過量二氧化碳的技術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李波說,為支持技術創新、應對氣候挑戰,各國應從建立碳定價體系、促進技術應用和加強國際合作三方面做出努力。
氣候變化和環境污染是人類面對的共同挑戰,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前任主席龔克說,要發揮好科學技術的杠桿作用,就必須深化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的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主動布局和積極利用國際創新資源,努力構建合作共贏的伙伴關系,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惠及其他更多國家和人民,推動全球范圍平衡發展。
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張玉卓表示,接下來,中國科協將積極發揮組織優勢,在綠色低碳產業領域支持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聯合體建設,搭建企業與高校、院所、新型研發機構以及地方政府之間的橋梁。同時,加強與國際科技界的協同行動,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記者 于瑤 溫競華 銀川報道)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