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7月5日,中國企業發展論壇第五次企業黨建(案例)研討會以視頻會議方式隆重舉辦。本次研討會的主題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召開,推動企業黨建創新,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由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指導,《中國企業報》集團、中企黨建研究院主辦,海亮集團有限公司協辦。海亮教育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入選2022優秀企業黨建案例。海亮教育管理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裁陳軍偉在會上分享了先進經驗與做法。
以下為分享內容:
以課程思政承紅色根脈 以教育黨建促鄉村振興
——行走在鄉村振興曠野里的海亮實踐
摘要:治貧先治愚。教育振興是鄉村振興的保障與基礎。在黨中央對脫貧攻堅完成后鄉村振興的高度重視下,以縣域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振助力鄉村振興,成為教育主管部門的工作重點。在此背景下,海亮教育以教育扶智、扶志為出發點,積極深入鄉村振興第一線,以縣域托管校黨建為主線,以課程思政為載體,在充分適應地域文化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設立“海亮援藏班”、申辦“兩基地一黨?!薄⒔M建“朋輩導師團”,讓雪域白披上思政紅,以鄉野綠點綴黨建紅,通過這些創新實踐,讓“課程思政”成為縣域教育振興的前提,讓“教育黨建”成為鄉村振興的底色,真正營造紅色教育氛圍,涵養健康鄉村文明。
一、案例背景
近兩年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一系列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政策文件,充分體現了國家對解決脫貧攻堅后鄉村振興發展問題、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堅定決心;而浙江省作為共同富裕建設示范區,為全國推動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
作為發端于諸暨、興盛于浙江的世界五百強企業,海亮集團始終將教育板塊視為“優先發展、大有作為”的重要支柱產業,將提升教育質量、展現教育成果作為踐行社會公益、展現社會效益的重要方式方法。在海亮集團堅持教育板塊“優先發展、大有作為”的方針指引下,海亮教育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以黨建引領作為基礎和原則,發布鄉村教育振興與共同富裕十項行動,讓教育黨建行走在鄉村振興的曠野里。
治貧先治愚,教育振興是鄉村振興的保障與基礎。海亮教育結合自身教育教學所長,將縣域教育振興,作為促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一以貫之的長期戰略、重點工程,在“既講企業效益,更求社會功德”的理念指引下,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用教育點燃孩子們人生的希望,用教育助力剛剛完成脫貧攻堅的欠發達縣域,以及浙江山區26縣實現地方經濟振興與教育事業發展。
如何更好地傳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如何更好地幫助廣大縣域傳承紅色文化,講好思政故事,成為海亮教育重點思考的黨建創新方向。通過積極投身鄉村振興,響應教育部托管幫扶縣域普通中學,落實托管學校各項改造工程,在黨建工作隊伍、形式、載體、工作機制等方面綜合施策、協同創新,海亮教育縣域教育振興逐漸走出了一條以課程思政為關鍵舉措、將教育黨建落實到基層的創新實踐,既培養國家社會需要、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又塑造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二、文獻綜述
近年來,圍繞如何進一步推進教育扶貧、提升教育效率、促進教育公平等方面,我國學術界和實踐界開展了大量的研究探索,重點聚焦于以下觀點:
第一,推進教育扶貧與提升教育效率、促進教育公平具有相互促進的作用。一方面,通過推進教育扶貧,有助于鄉村教育水平不斷補足短板、夯實基礎,能夠進一步提升教育效率和育人實效,不斷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發展。美國社會學家科爾曼提出,教育公平的提高首先應從提升教育資源投入效率入手。北師大教授李興洲、邢貞良[]指出,教育扶貧實現了教育起點公平、關注了教育過程公平。另一方面,通過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和教育公平的不斷推進,將更加有助于教育扶貧實效提升。在華中師大教授董澤芳[]的研究中和東北師范大學教授嚴仲連[]的量化測評中也都反映出教育扶貧、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之間的強促進和轉化作用。
