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楊杜主持專題討論開放條件下企業自主性:平衡國際合作的機遇和風險
我們大家知道,我們這次的主題叫開放條件下的企業自主性,大家看我們嘉賓的構成也可以看出來,主要是一個國際化的標題,副標題是如何平抑國家合作的奉獻。大家知道在我們中國企業不斷做大做強的過程中,肯定要越過國界。但是以前我們是改革開放,是讓別人進來,但是現在我們有一些企業,需要開拓國際市場,現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我們沒有太多的經驗。這也是我們企業遇到的比較大的挑戰。方方面面大家可以看到很多的輿論,有些企業走向國際化的過程中,會遇到非常多的矛盾。今天請來的嘉賓,就是跟大家討論這些探討這個方面的問題。
好,先讓各位嘉賓做一些自我的介紹,談一下自己的想法。我們先請哪一位?朱總行不行?還是女士優先吧。
[圖文]上海外經集團副總裁朱珠討論開放條件下企業自主性
朱珠:很榮幸能夠參加這次會議談談自己的體會。我先簡單的介紹一下上海外經。我是上海外經集團,這個企業是中國最早走出去的一些企業,我們從1955年開始,從事我們國家對外援助的事情,到1984年我們改制成這樣一個公司,我們現在基本上主要業務是從事國際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國內的各類招標,和政府采購的招標,還有進出口貿易,目前大概每年的規模是在150億左右,其中50%是來自國際工程承包和進出口貿易,我們從事這個業務,我覺得因為整個說要說很久了,我就說一下我們的幾個體會。或者說我們從事國際業務的特點。第一我們比較善于就是去尋找國際市場的機會,來尋找就是中國產業和這些國家在產業上的差異和優勢,然后組織中國的企業走出去,因為我們自己沒有施工隊伍也沒有工程。我的最大的特點是能夠這樣就是用這個市場的機會和我們對當地的了解最早是作為中國這樣一些窗口性企業,就是組織中國的企業走出去。第二個特點就是我們比較善于利用國際資本市場的各種工具,整合這個市場的機會資源和中國企業在裝備上,人才上的優勢。就是作這個總承包,總集成、合成。第三個是我們核心的競爭力是人才,就是我們培育了一批熟悉當地文化,熟悉國際市場,能夠進行商業溝通的這樣一個同時又具有中國文化,和中國專業知識背景的復合型的人才,通過這樣一些整合和組織,我們現在已經在70幾個國家承擔國際工程,我們的勞務輸出在132個國家,單單在越南,我們已經成功了完成了43個項目,像最近的越南的國際會議中心,還有像越南舉行東亞運動會的運動場,都是我們進行的總承包。同時我們還設計了幾十個行業,像電站,生物電場,水電站,等等各類的行業,其他的像鋼鐵的,地鐵啊,也就是國內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這些就是我們的特點。我想先介紹到這里。
[圖文]中國建設第三工程局董事長熊德容探討開放條件下企業自主性
主持人:謝謝朱總,朱總的談話我感覺是這樣,原來是做援助,改革開放以后,就變成了這樣一個對外承包的企業方式來做。這當然有一些自己的優勢的分析。具體的分析我們到時候再聽下面聽眾的。好,下面由哪一位開始?熊總怎么樣?
