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區域發展的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更是區域發展的創新源頭和動力引擎。”在9月27日教育部組織的“數說教育這十年”發布會上,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雷朝滋介紹,十年來,教育部和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同布局建設了229個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加強與行業產業龍頭企業和地方政府深度合作,為產業和區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雷朝滋說,高校全面服務和深度融入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有力支撐成渝地區、武漢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例如,華中科技大學十年來堅持深耕光電領域,和相關龍頭企業建立25個聯合實驗室,逐步建立起從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突破、到成果轉化應用的國家科技基地集群優勢,先后有130家高新技術企業由學校科技成果轉化應運而生,支撐中國光谷“光芯屏端網”產業集群突破6千億大關,正努力向萬億級產業集群發展。
十年來,廣大高校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學科人才優勢,通過創新引領,強化輻射帶動作用,加快科技資源聚集,助力打造區域創新增長極。
雷朝滋在以《堅持“四個面向”服務“國之大者”》為題的情況介紹中表示,十年來,教育部先后組織實施了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關鍵領域自主創新行動”“基礎研究珠峰計劃”等一批重大戰略行動和鄉村振興、“一帶一路”、人工智能、碳中和、區塊鏈等一系列科技創新專項計劃。組織高校建設了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動布局建設前沿科學中心,集成攻關大平臺,成建制、體系化建設了688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448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形成了層次清晰、結構合理、支撐有力的高校科技創新體系,高校科技創新服務能力穩步提升,為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在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方面,據介紹,十年來,高校專利轉讓及許可合同數量突破6.5萬項,專利轉化金額從8.2億元增長到88.9億元,增幅接近十倍。
近年來,教育部結合高校實際,從內外兩大因素著手,一方面提升成果質量,強化科技成果源頭供給;另一方面加大政策激勵,采取多種措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大成果轉化獎勵力度,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目前,高校普遍將獎勵比例提高至70%,部分高校獎勵比例達到90%以上,加快推動高校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