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梅州市職業技術學校畢業兩年后,五華貧困家庭成長的張錦坤在中山一家制造企業工作,月薪過萬,超過了不少本科畢業生,“技工人才在市場緊俏,能力較好就能找到一份薪水不錯的工作。”
但這樣的案例并不多,相關調查報告數據顯示,大多數職校畢業生還掙扎在月薪兩三千的低技能崗位上。
一邊是經濟發展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質應用技術人才,另一邊卻是社會上對職業教育存在歧視和偏見。如何改變“重普輕職”的現狀,讓職業教育成為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這是擺在經濟高質量發展面前的一道難題。
近年來,國家和廣東省支持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政策相繼出臺,不少業內人士認為,職教迎來了“春天”。
而在粵北山區梅州,首所高職院校啟用,嘉應學院紫琳學院加快建設,將實現本科層次職業院校零的突破,職教發展步伐也逐步加快。但職教就是“差生教育”的理念根深蒂固,起步晚、發展慢、缺乏規劃等問題,依舊影響著梅州職教的發展。
如何乘著政策春風,加快職教發展,培養出更多現代工匠?如何做好規劃,讓職教更適應梅州實體經濟發展?帶著問題,南方日報記者走訪多家職教院校。
現狀
職教發展速度跟不上城市發展步伐
正值寒假期間,廣東梅州職業技術學院里,沒有了學生嬉戲打鬧的聲音,教師們在辦公室中做學期末的總結和收尾工作,并對下學期的教學工作進行規劃。
“這是我校啟用以來的第一個學期,工作平穩有序進行。”該校教師李學宏忙碌地籌劃著下學期的工作事項及跟進廣梅產業園四個產業學院的建設工作。
廣東梅州職業技術學院是梅州市首間公辦高職院校,于2021年10月與全省11所新建高校(校區)同時啟用,學校設置有農業工程學院、智能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財經商貿學院、教育學院5個二級學院,首屆招生開設畜牧獸醫、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大數據技術、學前教育、烹飪工藝與營養等5個專業。
“啟用第一學年計劃招生1000多人,實際招生523人。畢竟是新學校,許多學生對學校不了解,招生人數在預料范圍之內。”李學宏說。
廣東梅州職業技術學院的順利開學,不僅補齊了梅州無高職院校的短板,更貫通了本地中高職渠道,推動梅州職教向前發展一大步。
目前,梅州現有正常招生的高職院校1所,中職院校12所。中職院校在校生2.4萬人,“普職比”約6:4(含技工教育和輸送珠三角中職學校學生)。
“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我市也是加大力度投入、推進職教快速發展。”梅州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梅州市不僅在新辦高職院校上有所突破,還不斷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職教師資的質與量,“中職學校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由2012年的80.4%提高到97.67%,中級以上職稱有472人。可以說教師的職稱和年齡結構均得到進一步優化。”
但對于城市的發展和產業轉型對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而言,梅州市職業教育的發展速度仍略顯落后。
“職業教育和工業經濟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是相輔相成的。梅州市在工業經濟發展上起步晚,所以在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的步伐也比較慢。此外,梅州經濟發展較為緩慢,職業教育需要不斷更新教學教育設備,財政也難以支撐。”余雪凡是梅縣區第一職業學校校長,曾是兩屆梅州市人大代表的她,多次提交關于職業教育發展的建議。
上世紀末,工業經濟迅速發展,也帶熱了梅州市各職業技術學校工業類專業的發展。從事職教20余年的梅州市技師學院黨總支副書記侯志敏仍記得,當時學校的數控專業發展得紅紅火火,生源不斷擴大,招了一批又一批專業老師,“一些企業來招聘時,都是幾百人幾百人地招,不愁學生的出路。”
其他職業學校發現數控專業的發展趨勢后,也紛紛開設數控專業,隨著開設學校逐漸增多,學校之間形成了招生競爭。
而進入本世紀后,梅州市產業推進轉型,工業企業朝智能化、自動化發展,產業布局向第三產業轉型,數控專業逐漸失去優勢。“現在數控專業一年也就招幾十個學生,造成數控類師資浪費。”侯志敏說。
數控專業發展的起落是職教類院校專業設置缺乏規劃的典型案例。“二孩、三孩相繼開放及旅游產業的興起,幼師、旅游管理、文秘等文科類的教育較受歡迎,各學校又一哄而起,紛紛開設這些專業。”侯志敏介紹,以梅州市技師學院為例,原本以工科見長的學校,現在幼師、電商等是招生最受歡迎的專業。