熊總:我們中建三局是中建總公司的最大的集團,改革開放初期的時候,因為我們作為國家隊,主要承接國家的經援項目,后來隨著市場經濟深入發展,我們到國際市場上也以自己的名義,自己的知識和品牌,就承攬工程總承包的項目,我們中建三局大體上20多年來到了12個國家和地區,拿了31個項目,大概有12億美元。在國際合作的過程中,一定有很多的機遇,但是也不可避免的有很多的奉獻。今天的題目叫做怎么平抑這個風險?這個題目非常不錯,所以我覺得只有提高我們的自主性,才能避免風險。第一,比如我們,我們高舉中國建筑的旗幟,始終弘揚我們自己的品牌,這是第一。第二呢,我們經營角色自主,因為我們國家承攬項目的話,你對項目的情況不了解,我們一定要依靠國際的國內的當地的咨詢公司和中介商,了解情況,評估奉獻,但是這只是我們自己的風險,我們必須在充分評估風險的基礎上,科學決策,理性經營。我們有經營上的自主性。這是一個化解風險的重要面第三個方面,我們走出過門,一定要在當地組合很多的社會資源,比方說人力資源的本土化,一定的。但是我們實施每一個項目的過程中,我們的關鍵崗位的骨干員工,一定是我們自己派駐的。第二個我們物資的采購平臺,和資金渠道,我們中建只有唯一的一個,我們就用這個。所以我們化解管理的風險也是靠自主性。在國外,我們用信息化的手段,使項目的總部能夠實現無縫的對接,零距離的管理,這也是一個化解制度性風險的重要方面。另外一個,我們有非常多的自主技術。最后一個,就是你到了國際市場以后,你到每一個國家一定要融入當地的老百姓,但是在融入的過程中,我覺得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要和弘揚我們中華民族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文化,到我們中建三局,以誠信創新爭先為主要特點的企業文化,這是十分必要的,這是實現我們文化自主性,同時又有國際的包容性,這兩方面把他結合好。所以我們實踐是什么?就是從五個方面發揚自主性,這是化解風險的一個重要的條件。我簡單說說,謝謝。
[圖文]畢馬威振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徐敏討論
主持人:非常感謝,因為這個話題,我們想熊總有多年的經驗,所以一下子就把我們的自主性具體怎么操作,說的非常具體了。下面有請徐總,從您的角度來談一下。您跟熊總業務上非常相近啊,可以說是相見恨晚啊。徐總跟我們講一下。
徐總:剛才熊總講得非常好,我聽見他還是說了他需要中介機構,至于相見恨晚,相見永遠不恨晚。我們是國際商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原來20年前有八大,現在有四家,我們這快業務是財務咨詢,跟審計,其他的稅務咨詢是不一樣的,財務咨詢這快業務是作十投資兼并國際合作這方面,那么我們實際上是做一個有一點像財務顧問的工作,今天由于時間的因素,我先說一下簡單的幾個方面。講的通俗一點,首先在中介機構的服務方面,大家都知道,你進入另外一個國家,另外一個國家有一個法律的情況,肯定跟中國不一樣,有一個人文的氣氛,也不會和中國一樣。特別是有的時候講的話都不一樣。尤其是財務體系可能比中國更好,還有一些,好比說,大家都知道,說白了,任何一個項目都可以投,但是以什么樣的價錢。我們實際上只是中介機構的一個,其實還有剛才提到的律師啊,有的時候還有環保專家,取決于你的投資項目,特別是在工程建造方面,人力資源專家,還有行業本身的專家,那么就我本人而言,因為我回國已經有10年了,在這十年里面,差不多是在過去的2年半才看到了中國企業在往外跑。我感覺有一點互相攀比的味道。當然每個人的感覺不一定一樣,但是很多企業可能做得比較大,就希望想買人家的公司。但是國際商不是國際商所有的你想要的公司都會被你買。你要有一個平衡的概念,你要么出價出得高,但是不一定劃算。我在過去的2年半我看到了一些,通訊啊,設備制造商啊,包括家電行業啊,還有一些跟石油有關的,不同的行業都有一些不同的情況,還有一些不是今天500強的概念,有一些是民營企業,跑到外面去,跟我講得很好,我原來是浙江的企業,現在我就是跨國的企業。其實不一定這種方法對每個人都是使用的,要根據實際情況來看。先說這些。
