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關系親不親,關鍵在民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指出,民心相通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的基礎和支撐。作為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最深入、持久的互聯互通,民心相通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帶一路”的根基,其重要性愈發重要。
作為愛國僑領,陳江和先生時刻關注中國發展,并以實際行動參與到中國發展進程中來。“一帶一路”重大倡議提出后,陳江和先生積極響應這一倡議。2016年,在出席博鰲亞洲論壇期間,陳江和先生宣布將出資1億元人民幣,在未來10年支持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雙邊人才培訓項目。
談及捐資支持“一帶一路”倡議的初衷時,陳江和先生表示,海外有些人對“一帶一路”了解不夠全面,甚至存在誤解和疑慮。“一帶一路”倡議要落地生根,民心相通至關重要。?
涓涓細流匯大海,點點星光亮銀河。幾年來,北京陳江和公益基金會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際合作中心、中國和平發展基金會、清華大學、華僑大學、暨南大學等聯合開展“一帶一路”人才培養項目,邀請海外高級政府官員、企業高管和知名學者來華學習及走訪調研,以更加直觀的方式,更深入地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熟悉中國。2017年以來,培養了來自全球49個國家和地區、709名政府高級官員、企業高管等。學員們不僅對中國有了新的認識,而且還是中國故事的講述者、“一帶一路”倡議的傳播者和兩國間民間友好交流的實踐者,不斷傳遞中國聲音,助力沿線國家之間的民心相通。
搭起民心相通的“連心橋”
王曉庭,馬來西亞國會上議員,馬來西亞華人公會-青年團全國總團長。王曉庭表示,她與馬來西亞政府各單位保持著密切的來往與溝通,進而在協助推動馬中兩國間友好的交流工作上發揮了高效的作用。
王曉庭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她是2021級“未來領袖”國際公共管理碩士項目的學員。該項目是由北京陳江和公益基金會贊助、與中國和平發展基金會合作實施的項目,旨在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影響力的高層次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增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和合作。目前,該項目已成功舉辦3期,培訓了來自印尼、蒙古、埃及、南非等17個亞非國家的39名學員。
“我通過我現有的職位,曾多次與中方交流,建立各領域方面的戰略合作關系,在經濟貿易、科學技術、文化教育、旅游觀光等領域進行深度合作,強化友好交往。”通過學習和培訓,王曉庭深入了解了中國的“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在涉及中馬經貿和文化交流領域,她積極發揮作用。“馬青和馬華公會與中國從官方到民間一直保持非常緊密的合作,雙方在各層次都常有對話交流,從而探討雙方策略合作的機會,并且助力促進馬中經貿與文化交流,鞏固兩國友好關系。特別是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馬來西亞和中國在經貿和文化合作所建立的密切關系,馬華都希望可以從各角度助力,以便為雙方取得更佳的收獲。”
穆罕默德,就職于埃及貿易和工業部(MTI)工業發展管理局(IDA)的國際開發協會,該協會是工業發展局的執行機構,負責工業用地供應、工業許可證發放以及工業投資支持和發展領域的許多其他服務。同時,他也是“一帶一路”國際公共管理碩士項目學員。
“我的工作將有助于中埃之間的良好互動,邀請更多中國企業到埃及投資,提供產業投資機會供他們選擇,支持中國進一步擴大投資”。穆罕默德表示,這些努力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很容易實施,這將促進和支持兩國之間的合作,特別是在實現“一帶一路”目標的戰略項目中,旨在通過兩國政府加強溝通和協調。
松本民是2020級“未來領袖”國際公共管理碩士項目的學員,現任柬埔寨環境部部長助理兼副司長。同時兼任柬埔寨青年聯合會金邊秘書處副主任,主要是從事促進教育、青年工作和體育活動的工作,與民間社會組織和當地/外國協會合作。
在談及中國的“一帶一路”時,松本民贊揚中國的高速發展,沿線各國包括柬埔寨也受益于中國的發展。
成為國家間的交流使者
來自緬甸曼德勒的張國星,是華僑大學建筑系2021級的一名留學生。
“我父母都是華裔,所以從小受家庭影響,早早接觸到了中文。從小就上中文學校、看電視的中文頻道,開始接觸到與中國相關的事物,那時候看過的天書奇談、西游記等依舊印象深刻。從小就這樣慢慢對中國文化有了興趣。”
2021年,為培養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人才,吸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優秀華僑華人學生來華學習,北京陳江和公益資金會資助2000萬元,在華僑大學設立了陳江和“一帶一路”獎學金。
張國星是通過北京陳江和公益基金會資助的“一帶一路”獎學金項目,得以實現了自己到中國留學的夢想。他表示,自己曾看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給北京大學留學生們回信的新聞,尤其是習近平主席在信中提到的“歡迎你們多到中國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實的中國,同時把你們的想法和體會介紹給更多的人,為促進各國民心相通發揮積極作用”,讓張國星記憶深刻。
“我目前的想法是到中國學有所成之后回到我的家鄉,我要把所見所感告訴身邊的人,告訴大家一個真實的中國和‘一帶一路’的實際情況。同時,用我所學到的知識結合當地元素為人們設計宜人舒適的住所。能在世間留下自己的作品感覺也是一種成就。”張國星在談到未來的規劃時充滿了信心,他期望能夠盡快見到長城、黃鶴樓、福建土樓這些古建筑,去親身感受和學習借鑒中國古代建筑設計文化的精髓。
2021年,和張國星一同進入華僑大學的留學生一共有29名,他們來自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緬甸、老撾、斯里蘭卡等國家。高中畢業后,他們懷著對中國的向往,期待能夠在中國度過四年的留學生涯。雖然由于疫情影響,還不能到中國進行學習,但張國星和同學們通過線上學習,深入了解了中國所提出的“一帶一路”重大倡議,云游了中國的很多風土人情以及景觀景點,對中國的認識也更加深入,并積極介紹給親人和身邊的朋友。他們期待疫情盡早結束,能夠盡快到中國學習,感受中國的文化和風土人情。
來自馬來西亞吉隆坡市的郭俊賢,是華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物流專業的一名留學生。提及來中國的淵源,郭俊賢介紹到,“在我小學期間,由于我的長兄在中國臺灣留學,我也想要出國留學,上了高中后就更堅定到中國留學的愿望,因為我發現了中國人民的團結和包容性,這使中國愈加強大,愈加繁榮。記得在小時候聽外婆說她在中國家鄉的童年生活,所以對于祖輩們的家鄉還是很好奇,想要去當地觀光,感受一下當地情懷。也希望可以了解到中國人民和在馬來西亞華人的不同的傳統生活習慣,并開展文化交流。”
在提及以后的發展時,郭俊賢說打算畢業后去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發展創業,積累更好的資源、知識。然后回到馬來西亞發展,努力為家鄉做一些貢獻,助力于家鄉發展。同時積極開展馬中友好交往和民間交流。
除以上項目外,北京陳江和公益基金會還舉辦了校友活動、高級研修班、高層論壇等活動。這些活動與項目,已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員的溝通交流平臺,幫助眾多學員了解中國、為促進“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發揮積極作用。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