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一系列不平凡的創舉和成就極大增強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豪情和信心。今年下半年,我們將迎來黨的二十大,總結過去工作,謀劃未來一個時期的發展藍圖。從今日起,本報推出“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專欄和特別報道,報道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奮進精神和對美好未來的熱切期盼,進一步凝聚萬眾一心的偉力,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2012年11月15日,人民大會堂。習近平總書記在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發出“不負重托,不辱使命”的宣示。“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使中華民族更加堅強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2021年7月1日,天安門城樓。習近平總書記在這里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
千百年來一直難解的絕對貧困,在這一代人手里歷史性地得到解決,書寫下中華民族經濟發展史上最恢宏的史詩。熱烈掌聲,響徹天安門廣場,也響起在神州處處,疊映著一諾千金的勇氣擔當、人民至上的職責使命、高瞻遠矚的戰略擘畫、科學精準的行動方略……
回顧黨的十八大以來,那些改變了中國發展面貌、提振了中國人民精氣神的輝煌成就,那些開拓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塑造了新的民族精神的深刻變革,充分展現著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家、思想家、戰略家的政治勇氣、責任擔當、人民情懷,閃耀著我們黨在百年奮斗中形成的矢志不渝、百折不撓、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風骨品質,激蕩著億萬人民拼搏奮斗匯聚而成的昂揚向上的時代洪流。
揚帆風正好,奮楫逐浪高。不負時光飛逝,今天,一個欣欣向榮的中國實現了日新月異的發展,一個堅韌不拔的政黨打造了賡續傳承的偉業,在人類的偉大時間歷史中,創造了中華民族新的偉大歷史時間。
這是向過去百年奮斗歷史的最好致敬,也是為未來新的奮斗寫下的激越序章。
鋪展夢想宏圖
2014年10月,《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多語種圖書在法蘭克福舉行首發式。德國前總理格哈德·施羅德在首發式上說,自習近平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和國家主席以來,中國政府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計劃,涵蓋各個領域。《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這本書闡釋了習近平主席和中國領導人的立場,能幫助我們理解中國政治。時任美國《世界郵報》主編內森·加德爾斯讀后認為,全球化已進入新篇章,在激烈的經濟競爭之外,全球化必將包括治理模式的競爭。
此時,黨的十八大召開后不過兩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大地上已經有深刻的改變在發生。面向新時代,新一輪改革大潮涌起,億萬人的力量在匯聚,為中國式現代化延展出新的廣闊歷史空間。
以“中國夢”標定民族偉大復興總目標,以“五位一體”構建總體布局,以“四個全面”明確戰略布局,以“兩個一百年”確立中國前進大坐標,以“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大變革,以“一帶一路”攜手世界共圓夢,以“人類命運共同體”展望人類未來前景……一系列新思想,奠定新時代治國理政的格局,體現因時而動的宏大抱負。
以戰略思維謀全局,以辯證思維解矛盾,以法治思維圖善治,以系統思維聚合力,以底線思維定邊界,以創新思維增活力,以開放思維拓視野……一系列新思維,確立新時代治國理政的方法,體現運籌帷幄的智慧。
創新驅動發展、城鄉一體化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脫貧攻堅、健康中國、碳達峰碳中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構建新型大國關系、推動完善全球治理……一系列新戰略,豐富新時代治國理政的路徑,彰顯了統籌兩個大局的氣魄。
就這樣,在實現中國夢“關鍵一程”中,新思想武裝頭腦、新理念全面播種、新思維指導方法、新戰略縱深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立柱架梁、更高水平開放擊楫勇進……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時代前行的浩蕩潮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以矢志不渝的信念、艱苦奮斗的勇毅、求真務實的篤行,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境界、治國理政的新境界、管黨治黨的新境界。
2012年,我國人均GDP是6100美元;2021年,人均GDP突破1.2萬美元。新時代的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坐標系中尤為搶眼,引人關注。經濟增長含金量明顯提升,經濟結構更加合理,就業保持穩定,消費結構加快升級,單位GDP能耗下降,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科技自立自強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中國橋、中國路、中國車、中國港、中國網,一個個圓夢工程造福中國、享譽世界。重點領域改革搭建起四梁八柱,經濟領域一批基礎性改革改善了市場競爭環境,增強了發展動力,拓展了發展空間,為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提供了強勁動力。
展現掌舵之能
新的時代,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新的長征,風雨如磐,淬火成鋼。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此時,歷經改革開放30多年,黨和國家事業取得重大成就;同時,外部環境變化帶來許多新的風險挑戰,國內改革發展穩定面臨不少長期沒有解決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以及新出現的一些矛盾和問題。比如,管黨治黨一度寬松軟問題,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深層次體制機制矛盾和利益固化的藩籬問題,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生態系統退化問題,以及外部壓力前所未有、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問題……