主持人:非常感謝徐總,我覺得還真是,中介機構非常重要。在改革開放剛開始時候我們說,以市場換技術,當我們走出去的時候,我們這個詞應該換過來,多用機構,以金錢換知識,比較穩的走向外面去。
徐總:根據我個人的觀察,你這個錢肯定是值得花的。
圖文]歐亞思國際構想集團總裁弗蘭克·里克特探討開放條件下企業自主性
弗蘭克·里克特:我非常高興參加這個會議,我覺得你們這個題目很重要,你剛才說文化的問題,財務的問題,有很多中國公司到外國買公司,但大部分不是成功的,有很多的小問題,我們應該考慮一下,怎么可以幫助中國公司去外國。我先介紹一下我們的公司叫歐亞思。我們在北京有辦事處,我們的目的是幫助中國公司去外國,比如說去買公司,當然看那個大公司,他們要買小公司,他們喜歡去美國,去非洲,去南美,買公司,我們每年也開大的高峰會,到中歐經濟高峰會,當時也包括你們那個中國企業聯合會,來參加的。在那個高峰會也有很多的中國企業家來參加。歐洲美國別的過程的老板來贊助。就是一個平臺,就是幫助中國公司去外國。這是一個艱難的題目。我現在用英文說一個比較深刻的問題。
我準備從國際化,和國際化的目的在哪里?以及國際化真的意義跟大家交流一下他的想法。他說可能對很多人來講,國際化是不是就意味著漢堡包,美國的麥當勞,是不是就是以美國的文化來影響我們?當然可能有很多人覺得國外的東西很好,一些國外的品牌也確實是值得大家去買去享用,但是在這個同時,我們也要充分的意識到,本土品牌,和我們本土的優勢的重點。也許在我們走向國際之前,我們應該更多的看自己,了解我們中國人的根源,和我們的長處和我們的優勢在哪里?我就給大家推薦一個非常簡單的國際化的模式,這個模式很簡單,就是一個三部曲,第一步就是建立好地基打好框架,這個基礎,通過并購也好,通過自己的自身的增長也好,把這個地基打好。第二步就是建立一個系統,怎么樣完善這個系統,第三步就是要人這樣一個商業模式,能夠有一個可持續性。可能現在對我們中國很多企業來講,大家都在第一步的這個過程中,就是走到國外去,然后去建立自己在國外的基礎,那可能對很多人來講,大家的想法覺得我如果再到國外收購了企業,并購了企業,我的國際化的進程就完成了,實際上這個國際化的過程剛剛開始,大家要問自己的問題就是我為什么要買這個公司,我下一步怎么能夠用我在國外設這個點來為我的公司的發展做一些貢獻?第二步就是這個整個的系統,這個系統里面應該是提供一個不簡單是兩個生意,這個公司國外并購的機構,跟你自己總部整合,不是那么簡單,公司的整合以后的成功的要素可能要包括文化,一個文化的融合,那這個文化就不僅僅應該是全球化的,當然也要以國內本土的文化雙方的融合。不管這個公司是在圣保羅,還是在上海,還是在斯圖加特,就是奔馳的生產的城市的話,不管是在哪里?當地文化和國際文化的融合,還有一個就是你要維持自己公司獨有的,就是剛才熊總講的自主化的東西,就是自主化的IT,統一的系統,還有就是自己公司獨有的領導的風格。
第三步就是可持續性,可持續性就是更多的體現在怎么樣作為一個社會的公民,這個就是說更多的為社會負起責任來,比如說像TCL,在法國收購了公司以后,就在當地碰到了很大的工會的問題,因為在法國工會組織是很強的,你不可以開除工人,辭退工人,所以他們遇到了很大的挑戰,還有一個就是長期對公司遠景的打算,而不是說急功近利,去了之后就馬上希望公司能夠怎么怎么樣,這樣對公司長遠的發展會有沖突。就我本人來講,我對中國企業的國際化十分樂觀,而且十分有信心,我能夠看到我們在座的許多中國500強能夠變成未來的世界500強,如果大家能夠按照我說的三部曲第一步一步扎實地走好,一定能夠達到中國企業成功的國際化,同時我也覺得美國歐美許多的企業國家,都要跟重要企業學習很多好的東西,這樣就能夠把國際化變成一個大家共贏多贏的局面。感謝大家。
主持人:非常謝謝,我應該叫李博士了,剛才我覺得聽完前面三位老總,再聽李博士說的時候,我覺得他的思路確實跟我們不大一樣。就是我們在國際合作中,要理解別人的表述模式,他是按照程序,流程時間來走。這是我們理解西方人看法的時候這個點是不一樣的。剛才您說的,就是中國確實發展了,過去領導叫屬下去出去看看,現在我們出去就要買公司了。所以我們怎么走出去,怎么和世界的資源整合呢?我想大家就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做一個貢獻,我想下面我就給大家提一點問題。
