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國內信息與通信技術行業首家“零碳工廠”、天津市首個“零碳”社區商業項目……近年來,天津市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各層次,以落實“雙碳”目標為主線,加快實現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變革,率先探索出一批“零碳”示范項目,積極推廣應用“零碳示范單元標準體系”,為全社會綠色低碳發展探索出了可復制推廣的經驗。
“零碳”應用場景落地開花
初夏時節,位于渤海灣畔的天津港一片繁忙。走進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天津港北疆港區C段智能化集裝箱碼頭,自動化橋吊來回移動,智能水平運輸機器人有序穿梭。
自2019年12月打下第一根樁以來,僅用時1年零9個月,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在這里拔地而起,并獲得權威機構發布的“碳中和”認證。
天津市低碳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康磊介紹,“零碳”并不是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通過計算排放量,采取多種措施增加碳匯、減少碳排放實現等量抵消,從而達到碳的凈零排放。
“天津港C段碼頭構建的‘風光儲荷一體化’綠色能源系統,保障了碼頭100%凈零排放。”國網天津濱海公司副總經理錢峰介紹,天津港和電力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開發了全球首個“零碳”碼頭智慧綠色能源系統,共計24兆瓦的風力發電機組和1.43兆瓦光伏發電系統并網運行,結合綠電交易方式外購清潔能源,為C段碼頭打造了一流綠電供給體系。
天津港“智慧零碳”碼頭是近年來天津市錨定“雙碳”目標,實現綠色發展,不斷打造“零碳”示范應用場景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從能源自給率達到112%的中新天津生態城不動產登記中心,到正在建設的清潔能源年發電量達10億度的“零碳小鎮”……一批涵蓋工業制造、交通運輸、居民生活的“零碳”項目正在天津形成示范效應。
2022年2月,中新天津生態城第四社區中心取得了由天津排放權交易所頒發的碳中和證書,成為天津市首個“零碳”社區商業項目。該社區在廣泛使用建筑節能技術,實現節能減排的基礎上,通過碳抵消率先實現了預先“零碳”目標。2022年9月,信息與通信技術行業首家“零碳工廠”——聯想(天津)智慧創新服務產業園在天津正式投產,其目標是通過技術性碳中和、碳抵消、責任延伸等措施,實現零碳排放。
近日,由天津市發展改革委、天津市生態環境局聯合發布的《天津市低碳(零碳)應用場景(2023年版)》顯示,目前天津已經在城鄉建設、交通運輸、工業生產、農業農村、綠色生活等5大領域形成28個優秀場景,這些場景節能降碳成效明顯,為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示范樣板。
“零碳”標準體系發布應用
標準化是規范引領綠色低碳轉型,推動實現“零碳”目標實現的重要手段和保障。這一點,從事“零碳示范單元標準體系”研究的康磊深有感觸。
他表示,實現“零碳”目標,涉及能源、環境、生產方式等眾多方面,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一套可量化、可操作、可評價的標準體系對于低碳技術推廣至關重要”。
2022年9月,由天津市低碳發展研究中心、中新天津生態城生態環境局和天津環科環境咨詢有限公司聯合制定的首套“零碳示范單元標準體系”正式發布,并率先在中新天津生態城應用。這是繼2021年天津市低碳發展研究中心牽頭制定的全國首個“零碳建筑”團體標準——《零碳建筑認定和評價指南》之后,天津的又一項“零碳標準”探索。
這套標準體系包括《“零碳”社區認定和評價指南》《“零碳”產業園區認定和評價指南》《“零碳”工廠認定和評價指南——通則》《“零碳”工廠認定和評價指南——汽車整車制造工廠》,涵蓋社區、工廠、產業園區等諸多領域。
據介紹,為推出該標準體系,研究團隊歷時近兩年,充分借鑒了中新天津生態城綠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綠色出行、無廢城市建設、綠色低碳產業等領域的發展經驗和成果。
該套標準體系也顯示,實現“零碳”目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為統籌兼顧經濟發展與碳達峰目標,該標準體系為社區、工廠、產業園區等明確了一條“低碳—超低—近零—凈零”的有效減碳路徑,并綜合考慮控制指標符合程度與碳排放量核算結果后,對認定對象進行從“零碳、近零碳、超低碳和低碳”的水平評級。
不僅如此,這套標準也在進行動態補充。“我們在《“零碳”工廠認定和評價指南——通則》這個總綱下,又進行了行業的細分。汽車整車制造工廠作為首個行業‘零碳’工廠標準,后續還將對包括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其他生態城優勢產業‘零碳’工廠認定標準進行補充。”中新天津生態城生態環境局局長劉旭說。
康磊說,該標準體系在中新天津生態城社區、工廠、產業園區等領域先行先試,通過標準應用和對生態城低碳發展經驗進行總結,將率先推動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低碳或“零碳”示范單元,持續為低碳發展、碳中和提供標準樣板。
“零碳”目標實現路徑智慧綠色
2022年發布的《天津市碳達峰實施方案》提出,為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天津將實施包括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節能降碳增效行動、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行動等在內的十大行動。從已有的實踐案例看,能源綠色轉型和數字化轉型是推動“零碳”目標實現的有效路徑。
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的研究數據顯示,作為全球供應鏈的轉運節點,港口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3%。港口的碳排放主要源于裝卸生產、輔助生產和附屬生產過程中消耗的燃油和電力。
2021年底,隨著兩臺風機葉片緩緩啟動,C段智能化集裝箱碼頭的智慧綠色能源系統開始并網發電,通過風電、光伏發出的綠色能源,源源不斷地供給著港口的辦公和碼頭生產,實現了能源生產和消耗兩側的二氧化碳零排放。
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陳玲認為,在“雙碳”目標的背景下,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和數字產業生態系統為產業可持續發展和綠色轉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以數字化轉型推動“零碳制造”,也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共贏策略。
在天津,部分傳統制造業企業也正跟隨數字化浪潮,實現低碳轉型。“這幾年,我們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建設‘5G+數字工廠’,實現整個鋼鐵生產過程的數據互聯,推動制造業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天津榮程聯合鋼鐵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柴樹滿說。
“過去煉鋼,鐵礦石、焦炭等進料多少,如何配比,全憑老師傅的經驗,現在‘智慧大腦’依據原料成分、環境變化實時監測、進料情況隨時優化調節。”柴樹滿說,通過數字化精細管控,鋼鐵產品的質量不僅得到提升,噸鋼成本也降低了,每年還可減少碳排放約13.2萬噸。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