面對新時代治國理政的重大考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充分展現了“中國號”巨輪之上的掌舵之能。
——始終站在歷史正確一邊的堅定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只有與歷史同步伐、與時代共命運的人,才能贏得光明的未來。”近幾年來,增量風險與存量難題彼此交織,世紀災疫與百年變局相互疊加,人類正處于一段艱難時世。而在中國這本厚重的發展教科書上,一條最重要的方法論,就是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準確把握世界潮流、時代大勢和中國最大國情、最大實際,并以此為基點認識當下、規劃未來。
——胸懷天下的寬廣視野。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胸懷兩個大局”,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一個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我們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點。看清兩個大局,才能精準定位今日中國所處的歷史坐標與世界坐標,打開寬廣視野,以遠見見未見,看到重大機遇與新的挑戰,更好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獲得新的發展動力。
——統籌兼顧的政治智慧。
2012年1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就鮮明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發展廣闊宏大,唯有整體考量才能駕馭全局;改革關聯耦合,唯有統籌協調才能協同推進。新時代的治國理政,從“五位一體”到“四個全面”,從新發展理念到新發展格局,從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到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都是系統觀念的鮮明體現,最大程度聚合起發展正能量,激蕩起書寫歷史的磅礴偉力。
——無私無畏的責任擔當。
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也是一場深刻的革命,需要敢闖敢試、敢破敢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面臨的矛盾越多、難度越大,越要堅定與時俱進、攻堅克難的信心,越要有進取意識、進取精神、進取毅力,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這些年,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重塑政府和市場關系……真刀真槍,勇于“亮劍”,刀刃向內,敢于“斷腕”,真金白銀,多出“實招”,全面深化改革啃下了硬骨頭、攻克了突破口、凸顯了“含金量”。海外輿論評價:“環顧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像當今中國這樣,以一種說到做到、只爭朝夕的方式推進改革。”
2021年11月11日,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明確指出“黨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反映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具有決定性意義”。
“兩個確立”意義重大而深遠,體現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最重要政治成果,是歷史的鍛造、人民的心聲。
銘記人民至上
1969年1月,年輕的習近平到陜北梁家河插隊,住窯洞、睡土炕、忍叮咬,打井打壩、修公路、制沼氣……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一干就是7年。也就是在這里,他立下了初心。他回憶道:“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我走到哪里,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
“我是黃土地的兒子”,這份終生難忘的大地情結、人民情懷,伴隨他從西北山村到華北縣城,從東南特區到執掌一省,從直轄市市委書記到掌舵“中國號”巨輪。“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
2012年12月30日,就任剛剛一個多月的習近平總書記,冒著嚴寒,乘車300多公里來到太行山深處的駱駝灣村、顧家臺村看真貧、訪真苦,接過歷史的接力棒,向絕對貧困宣戰。
善作善成,千年夢圓。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2022年1月,虎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頂風冒雪深入山西考察調研,慰問基層干部群眾。在2021年因秋汛農房受損嚴重的霍州市師莊鄉馮南垣村,他指出,要統籌災后恢復重建和鄉村振興;在曾經的貧困村汾西縣僧念鎮段村,他強調,要繼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人民至上的誓言,一諾千金的分量,印記在億萬人民的生活點滴里——
云貴山區里的孩子們,也用上了觸控筆、智能電子白板等課堂新裝備;長江邊上的人們發現,久違的江豚回來了;人們辦事不用再“跑斷腿、磨破嘴”了;全國掃黑除惡掃出風清氣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強了……
貫穿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的邏輯,鐫刻在共產黨人的責任擔當中——
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從根本上說,黨的理論就是一切為了人民的理論,黨的路線就是一切為了人民的路線,黨的事業就是一切為了人民的事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增進民生福祉貫穿治國理政全過程各方面,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價值指向,牢牢守護好人民江山。
九年多來,習近平總書記的步履遍及31個省區市的城鄉、廠礦、學校、社區,翻山越嶺、跋山涉水,走過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深入20多個貧困村。摸摸棉被暖不暖和,嘗嘗農民家里的水好不好喝,算算鄉親們的收支賬……每一個細節,都詮釋著什么是“時時放心不下”的牽掛。