[文]專家、企業家現場答記者問
主持人:朱總,您剛才提到那么多的國家,那么多的點,但是風險少一點,矛盾少一點的項目的選擇,有沒有您講到的經驗的問題。比如說你說的越南,這種地方跟我們國家有比較多的相似點,所以跟他們合作就容易一點呢?所以當我們走出去的時候,怎么樣考慮我們合作的原則?有沒有總結出來的東西?跟我們分享一下。
朱珠:楊教授這個問題確實很好,就是我剛才在聽李博士在談的時候,我也在回想我們公司走出去20多年這樣一個經歷,確實有一點不一樣。就是我們最早的走出去,是憑著熱情,比較沒有先想好了再走出去,而是當時國家有這樣的政策,而且我們又有在這些地方長期援助的經驗,然后我們就開始做了。這是第一階段,就是我們基本上是選擇我們有過項目的地方,當然都是發展中國家,和我們國家有一些比較優勢,第二個我們是有意識的走出去,這個我們就選擇我們產業裝備和人才都比較有優勢的地方。應該是可以容納我們比較大的項目的一些地方。第三是關于到發達國家,或者是歐美啊,這些國家的項目都跟中國有一些聯系,比如說中國城,中國園林類似的項目。還有在加拿大,我們做過這樣一些,資源性的項目,或者是我們現在比較多的是和國際的跨國公司共同的承擔在其他國家的項目,向我們現在和加拿大的一些承包企業,承擔在巴基斯坦或者中東,阿聯酋這樣一些工程企業。這樣一個選擇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不斷規避風險,尋找市場拓展比較大,風險比較小的過程。說到風險,實際上我們在跨國經營過程當中,我們面臨有五個方面的風險,需要我們要克服。第一個風險就是因為我們是總承包商,我們首先碰到的是在總承包,總集成方面積累的風險,然后我們的裝備,產品在技術上的風險,最后都是在體現在總承包商這樣的風險。第三個就是執行項目的風險。第三個就是面臨的當地的制度化的風險,當地的法規,當地的會計原則,當地的所有的規則,包括文化上的一些沖突。地四就是環境的風險。比如說我們在不同的國家從事不同的項目,他們有很多的風俗習慣啊,文化問題啊,我們也引起了當地民族保護主義的抵抗,懷疑,所以我們走出去國際安全的風險是很大的。第五個是我們并購以后,這樣一些長期經營的可持續的風險,就是你要長期的經營好,或者讓這個項目能夠長期的運作下去,這樣一些生意上的風險,這個是我們現在走出去面臨的一些問題,而且現在隨著我們承接項目規模大了以后,這些風險是慢慢體現了。
第一我們有兩高一低,第一個高,我們過去承擔國外的項目,是通過我們非常好的談判,和我們的技術,和我們的裝備,能夠高價中標。就是勇于的技術,用我們的產品,用我們的談判能力獲得高價。這樣空間就很大。第二就是強強合作,或者是高端合作,我們現在做國際大的工程,我們都采取和國際著名的國際工程承包商合作,同時是選用一些國際著名的中介機構,或者咨詢機構,像當地的會計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然后我們找一些在本專業當中,比較好的咨詢公司,做我們的后盾。第一我們在當地市場我們一定要低調的處理很多的事情,要非常好的跟當地的承包商合作,和當地的員工合作,能夠非常細致的去了解他們的一些需求,和他們一些文化上的不同特點,通過這樣的一些做法,基本上我們到目前為止,我們在國際合作當中還沒有碰見一些特別大的危機,或者化解了一些過程當中的風險。
主持人:您剛才講的我覺得已經很細很細了。確實您跟剛才李博士講的確實是不一樣的,就是我們中國人和西方人不一樣的。就是我們中國人做事都是先動起來,一邊學一邊做,不斷的調整。而西方人是先思考好,把框架設計好,然后一步一步按照設計來實施。所以這是我們最大的不同。所以需要我們互相的理解。從這個角度,我們就在想,我們中國人做企業的方式,就像在學騎自行車,不斷的晃晃悠悠,調整方向。那么下面我想還是熊總這邊,剛才您跟我們講的就是,幾條自主性這邊,是我們一種哲學的思考,既是開放,肯定是關不上門了,但是同時別人也想要別人的自主性,當你影響別人多了,比方說我們溫州的鞋廠,把別人的店逼沒了,這樣他的自主性他的生存也會收到很多的挑戰。這種事肯定會有這種度肯定會有雙方的自主度,這方面來講,或者其他的您有什么談的嗎?