第二,教育扶貧要關注地區經濟發展與教育資源投入、發展觀念與落后執行之間的矛盾問題。有學者提出,目前的鄉村教育扶貧工作存在理念不系統、對象模糊、體制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如南京郵電大學副教授金久仁[]提出,農戶因子女上學承擔的經濟負擔顯著增加了家庭陷入貧困的概率;在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的現象使得該類民族地區教育公平問題更為顯著,長此以往甚至會對區域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四川大學教授周毅[]就指出,民族教育扶貧是民族地區脫貧治本之策,是實現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徑。義務教育的精準扶貧存在對黨和國家的教育公平政策執行不到位、幫扶措施和幫扶對象確立不精準的問題;如何解決以上兩組矛盾,是推進教育扶貧切實產生實效的關鍵問題。
第三,教育扶貧是一件綜合性、系統性工程,需統籌協調好各方資源,尤其是發揮黨組織統攬全局的作用。教育扶貧在落地推進過程中,不僅僅只是簡單的教育工作,還涉及經濟、社會、政治各個方面的資源和內容。在這其中,絕大多數學者都認為,教育公平的實現需要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例如太原工業學院黨委宣傳部綜合科科長王森浩[]提出,應不斷探索提升農村基層黨建創新路徑,發揮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優勢、提升基層黨建引領水平、增強資源整合能力、引領優秀人才參與到農村基層黨建工作中,為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保駕護航。因此,將黨建工作與縣域教育振興有機融合,進而促進鄉村振興勢在必行。
盡管現有研究結果頗豐,但仍存在兩項關鍵性問題暫缺相關學術研究,一是如何真正通過加強教育黨建,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更好地引領教育扶貧的實踐和效率公平的統籌推進;二是如何聚焦立德樹人核心目標,通過課程思政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生學習生活成長全過程,努力培育助力鄉村振興和國家發展的時代新人。這也是本文所述,海亮教育依托縣域托管學校,以及民族地區幫扶等系列行動,以教育黨建推進教育發展,以課程思政助力人才培養的案例的價值所在。
三、具體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要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br />
海亮教育堅持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以課程思政為突破口,思考黨建創新新方向,助力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在黨中央、國務院的一系列政策引導下,結合我國國情以及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教育實情,在科學的研究數據支持下,海亮教育大膽創新,走出民族地區幫扶、縣域托管學校等系列路徑,以教育黨建推進教育發展,以課程思政助力人才培養,從根源上解決貧困問題,推進鄉村振興;通過權衡利弊,在充分適應當地文化的基礎上,設立服務藏區民眾的“海亮援藏班”、申辦以教育黨建為工作內容的“兩基地一黨?!?、組建以思政教育為工作核心的“朋輩導師團”,以教育領域的創新實踐助力鄉村振興。
(一)讓雪域白披上思政紅
2020年9月15日,在浙江省援藏指揮部、那曲色尼區委區政府和海亮集團的推動下,首期“海亮援藏班”在“西施故里”諸暨正式開班,30位來自藏區的孩子,遠赴海亮教育旗下天馬實驗學校就讀。
從雪域高原來到煙雨江南,來到紅船精神的發源地,海亮教育為這些藏族孩子們量身定制了宣揚紅色文化、提升愛國情懷、共筑民族大團結的思政課程,在日常課業中也穿插講述思政知識,寓教于教,讓思政源于生活,融于課本,高于理論。
第一,遴選政治站位高、立場堅定的教師隊伍。天馬實驗學校精心挑選了12名優秀的黨員教師組建援藏班授課團隊,秉持著讓學生“愛黨自信、習慣養成、民族融合、卓越成長”的理念,以學生“懂感恩、有自信、會協作、勇擔當”為目標,全程參與援藏班學生的德育、教學和管理工作,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落實工作。
第二,部署思政色彩濃、底色鮮亮的校本課程。援藏班秉持“課程保障民族融合,思政引領學生發展”的教育理念。援藏班以“陪伴式教育課程”為主線,開拓了“向善向陽”課程,讓學生感受社會的溫暖;探索“家暖”文化課程,讓學生們雖身處異地,但心能感受家庭溫暖;開創儀式教育課程,以思政教育為引領,讓學生們不僅知禮,更能執禮。
援藏班還圍繞愛國主義、國家安全、理想信念、習慣養成、儒雅文明等5個教育主題,通過開設10門“紅色課程”,踐行“紅色德育”。結合校本課程,思政引領課堂,讓學生在課中學,在課上感受,遨游于紅色文化的海洋中。