侯志敏認為,缺乏統一規劃,導致梅州市各職業院校設置的專業散而亂,較難突出專業性,同時也會導致學校在專業設置上脫離梅州經濟發展實際,從而達不到與產業相輔相成的作用。
“因為職業教育發展滯后,企業與學校合作意愿不強,產教難以融合,對于十分依賴實踐教學的職業教育而言,是極大的損失,從而導致產城脫節、產教脫離、教城脫鉤的惡性循環。”侯志敏說。
析因
社會對職教的認知存在偏差
“沒有一流的技術技能人才就沒有一流的制造業,而一流的技術技能人才需要靠職業教育來培養。”朱曉燕是梅州市政協委員、市職業技術學校的一名教師。當記者問及從業困惑時,朱曉燕直言不諱:“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知有極大偏差。”
職業教育就是“差生教育”的觀念在不少群眾的心中根深蒂固。
“孩子成績好的話,就去讀高中了。去職業學校讀書實屬無奈之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一位學生家長說,他詢問過許多家長,他們幾乎出于同樣的原因送孩子讀職校,“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職業教育可是很吃香的,都是專業技術人才。現在不同了,都覺得職業學校都是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才去讀。”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熱潮,全社會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普通學校無法培養專業技能人才,職業教育開始興起。
但到了90年代后期,處于中低端生產的企業無力為技術工人提供優厚待遇,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出現下滑。與此同時,知識經濟大潮席卷而來,高等教育快速發展,從另一頭對傳統職業教育構成沖擊,也使得職業教育“低人一等”的偏見愈加深厚。
“雖然國家在政策上一直強調,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同等重要。但是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抑或是整個社會,已形成普遍認識,學習成績不好被迫去學門手藝。許多學生走進職校都帶著‘失敗者’的心態,他們對自己所學的技術都不認同,又如何能學好這門技藝,成為工匠?”梅州市職業技術學校計算機高級講師羅春平認為,社會的偏見是影響職教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別是對于山區城市梅州而言,全社會的‘學歷情結’濃厚,對職業教育‘不感冒’,招生困難。”
招生困難則導致師資的流失,從而掉入惡性循環的“怪圈”。
“職業教育對教師的能力要求非常高,既要求理論知識扎實,又要求實踐、動手能力強。然而因為招生困難,教師工資水平低,教師流失率大,教學質量難以提升,學生便難以掌握更高的技能。這可以說是一個惡性循環。”侯志敏說,師資薄弱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侯志敏曾隨同廣東省教育廳組織的團隊,到德國考察、學習職業教育發展先進理念。
德國是世界工業大國,“雙元制職業教育”一直以來都是德國教育制度的重要一環,整個培訓過程是在工廠企業和國家的職業學校進行,并且這種教育模式又以企業培訓為主,企業中的實踐和在職業學校中的理論教學密切結合。
“在德國,職業教育更受重視,孩子從小接受著要學習專業技能的理念,職教教師也拿著滿意的工資,所以他們的制造業十分發達。”侯志敏說。
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知偏差,也導致了技工類人才需求量大、缺口也大的矛盾。
不少工業企業存在“用工荒”的情況,但很多職校生并不是被作為“人才”而是“人手”對待。由于目前職教體系不完善,不少想要提升學歷的學生只能止步于中職,職業技能較低,只能從事簡單而重復的工作,薪資水平難以提升,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技能人才社會地位、社會認可度。
“學校系統完善、師資力量、人才培養、社會認知等形成了一個‘圈’,哪一方面有提升,都會帶動其他方面的良性循環。”侯志敏說,要發展職業教育,需要多方著力,打破惡性循環的“怪圈”。
對策
針對本地產業特色明確辦學特色
大型塔吊機正在起吊鋼筋籠進入已挖好的樁孔中,鏟車、挖掘機鐵臂揮舞,運輸車、壓路機等施工機械縱橫馳騁……位于豐順縣湯南鎮八角塘的嘉應學院紫琳學院(一期)建設項目施工現場熱火朝天。
目前,學校正加快建設中。紫琳學院由梅州市人民政府、珠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與嘉應學院三方共建,項目規劃占地約2099畝,項目于2019年底正式動工。該學院招師生規模約1.2萬名,主要側重于培養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