熊總:這個問題有難度。
第一世界的市場總體上講,市場他是開放的,他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比如說我們對每一個國家的市場,以我們的實力拿到了項目,這個時候我們自主性得到了實現,他的自主性就沒有得到實現,但是在另外一個市場上,可能出現相反的情形,我們可能也有落標的時候。所以這個方面來說他是公平的。
第二在合作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有我們的自主性但是我們也不排斥我們國際合作伙伴,向他們學習,和那么他們溝通,和他們交流,就是堅持自主性和包容差異性應該共同存在。
主持人:我覺得有一點,我想追問一下。我剛才看您的材料,我非常有感觸。在深圳有兩個速度最快,是您創造的。央視的那個樓,還有上海的那個環市最高的樓,您用這種爭第一的方式去樹立品牌,這種思路還通用嗎?
熊總:從我們自己的文化來說,敢為天下先,比如我們建筑承包商,你要做到世界第一,嚴格來講我們不是世界第一,我們正在不斷的學習,不斷的積累,但是爭第一一定是我們最高的追求,第二就是某些領域,某些環節我們有可能是第一的。比如我們超高層鋼結構基礎,我們在中國的第一塊牌是毋庸置疑的,在世界上是不是第一,不敢說,但是一定是頂級的之一。總體上我們可能比不上國際商的總承包商的實力,但是我們在某一個區域內一定是最好的。
主持人:非常感謝熊總。聽完兩位老總第二輪的說法,徐總這邊,您是中國人。他是作為中國人,我覺得他理解我們雙方的思路,有請徐總,這段話您有什么新的感想。
徐總:正好剛才提到熊總講的第一,第一是一種精神不是形式上的第一,但是中國人有一個精神,就是像毛主席說的,石油工人吼一吼,地球都要抖三抖。我們到國外去了,遇到了很多的問題。比如說到了俄羅斯,我們也會受到俄羅斯的影響。比如最近巴基斯坦總是有綁架案,以前在尼日利亞也有這樣的事情。剛才朱總也說到,盡量就是把心態壓低,你到人家那里去,好像是要吃掉人家的東西一樣的。就像以前蘇聯到中國搞援助一樣,所以我們到國外搞收購的時候,并不是那么的輕松。有人覺得我們現在中國有點像日本過去,他們在80年代的時候也是到外面買公司,買產業。造成的美國的反感。
現在我們國力強了以后,我們還是要把架子放低一點,包括我們搞工程承包,都會碰到這樣的問題,因為客觀上是有搶人家飯碗的嫌疑,比如中海油,他一說他去收購美國石油公司,人家馬上出動了國會,你出價再高也沒用。我們畢竟還是一個發展體,沒有人家國外的企業環境成熟,所以我們還是想辦法融入當地的一些團地。
主持人:非常感謝徐總,我在國外留學了很多年,當你窮的時候,別人不會對你笑,也不理你。因為你不能給別人創造效益,但是中國人走出去,可以由一點揚眉吐氣了,但是人家對你樂,不是對你樂,是對你兜里的錢樂的。以前我們受欺負多,現在還沒有欺負別人呢。就是有一點,剛剛有錢了,有點狂了。
所以從這種角度,應該說我們還是比較弱小,在國內的時候覺得我們還挺可以,但是徐總還跟我說過這樣一個觀點,就是在家是爺爺,出門是孫子。所以不要太狂。
徐總:我這里再舉一個例子,就是中國占全球的人口差不多22%左右,但是現在統計是中國購買奢侈品的比例已經占到了13%到14%,所以這和我們國家的發展中的國情還是有差距的。
主持人:謝謝,李博士,從您到中國來也好,怎么理解中國企業走向海外的時候,應該怎么去來和國際上的競爭對手合作,您有什么建議呢?怎么理解國外人的想法啊,情感啊,類似這樣的,您是過來人了。