第三,安排紅色韻味足、生動有趣的社會實踐。援藏班組織孩子們走進歷史文化名城紹興,感受江南水鄉韻味,浸潤古越文化熏陶,學習先賢不屈精神,培養藏族青少年的愛黨愛國情懷,幫助他們樹立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崇高理念;讓孩子們明白了一代民族脊梁的拳拳愛國之情:惟有民魂是最寶貴的。
此外,援藏班還多次開展紅色主題教育活動,通過邀請新四軍老戰士講黨史,組織觀看愛國電影等形式。讓援藏班孩子們重溫黨的光輝歷史,接受黨性和革命傳統教育,在稚嫩的心靈烙上黨的恩情,牢記初心使命,傳承革命精神。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落腳點在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學懂弄通做實,落腳點在做實。援藏班把思政知識落于實處,讓孩子們切實體會到黨的文化,讓黨的思想在心中生根發芽。
第四,營造漢藏一家親、深度融合的結對幫扶。援藏班堅持以民族融合為導向,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納入教育教學體系。在全部保留藏族課程的基礎上,增設民族團結協作課程:墻繪課程的開展,溫暖孩子們的心靈;研學課程的設置,為孩子們了解世界開辟了新的航道;團建課程的實施,讓孩子們更加團結一心;學農課程的落地,讓孩子們在做中學,更好的體會文化知識。通過一系列課程幫助孩子們深刻理解中華民族多元統一的歷史格局。通過教室和宿舍中藏族元素的裝飾,三餐師生相伴,集體生日,學習生活經驗分享等活動,營造濃厚的文化交融氛圍讓漢藏學生互相了解,鼓勵結對交友、結下深厚情誼。
雪域白是肅穆的,思政紅是熱烈的,當雪域白披上思政紅,這群藏族孩子們的心中就生根發芽著對革命的推崇,對歷史的尊重,對時代的感念。課程思政,并非生搬硬套,更不是強行灌輸,對于像援藏班孩子這樣特殊的群體,只有讓他們沉浸在紅色的氛圍中,只有讓他們從方方面面感受思政教育,才能真正塑造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識,才能真正在正確的軌道上奮發圖強,才愿意為西藏的繁榮發展貢獻自己的青春與力量。
教育扶貧,思政為先;思政為先,課程必重。推進鄉村振興,踐行民族團結,海亮教育持續把教育作為援藏工作的重點任務抓緊抓好,帶著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援藏班通過科學的選拔、錄取和管理機制,保障該項工程真正地惠及當地百姓,不斷為雪域高原注入“浙江教育源動力”,推動教育扶貧從“輸血”向“造血”轉變,提升那曲地區教育整體實力和水平;援藏班開展了一系列課程,在文化中滲透思政教育,在行動上普及思政教育,讓孩子們身受紅色文化的熏陶,樹立投身于社會主義的偉大理想,深入促進漢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少數民族地區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貢獻浙江力量。
此外,現階段“海亮援藏班”每年投入超過200萬元,同時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應對文化與環境差異給學生們帶來的不適應,并緊隨國家政策,講好融合事,述好民族情,辦好思政課,盡可能地把援藏班的社會效益最大化,把援藏班的課程思政普遍化,推進教育扶貧,做好鄉村振興;用教育點燃孩子們人生的希望,用教育助力實現地方振興與發展。
(二)讓鄉野綠點綴黨建紅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高質量辦好基礎教育,汲取優質教育資源,推動縣域教育整體水平提升,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重中之重。而在助力縣域教育振興的過程中,讓鄉野綠點綴黨建紅,讓課程思政進入縣域、進入鄉村的學校課堂,是海亮教育始終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重要方式。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扶貧的關鍵,而課程思政,是教育扶貧能夠在正確軌道上快速前行的重要保障。
海亮教育的縣域教育振興,注重思政為先、黨建為先,在資源共享的過程中,始終關注提升黨組織活力,以先進黨組織帶動相對薄弱的黨組織;以優秀黨員個人感化其他黨員,以朋輩黨員引領青年學生。
教育扶貧注重思政教育、黨建教育,始終以提升黨組織活力,作為賦能優質教育實踐、賦能優質教育資源,實現縣域、鄉村教育振興的有力載體、有力武器。習近平總書記到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曾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否在立德樹人中發揮應有作用,關鍵看重視不重視、適應不適應、做得好不好?!焙A两逃冀K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宗旨,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在落實立德樹人上的重要作用。
1.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為鄉村教育振興提供思政實踐基地
