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碳中和發展集團首席科學家姜冬梅教授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2023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建設美麗中國。”隨后31個省(區、市)在相關文件中,相繼出臺了“雙碳”目標及規劃。今年,是大多數市(縣、區)及大中型企業密集出臺“雙碳”目標及規劃的關鍵之年,各地方及企業“雙碳”規劃工作落地成為重中之重。
中國碳中和發展集團首席科學家、戰略發展委員會主席姜冬梅教授
為此,中國生態智庫科研助理、《中國碳中和發展報告》藍皮書副主編劉濤博士在《群言寄語》欄目線上邀請到中國碳中和發展集團首席科學家、戰略發展委員會主席姜冬梅教授,姜教授先后在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核能與新能源研究院從事博士后研究,曾受邀在聯合國紐約總部講座“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并參與編制“中國–聯合國第二次、第三次國家排放清單”,是全球知名應對氣候變化專家。本期,讓我們聽聽她對區塊鏈助力數據要素賦能地方和企業“雙碳”目標規劃落地的獨到見解。
中國碳中和發展集團首席科學家、戰略發展委員會主席姜冬梅教授
劉濤:姜老師您好!請您介紹一下,當前我國的碳達峰、碳中和規劃的制定情況是什么現狀?
姜冬梅:當前,全球已有132個國家表態要碳中和,我國也是其中之一。作為負責任的大國,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了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量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那么,當前我國企業是什么現狀呢?我舉一個例子,2022年6月末我在新加坡出差時看到《南華早報》的一篇文章,標題赫然寫著《中國企業在凈零表態上拖后腿》文章提到,在一個對全球4000家企業的研究中,其中265家中國企業只有11個制定了碳中和目標,其余企業沒有表態。可以看出,中國企業不斷被國際社會摘出來,不得不直面國際輿論壓力。中國企業尚未制定碳中和目標,也就是零碳目標的原因比較復雜,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我國的碳達峰、碳中和規劃是自上而下制定的,只有從國家到地市級別都有了“雙碳”的規劃和目標,企業才會有依據地制定自己的目標和作出承諾,應該說,中國企業的“雙碳”目標已經箭在弦上。
中國碳中和發展集團首席科學家、戰略發展委員會主席姜冬梅教授
劉濤:您提到了各級政府和企業應當制定碳排放規劃,我國目前這些單位的制定情況是什么樣的?
姜冬梅:總體來看,2023年是各個縣區和大型企業出臺“雙碳”規劃和制定“雙碳”目標的時間點,目前任務比較艱巨。
2021年國家要求各部委制定“1+N”的政策來提出目標。在國家設立了“雙碳”領導小組的前提下,各個省的發改委也設立了省一級的“雙碳”領導小組,省級的“雙碳”規劃基本都已經出臺,并且有些省份要求地市一級也制定完成了“雙碳”規劃,比如河南省的17個行政區都已經提交了自己的“雙碳”規劃,2023年將會是各個縣區落地“雙碳”規劃的時候。
從企業層面來看,北京市在全國范圍內處于比較領先的地位。北京市已經在2022年下達了要求所有國有企業必須制定2030年碳達峰規劃的文件,雖然各個省也將開始要求國企和大型民企做出相應的“雙碳”規劃,但是企業對自身的碳排放量尚在“摸家底”的階段,對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制定缺乏數據支撐、情景預測,更缺乏有針對性的減碳方案,導致有些企業為了交作業,“雙碳”規劃要么拍腦袋,要么進程緩慢。
劉濤:請問科學制定碳中和規劃有什么重要意義?
姜冬梅:不科學的碳行動規劃往往是前三季度用光了排放指標,到第四季度采取粗放式拉閘限電等“運動式減碳”措施,影響了企業的正常運營,甚至對居民生活造成影響,這對國家正常開展“雙碳”行動的負面影響很大。
在2022年的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內蒙古代表團時專門指出,實現“雙碳”目標,必須立足國情,堅持穩中求進、逐步實現,不能脫離實際、急于求成,搞運動式降碳、踩“急剎車”。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要在“雙碳”事情上完整準確全面理解,從數據化的基礎出發,先立后破。也就是說,在制定“雙碳”規劃前應該先了解基本現狀,而不是先打破再去做。
科學制定碳排放使用規劃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區塊鏈信息化平臺可以實現科學制定碳達峰碳中和規劃,這樣的平臺可以幫助企業、自貿區、園區以及地方政府進行數字化管控。幫助他們更好地制定規劃,實現“雙碳”目標。地方政府和企業對這樣平臺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
中國碳中和發展集團首席科學家、戰略發展委員會主席姜冬梅教授
劉濤:您曾經提到過區塊鏈信息化平臺將是碳核算和“雙碳”目標規劃的重要手段,區塊鏈信息化平臺是如何幫助各級政府和企業開展碳中和規劃的?