弗蘭克·里克特:我說三點,第一,首先我們出去要有計劃,中國你們總說要靈活,沒有長途的計劃,你們總是能夠很快的適應這個環境。在中國有一個月在做計劃,有一個月在工作。第二點,西方應該更多的歡迎中國的投資,對中國向西方敞開大門一樣,西方也應該對中國敞開大門。第三點,鋼像剛才楊教授講的,中國人現在出去不光買公司買企業,中國人在國外消費奢侈品也是在不斷的增長,而且很強很強,我覺得將來歐洲會吸引越來越多中國的游客去旅游,那中國的企業家去收購企業,去經營公司,去收購他們的公司,歐洲有一個笑話,我想跟大家分享,歐洲可能將來會變成中國的迪斯尼,對中國來講變成一個大的迪斯尼的樂園,因為歐洲也很好的城堡,歐洲各種各樣的美食,也會非常吸引人,而且中國會欣賞他們各種各樣的文化,慢慢的歐洲就不再是一個發達國家,而便成了一個中國人去的迪斯尼的樂園。讓我也冒昧的跟大家講幾句,因為我是歐亞思公司臨時的翻譯,我最近在寫一本書,對比中西方觀念的不同,這是寫給西方管理人士來看的。在國外有很多對中國的誤解,這實際上是對我們文化和歷史的不理解,我們摸著石頭出國,我覺得這個有好的一面,等到我們都設計的完美的時候,機會也沒有了。我們出去有一個大的概念,有一個想法,然后我總結,就是在書里面,就是跟我們的語言有關系,西方的英文包括很多西方的語言,是拉丁語系,他是一種字母語言,是用左腦分析,所以像李博士說話就非常有條例,因為他用左腦,但是我們中國人就恰恰相反,我們中科院剛剛做了研究,我們中國人聽到一句話,我們中國人會通過分析語調來接受信息,我們整天看說和聽的過程中,就對我們管理的方法和理念,造成了跟西方人的一個從最根本上不一樣的觀點,所以我書里面還有很多,由于時間的關系,就跟大家簡單的共享一下。就希望楊教授多交流交流,歡迎您的批評。
主持人:西方人確實思維模式是要確定,我們中國人的承受能力比你強。他們講計劃,我們講靈活,講變化。我去美國也好,歐洲也好,他們好像都是舊的,舊房子,舊車,但是到了中國,全是新的。他們就說,你們還說你們有5000年的文明,那么你們的房子怎么才有3年的歷史呢?看多少房子,至少都有300年。還有一點,左腦右腦的問題,中國人是用心思考,他不用腦,所以這一點,中國人不用腦,你更難理解,他很多情感的,方方面面的事情,他都在用,確實不好理解。所以我們跟你們合作的時候要注意這些問題,也是非常要緊的。我簡單舉一個例子,酒文化對于你們歐洲企業,到中國賣酒來說,簡直是不的了的事。
你一瓶酒,放到外國的餐廳里面,一年都喝不完一瓶,但是我們中國人就經常干杯,所以他們就看到中國人喝酒的樣子,一瓶接一瓶,覺得我們中國的市場簡直太好了。所以感謝諸位的發言,下面希望各位聽眾提問,如果大家有人對我們今天的主題,對諸位老總的觀點,有自己的觀點,請舉手示意我,我們把話筒交給大家。有請。
提問者:各位嘉賓好,我是建筑時報的記者,在這里我有一個問題,想問一下我們的朱總,還有我們中建三局的熊總,就是一個非常具體的問題,就是我們都知道倫敦奧運會,他這個是2012年召開奧運會,據說是一個破紀錄的奧運會,就是說他有一個很大的包,他有一個45億美元的大單,我想問一下朱總有沒有做過這方面的調查,就是他這個各國的承包商都可以卷入進來,還是說他可以打包給某一個國家。另外一個就是熊總這邊,您有沒有興趣,有沒有這方面的計劃會進入這快市場。謝謝。
朱珠:這個事情是這樣,他肯定有他一些很多規定,特別是在歐美,所以我們現在中國企業成功的進入歐美大型的建筑市場現在其沒有,所以我們先進行一些了解,只能這么說。
熊總:對于朱總所說的,中國建筑企業進入歐美的主流市場,承攬大型的建筑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他有很多的限制。我們現在正在開拓加拿大的市場,途徑就是和當地的最大的頂級的地產商合作,所以我們現在和加拿大兩個集團,合作正準備在加拿大來開拓我們的建筑市場,包括建筑承包,包括今后的投資搞一些基礎設施,所以你現在問我這個英國倫敦的2012年的建筑有沒有興趣?有非常大的興趣?因為我們剛才說的,我們既然說“敢為天下先,永遠正第一”但是為什么不去爭呢?但是我們很無奈。不過我們會努力。謝謝。
提問者:我是湖北長江商報的記者,我想問一下,徐敏老師,就是在前不久達能事件,不是鬧得很兇,我想在引進國外資本的時候怎么做才能避免一些風險?