“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這是人才培養的辯證法。辦學就要尊重這個規律,否則就辦不好學。”在習近平總書記看來,青年學子“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處于“拔節孕穗期”的青少年,需要思政課補鈣壯骨、固本培元。2021年7月海亮教育促成北京大學思想政治實踐課教育基地、新四軍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落戶海亮教育,同年在地方黨委組織部門的支持下,創立海亮教育新時代青年黨校。兩基地一黨校的落地,是海亮教育黨建引領下的綿綿用力,目前已輻射到海亮教育10余個托管縣域,為欠發達縣域的人才培養提供思政教育保障。
海亮教育將依托思想政治實踐課教育基地、新四軍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與新時代青年黨校,通過基礎思政課程,在落實教育主管單位要求的同時,加強紅色教育,創新思政教育模式,引入北京大學豐富的思政資源,讓新四軍老戰士的真實故事走進校園走進課堂,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例子,觸動青年學生的思想,實現課程思政賦能鄉村教育振興的久久為功,賦能民辦教育黨建工作再啟新篇章。民族的未來看學生,學生的未來看教育,教育越落后的地方越需要黨建引領。
2.投身鄉村教育振興,打造高素質黨員朋輩思政隊伍
教育需要讓優秀的人去培養優秀的人。“朋輩導師制”在鄉村教育振興中的實踐是海亮教育極具創新性的育人模式,充分發揮海亮教育清北高水平儲備人才優勢和完備的核心素養體系優勢。
通過遴選就職于海亮教育的優秀清北畢業生作為學生們的導師,且這些朋輩導師中90%是黨員,讓孩子們近距離接觸來自頂尖學府的優秀學長學姐,讓夢想觸手可及,從而激發孩子們逐夢清北的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先后出臺10多個關于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匹配與他們年齡相近,又富有經驗的人去協助他們成長,是對學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補充。黨員朋輩導師通過思政課程、大學先修課程、生涯規劃課程深入欠發達縣域學校,為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接班人,實現縣域振興,貢獻力量。
2年來,朋輩導師堅持深入欠發達縣域,抵達云南景東一中、瀘西一中、湖北仙桃一中、浙江馬金中學等學校,足跡遍布云南、貴州、湖南、浙江等地,授課超過300余次,近5000人接受了朋輩導師的紅色宣貫;他們將一直堅持在思政課教學第一線,充分發揮黨建帶團建、隊建的優勢,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發揚重教興學優良傳統,統籌做好鄉村教育振興和教育振興鄉村工作。
鄉野綠是中華大地的亙古不變的底色,而黨建紅恰是這盎然綠意中更為亮眼的一處點綴;縣域教育振興,教育教學成績的提高是前提,教育教學成果的彰顯是基礎,但身處大山深處的孩子們,能否懷揣報效祖國的使命,能否懷揣服務社會主義中國的初心,改變命運、改變人生,應當是教育工作者投身鄉村教育振興,更加關注的重點。
四、案例總結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政治優勢,黨中央總覽全局是決戰決勝教育脫貧攻堅的根本保證。教育工作突出黨建引領,發揮各級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不斷創新實踐,推進和保證教育脫貧攻堅各項政策措施落地生根。
教育黨建非小事,鄉村振興需先行。教育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強,用教育提升人的素質和能力,從根本上脫離貧困,一方面防止貧困的代際傳遞,另一方面又實現經濟實力向上流動。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引下,做好縣域教育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前提;而在做好縣域教育提振的具體工作中,把課程思政、教育黨建穿插于其中,更是一項具有開創性的工程。
服務于藏區民眾的“海亮援藏班”,以“學校黨建”為落腳點,“課程思政”為出發點,在文化課程中,宣揚紅色文化,在研學實踐中,體會紅色精神;服務于縣域區域振興的“兩基地一黨?!薄ⅰ芭筝厡焾F”,以“思政教育”為重點,通過思政課程、大學先修課程、生涯規劃課程,振興縣域、鄉村教育,讓優秀的人去培養更優秀的人,不斷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接班人。
新的時期,海亮教育將結合自身教育教學所長,繼續做好教育扶貧,促進鄉村振興,助力實現共同富裕,將其作為一以貫之的長期戰略、重點工程,用教育點燃孩子們人生的希望,用教育助力剛剛完成脫貧攻堅的欠發達縣域。在黨組織的統籌領導之下,讓教育之光熠熠生輝。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