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腹股溝疝是“鼓包”,腹壁缺損就是“破洞”,腹壁腫瘤、創傷、感染等因素都可能導致腹壁缺損,巨大的缺損面積為修復重建帶來難度,隨著手術技巧的提升與補片材料的進步,這個令人頭疼的破洞問題逐漸被“補”好。
9月17日召開的“論疝見樹”創新型軟組織誘導性生物材料臨床應用研討會上,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普外科主任顧巖分享了一例右下腹壁巨大侵襲性纖維瘤切除+腹壁重建術,應用獨特的三明治(BOSS)橋接技術修復了10cm左右的巨大腹壁缺損,成功完成了腹壁重建。
據了解,患者是一位年僅28歲的女患者,顧巖介紹,侵襲性纖維瘤(又稱硬纖維瘤)多發于年輕女性,平均發病年齡在30歲左右,但它的發病年齡跨度非常大,從剛剛出生的嬰兒,到70-80歲的老年人都可能會發病。
雖然侵襲性纖維瘤不會發生轉移,卻往往呈“惡性”生長,“腫瘤手術切除之后,復發率很高,所以這種叫交界性腫瘤,介于良性與惡性之間。”之所以復發率高,顧巖解釋,往往是因為手術切除不夠干凈,“切的范圍不夠大容易復發,然而一旦切大之后,肚子上的‘窟窿’很難關起來,這是非常矛盾的地方,有些病人反復開了10次刀甚至有人開13次刀,沒完沒了,非常痛苦。”
在解決切除腫瘤造成的巨大腹壁缺損問題時,補片材料的出現和發展起到關鍵作用。然而相對于用補片修復腹股溝疝,補片應用于腹壁缺損時卻更為復雜,“腹股溝疝相對來說解剖結構比較固定,采用無張力的補片進行修補,并不容易復發;腹壁則不一樣,腹壁也就是我們的肚子,它經常在動,因而始終有張力。”
顧巖指出,該類病患的治療離不開生物材料,根據腹壁缺損的特征,他所在團隊研究了基于生物補片-帶蒂大網膜瓣-合成補片三明治(BOSS)橋接技術修復巨大腹壁缺損的方案并分析療效。創新性采用將帶蒂大網膜瓣置入生物補片與合成補片之間,以BOSS技術對缺損進行修復與重建。兼用兩種補片,因為人工合成材料補片有足夠的強度,提供力學支撐,生物材料則可以被降解吸收,促進組織再生和重塑。
這種三明治(BOSS)橋接方案經過了臨床試驗驗證,23例巨大腹壁缺損病人的臨床資料,術后隨訪(24.4±17.4)個月顯示,疝復發或補片膨出發生率為4.3%,通常這種巨大缺損的復發率高達50%左右,這樣的結果見證了該方案的有效性,腹壁的修復重建可以說得到了顯著改善。
2017年和2018年,《柳葉刀》雜志對中國腹股溝疝“醫療的可及性”先后給予了99分和100分的高分,遠超許多發達國家,在該領域中國醫生的手術能力普遍不弱,實力獲得了肯定。顧巖指出,在疝與腹壁外科領域,腹壁的治療同樣重要,由其牽頭,建立了腹壁缺損修復與重建中國專家共識(2019年版)。共識的形成對患者來說意義重大,“比如說結、直腸癌等形成了腹壁轉移,過去很多醫院都放棄治療,不開刀的話患者生命僅剩半年左右,而依據共識為病人施行手術,術后有希望存活5-7年左右。”此外,腹部缺損重建的“共識”在世界范圍內也具有開創性,一旦形成更廣泛的共識,將造福各個國家的患者。
疝與腹壁外科的發展離不開材料的進步,這也成為包括顧巖教授在內很多專家的共識。他介紹,人工合成補片在上世紀50年代后廣泛應用,大幅降低了疝的復發率,然而由于人工補片無法被人體吸收,也容易造成感染、慢性疼痛等中遠期并發癥。當前的研究重點聚焦在生物材料補片,然而普通生物補片的強度往往不高,因而業界始終在呼喚一種理想材料。“一旦出現某種兼具力學強度又降低并發癥,能夠重建自身組織的補片材料,對廣大醫生來說,相當于提供了一個新的武器!”
值得關注的是,本次施行右下腹壁巨大侵襲性纖維瘤切除+腹壁重建術時,顧巖應用了松力生物的組織誘導性生物材料,治療成功且恢復良好。據了解松力生物原研、全球首創的軟組織誘導性生物材料是一種復合生物材料,突破了傳統生物材料誘導再生組織強度不高的缺點,有望為腹壁重建術帶來更大的進步。該產品從應用設計到臨床試驗及臨床推廣,華東醫院全程參與,可謂是產學研醫合作的典范操作,未來在真實世界研究以及腹壁缺損修復等方面存在更廣闊的探索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