姜冬梅:中碳綠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作為中國碳中和發展集團旗下科技公司,打造的基于區塊鏈技術結合綠色、低碳美好愿景的一站式綠色金融可信數據服務網絡平臺,將會充分發揮數字技術賦能地方及企業“雙碳”目標落地的重要作用。以中碳綠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研發的“雙碳數字化管控平臺”為例,一個平臺能夠提供三項服務,分別是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指南、雙碳指揮大屏和可信碳表。通過這些工具,可以科學合理地進行碳規劃并對整個市(縣、區)或企業的碳排放、碳中和的總體進程和實時狀況進行監控。
具體來講,通過數字化的管控平臺,可以將縣區一級的碳排放信息整合在一起,并對所有的24個碳排放行業進行覆蓋。
進一步地,通過管控平臺可以制定一份行動指南,將所有的數字化信息組合在一起,形成紙質的行動指南,也可以通過數字化系統展示成一套“雙碳”綜合治理大屏及指揮中心,可以分為碳排放核算數據大屏、碳達峰進程指揮大屏、碳中和模擬指揮大屏。
企業通過PC端或者手機端輕松填報可信碳表,指揮中心通過大屏的形式,就可以把全市或全部縣區的“雙碳”行動情況展示出來,方便指揮決策和采取行動。
劉濤:請問區塊鏈技術在“雙碳數字化管控平臺”上扮演什么角色?
姜冬梅:區塊鏈的主要作用可以描述為,為上鏈的各類單位打造以統一身份為基礎,透明公開征信為公信,統一結算工具為依托的技術工具,解決一系列在碳規劃制定過程中的數據可信性問題。地方政府、園區在實現“雙碳”目標的挑戰與難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管理者難以掌握完整、準確、全面的碳排放數據進行科學決策。由于碳排放核算需要對數據的來源、核算方法的規范性和采集方法的科學性有嚴格要求,當前面臨碳排放數據數據采集不規范、記錄缺失等造成誤差的客觀現實,使管理者難以通過精準的雙碳數據做到科學決策,有據可依;
二是,管理者手中缺少實現“雙碳”的多情景數據模擬,難以科學決策當地“雙碳”規劃。除需要完整、準確、全面的碳排放數據外,政府、園區管理者手中缺少對當地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作出的多情景數據模擬,從而難以科學決策當地的實現“雙碳”目標的時間表、路線圖和施工圖;
三是,管理者面臨數據不一致導致倒查風險。由于缺少及時、動態、連續的技術手段,相關部門掌握各行業、各企業、各時期的碳排放資料不一致、不連續,甚至數據相互沖突,面臨數據倒查風險;
四是,企業顧慮生產數據安全和泄露問題。碳排放數據直接反映企業的生產情況,數據在企業、行業、第三方機構、碳市場流轉過程中可能存在非法使用、敏感信息泄露等風險,如果沒有類似金融服務的安全、加密的數據系統,企業會存在顧慮。
區塊鏈技術在應對這些挑戰與難點上具有重要作用,幫助我們打通了綠碳金融化的渠道。目前,該平臺已經實現了與建設銀行和華夏銀行的直接連接,并提供了一系列金融服務,這是傳統信息技術很難做到的。
總之,該平臺既面向政府,也面向企業,提供了不同級別的產品服務,能夠滿足企業的自證需求,同時也能證明數據的可信性,以滿足政府監管和金融端的需求。這些數據都使用了區塊鏈技術,解決了信任和證明的問題,并且可以滿足國際標準的需求,以便走向國際化。
中國碳中和發展集團首席科學家、戰略發展委員會主席姜冬梅教授
劉濤:請問 “雙碳數字化管控平臺”主要利用哪些信息化技術?
姜冬梅:中國碳中和發展集團是國內第一家開展區塊鏈“雙碳”信息化業務的機構,所提供的“雙碳數字化管控平臺”,是國內首創的。
研發團隊非常重視碳相關數據要素的建設。這個平臺利用了區塊鏈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確保數據采集的過程是準確的,不僅滿足了國家和地方的規范,還滿足了金融級別的要求和規范,并且已經實現了與建設銀行和華夏銀行的直接連接,這需要大量的技術準備才能實現。“雙碳數字化管控平臺”是碳減排過程中各類數據要素的基礎性平臺。
劉濤:非常感謝您接受中國生態智庫的專訪,在“雙碳”行動過程中,您還有什么建議?
姜冬梅:首先,必須確保地方及企業的碳行動方案是可行的。不能只關注減排目標,而忽略了老百姓的實際需求。還必須加強碳數據的透明性和公開性,提高行動方案的科學性,并確保解決方案不會對人民的生活和經濟增長造成不利影響。
其次,必須確保地方及企業的解決方案是長期的。不能只關注短期的效果,而忽略了長期的影響。這需要長期的數據要素化建設才能確保長期碳行動落地。
劉濤:非常感謝您對區塊鏈助力數據要素賦能地方及企業 “雙碳”目標落地的深入解讀,感謝您的有益建議,再次感謝您接受中國生態智庫的專訪。也非常期待您下一次來到《群言寄語》欄目,與大家交流探討,為我們答疑解惑,謝謝您。(文章來源:生態中國網)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