徐敏:這個事情我們不可能在公眾場合針對兩個未了的事項做一個公開的評論。我了解這個事也是從因特網上,包括報紙。結合不同的評判,我大概的一個感覺就是雙方當初在簽訂這個合資一向的時候,是在程序方面沒有做得太完善,使得以后雙方里面任何的一方對這個合同產生了不同的理解,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局外人看到很多的東西,最終也會有一個評判,但是這個評判不是從我們的角度,我們畢竟不是法官。從我個人的建議來說,以后簽訂的合同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周詳一些。中國人喜歡跟著感覺來走,但是過了幾年以后,事件還是要發生。如果以后這種事情重新走一遍的話,我想雙方都會避免這個事情的發生。所以我想達能老總不可能擅長法律,他有他的擅長的地方。我個人也是經常作外資投入中國的一些項目,比如說國內公司覺得不想付咨詢費用,覺得應該沒事,實際上這是一個觀念的問題。所以我85%的時間都是在做外國公司的咨詢。剛才楊教授也提到,中國人喜歡摸著石頭過河,因為剛開始我們一無所有,如果讓你拿2億美元去投資一家公司,你敢不敢摸著石頭過河呢?
提問者:您對武漢的企業有什么忠告嗎?
徐敏:這是一個相當復雜的話題,因為大部分是中國企業怎么防守人家進來對你的攻擊?你知道嗎?因為理論上來說,國內的企業,特別是現在兩三年,私募基金都系喜歡中國的企業,把他弄上市了,像蒙牛大家也很清楚,賺錢非常快。國內企業對這個過程,兼并收購的過程是不熟悉的,我回來以后再這個方面做了大概有幾百個案例了。很多國內企業對這個兼并來說,可能一輩子就這么一次,他肯定是不熟悉的。我做的工作也是使得國內企業要多幾個心眼,告訴他們外面有什么陷阱,有什么情況。國內企業一定要找自己的談判專家,中介機構,或者公司內部自己也應該有一些人,不要把問題考慮得很簡單,要考慮復雜才行。外國公司會一點一點的跟你談條件的,有的一個問題的條件就有5、60個。這個事情要當心。以后當然會有一個單獨的討論,我也很樂意來參加。就是中國企業防守外國公司進入的情況。謝謝。
提問者:我是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的,我想請教一下楊教授,和我們這個歐洲客人,剛才兩位先生都談到了中國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歐洲文化較大的差異,中國注重形象的思維,我想問一下,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大量的企業都在引進國外的先進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但是我覺得這些國外的先進思想是根據西方的文化的,我想問題,中國企業引進國外管理思想和管理工具的時候,在文化方面有什么注意的因素呢?第二個方面,就是中國的國有企業,和中國的企業怎么打造具有中國管理特色的管理方法呢?謝謝。
弗蘭克·里克特:還是那個問題,柳傳志,我問他你問我的問題,他說,有可能公司的文化是最重要的,并不是國家的文化,有可能一個中國的公司跟一個歐洲的公司的文化差不多一樣的。我覺得最重要的不一定公司是哪個國家的公司,可能更重要的是公司的文化,而這個文化可能起到決定作用的是這個公司的領導人,和領導的階層。當然也需要員工的支持,但是最重要的是領導人能夠對公司的文化有一個很深的影響。最后公司的總部在哪里其實并不重要,現在的國外的很多企業,ABB歐洲的一個公司,他們剛剛決定把公司全球的總部搬到上海,這個是因為他們自己有一個公司決策方面的考慮,但是這并不以為著,如果從我們傳統的意義上來講,ABB就變成了中國的公司了。但是他不是。還有很多公司搬到瑞士去了,比如挪威,芬蘭,很大的公司,他們就遷到了瑞士。因為瑞士也很多的免稅的制度。將來的中國的大的公司,也不一定把公司的總部設在中國了,也有可能在國外的另一個地方,也有可能把中國的總部搬出去。中國公司可能會國際化,但是還是有中國自己的文化特色。