2016年12月21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召開。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推行垃圾分類、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提高養老院服務質量、規范住房租賃市場和抑制房地產泡沫、加強食品安全監管等6件事關百姓民生的“小事”“身邊事”,是這次會議的重要議題。
“小事”不“小”,事關民生;“身邊事”不“遠”,直抵民心。九年多來,從兜住兜牢民生底線的各項部署,到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人民群眾最關心的領域精準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明確要求,再到推進廁所革命、防治“小眼鏡”、減輕學生負擔……無不指向這樣的“小事”“身邊事”。
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唯一選擇就是為人民群眾做好事,為人民群眾幸福生活拼搏、奉獻、服務”。回應人民的期待,尊重人民的意志,凝聚起億萬人民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磅礴力量,也讓奮斗的故事延伸到每一個人,繪就了壯麗的中國畫卷。
見證制度優勢
大江大河的“中流砥柱”,越是面對驚濤駭浪,就越能展現劈波斬浪的力量。一個國家的主心骨,攻堅克難時越是堅強有力,就越能凝聚風雨無阻的力量。這一歷史昭示,在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宏闊實踐中得到深刻印證,尤其在只能贏、不能輸的戰“疫”中,充分發揮巨大威力。
兩年前,一場大疫驟然襲來,驚心動魄猶在眼前,一系列感人至深的鏡頭已被長久地定格——
千鈞一發。習近平總書記果斷要求立即對武漢市人員流動和對外通道實行嚴格封閉的管控,“為全世界抗疫爭取了寶貴時間”。
果敢勇毅。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召開,通過電視電話會形式,習近平總書記直接給全國17萬名縣團級以上干部開了兩個小時會,從最高領導人到“一線總指揮”,抗疫任務、發展任務一抓到底。
逆行出征。黨中央一聲令下,白衣戰士馳援湖北,“以院包科”“以省包科”,整建制接管病區,全力落實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的“四集中”措施。
舉國支持。帶著露珠的蔬菜水果一箱箱裝車,浩浩蕩蕩穿越大半個中國,目的地:湖北、武漢。
……
全國一盤棋、上下一條心,看似萬難的難題迎刃而解,戰“疫”初期的困局步步扭轉。有人感慨,面對空前的疫情,十幾億人口的大國,水不停,電不停,暖不停,通信不停,物資供應不斷,社會秩序不亂……只有中國,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才能做到。
“我理解了‘制度優勢’的含義。”太原理工大學一名留學生在一條熱播視頻中曾這樣說道。
經國序民,正其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保證。”習近平總書記對制度深刻闡明。
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影響深遠,各類風險挑戰交織疊加,如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如何實現立治有體、施治有序?
精深的思考,化為“制”與“治”相互融通的鮮明印記。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通過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命題。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引領“中國之治”的征途再續新的篇章。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為推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明確了時間表、路線圖。從黨的領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等根本制度,到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再到不同領域具有創新性、支撐性的重要制度……宏大的戰略安排背后,是構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體系,奠定“中國之治”的制度基石。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作為我國的根本制度,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土地上一經扎根,就顯現出蓬勃的生命力,同時也在實踐探索中不斷完善和發展。九年多來,從“中國之制”到“中國之治”的邁進,始終立足中國國情、始終抓牢“人民”主線、始終著眼長治久安、始終堅持公平正義,中國特色鮮明顯現,社會主義制度日益完善。
固根本,利長遠,更加完備穩定管用的制度,護航民族復興行穩致遠。
抬望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交織激蕩,勾勒出宏闊復雜的時代背景——審視國內,雖然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但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日益凸顯;放眼國際,守成大國對新興大國的打壓遏制變本加厲,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有風險挑戰,更有機遇在前。
抬望眼,百年奮斗接續推進,描繪出催人奮進的宏偉藍圖——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循大道,可至萬里。新征程上,習近平總書記的宣示愈發堅定而豪邁:“我們已經走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成功之路,只要我們沿著這條道路繼續前進,就一定能夠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進步伐。凝結崇高的價值追求,積蓄強大的精神能量,億萬人民一起向著美好未來出發。我們深信,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一定能建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定會實現!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