紫琳學院的建成投入使用,將有效促進梅州市職業教育資源均衡化發展,形成“中職—高職—本科”的銜接,為梅州市產業發展和全面振興提供更強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職業教育一頭連著教育,一頭連著產業,具有廣覆蓋、普惠包容的特點。隨著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職業教育更是迎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
2019年被稱為職業教育改革元年。這一年,國務院頒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寫入2021年啟動的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中。
從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實施,到職業教育法實施25年來首次大修,再到“雙減”政策實施,更加強調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無疑為職業教育打開了新的發展大門。
“國家從政策層面再次肯定了職業教育的地位,數個相關政策的出臺也表明了國家推進職業教育的力度和決心。”余雪凡說,隨著政策落地及大國工匠理念的深入人心,現代化工人的地位逐漸提升,職業教育的作用逐步顯現,職業學校的地位也會逐步提高,“在此背景下,政府相關部門更應做好職業教育的正面宣傳,讓社會大眾知道職業教育也是一條好的出路。”
兩年多以來的改革,成效初顯。侯志敏介紹,梅州市技師學院2021年秋季學期招生爆滿,學校已無法承載學生的報名數,“為了應對學生報名數量增加的問題,我們準備新建一座綜合樓,目前已立項,明年能交付使用。”
要推動梅州職業教育進一步發展,余雪凡認為,解決職業學校專業設置散、亂的問題尤為關鍵。“需要市委、市政府統一協調,將所有職業學校放在一個棋盤上,規劃好各校的發展方向,分類辦學,彰顯各校專業特色,其次要規范招生制度,讓各校按照專業特色交叉招生。”余雪凡說。
在學校專業設置上,侯志敏認為要充分考慮梅州市經濟發展現狀做合理安排,“梅州農業學校就是特色辦學做得好的例子。該校充分利用專業特色,與當前梅州市打造‘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相結合,設置廚師專業,成為‘中國客家菜研發中心’,為客家菜產業的發展輸送人才。”
職業教育以實踐為主,需要企業參與。如何突破梅州產教脫離的困境?
廣東梅州職業技術學院正加緊與廣梅產業園的合作,雙方共建的產業學院預計今年11月份啟用。“我們將針對廣梅產業園產業集聚的特色,開設機電、食品、汽車、大數據四個產業學院。”李學宏說。
同時,廣東梅州職業技術學院借力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幫扶的契機,加大雙方之間的師資交流和培養,從而促進“雙師型”教師的培育。“教師具備了實踐的能力,才更有利于帶動學生動手能力的提升。”李學宏說。
■記者觀察
把握職教發展機遇
提升梅州產業發展質量
在記者采訪的過程中,不少職教的老師形容:“職教發展迎來了‘春天’”。
的確,目前國家大力推行職業教育,期待造就更多“大國工匠”,出臺政策明確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從“雙減”政策、縮減普高招生、擴大中職比例等措施來進一步促進職教的改革發展。
但就目前梅州而言,職教長期以來缺乏的長遠規劃、“雙師型”師資人才不足等問題極大地影響了職教的發展。
促進產業升級,減緩產業外流,都與發展職業教育相關。
梅州發展實體經濟,離不開職業教育作支撐。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首先要解決發展中遇到的瓶頸。
針對梅州的發展規劃,合理布局職教,讓各職校在橫向上實現專業錯位發展,縱向上努力爭取提升學校層級,幫助學校提質擴容是關鍵。
2021年,梅州市首所高職院校啟用,貫通了本地中高職渠道,目前嘉應學院紫琳學院也在加快建設中,相信不久后,梅州就能實現從中職到高職到本科的正向升學渠道,為職業教育的學生提供學歷升值的可能,從而為留住高素質技工人才打下基礎。
人才的缺失對于經濟欠發達的梅州而言,體現在各行各業,但職教領域尤為明顯。
不少職校領導反映,教師薪資水平低,導致流失率極大。而現有教師普遍存在理論基礎扎實,但實踐能力不強的問題。
要解決“雙師型”教師資源不足的問題,除了給予吸引力大的薪酬福利政策外,還要注重教師的本地培養。可以借力產教融合,讓教師也走出去,加入企業了解各產業專業發展現狀,同時引進企業技工人才,為職教學生上課。
相信隨著對職業教育重視程度的提升,職業教育必將迎來新的跨越式發展,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為區域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強有力的支撐。
(南方日報記者 張柳青 通訊員 葉皓華)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