主持人:我覺得剛才李博士說的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思考雖然說的是開放條件下企業自主性,好像是一個宏觀的問題,然后大家就會想象道路國家和國家,民族和民族的文化,實際上平時人們接觸是一個具體的,我覺得這不是一個宏觀的思考,他剛才跟我們提示是微觀的思考,就是哪個公司和哪個公司至今的文化,能否融合,價值觀的動向如何?這是最關鍵的。就是企業怎么能夠建立一種寬容包容的文化,這是領導者管理者要考慮的問題。我也想回答這個問題,就是現在我們中國企業走出去,主要是看你這個企業的文化,和你要希望到,或者是你要投標的,或者一個市場客戶之間,在這個點上大家能否認同,如果說您剛才講的TCL的做法,他剛才認為,收百代(音)公司,是用中國的一種方式,我要解雇人啊,我要降低成本啊,類似這樣的當然也有法律的問題,從這種角度我在想,實際國外在這個方面考慮也很多,比方說人和人合作,企業和企業合作,也有不能合作,也有沖突很大的,比方說,()公司,他在并購的時候,他有五條原則,有三條就跟文化相關。比如人和人之間的信任,都和文化有關。沒有這三條要素,在好的條件,我也不要。所以我們最終覺得,走向國際等等也好,或者引進外國的文化也好,可能都跟自己管理小,緩解里面的文化是否一致,我覺得這是我們管理者可以把握可以操作的這個點。從這個點上來講,實際上我們思考的是一個跨文化的管理,這個是跨民族的文化,但是絕對沒有跨公司的文化。宗教,風俗都可以不一樣,但是企業文化是能夠統一的。如果中國企業真正想做大想更寬廣的范圍和人交往,我覺得靠知覺,變化地不去做計劃的方式可能是不是應該修正修正呢?如果企業不去做規劃不去和科學的東西打交道,所以小企業變化就行,只要把客戶搞定了,錢拿到就行。但是大企業就要想好,不能是摸著石頭過河了,為什么?河水太深,一摸你就沉底了。徐總剛才講的非常到位了,小企業無所謂,大企業就要考慮了。一定要籌劃,幾個億的項目你不籌劃怎么可能呢?這個時候我覺得就是要看我們的企業家自己過去的行為模式。行為的模式,思考的模式改不改的問題。靠我們組成一個很好的班子,靠李博士給我們做很好的咨詢,靠徐總給我們做很好的咨詢,我們也可以用我們的知覺,加上你們的理性,照樣可以做一個很好的公司。
最后一位,有請。
提問者:你好,咨詢一個比較具體的問題,我是廈門一家公司,我們最近在考察一個敵稗的市場,因為我們是一個物流公司,我們現在準備到敵稗去建一些倉庫,我們去考察這個市場,相當的誘人。我們知道咨詢費很貴,我們今天趁機免費咨詢。
徐敏:一般我們第一個小時是免費的。迪拜的事情這兩位老總(熊總、朱總)可以講的更多的一點。首先你要考察一下一個系統化的,為什么要去那個地方投資,如果你真的把錢投進去了,你會不會晚上睡覺睡不著。那邊宗教一個因素,政局也是一個因素,如果你把錢投進去了,你要想哪兒事情會讓你晚上睡覺睡不著。這邊兩位老總可以跟你們具體介紹一下。
朱珠:我覺得迪拜說起來可以說很多,我說簡單幾個。迪拜是非常好的市場,你去做物流是很好的,但是迪拜是一個很有錢的市場,你的工程項目質量一定要非常好。
熊總:很抱歉我們中建三局沒有進迪拜,但是我們中間集團海外的香港已經進了迪拜,他也會第一個小時免費給你咨詢。
主持人:這些老總都不是直接告訴我們東西,告訴我們途徑,下面抓緊一個小時之內咨詢。不用掏錢。我想我們的時間過的很快,還有哪位有沒有非常短的問題特?他們可能覺得比較累了,今天非常感謝四位嘉賓,感謝在座的各位用一句話總結發言,這是考察老總們的歸納能力,光靠直覺不行了。
熊總:國際化競爭會使我們企業越來越大。
朱珠:開放的世界需要一個開放的中國,中國企業走出去,中國企業國際化必須在走出去的過程才能夠完成。
徐敏:充分考慮困難,做好功課。
弗蘭克·里克特:看那個國際化我覺得有很多的矛盾,文化的困難,市場的貿易的問題,我覺得這個方面應該由很多的對話,如果有更多的對話的話,歐洲人和中國人我們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可以使世界變得更美好。
主持人:非常感謝,感謝各位嘉賓,給我們這么好的一個分享,也感謝下面記者企業家給我們更好的一個配合,時間關系我們今天到此為止,感謝大家參與謝謝大家。
(文稿來自速錄,未經審校)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