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強調建設一批高水平國際化的職業院校,推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專業標準、課程標準、教學資源,推動職業教育走出去,積極打造中國特色職業教育品牌。
職教走出去,核心是職教標準走出去
長期以來,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化活動以引進并借鑒德國雙元制、英國現代學徒制、澳大利亞TAFE等西方職業教育發達國家的職教標準、職教模式和管理經驗為主,輸出本國標準并被別國認可及采用的較少,“走出去”與“引進來”相比尚有欠缺。
首先,職業院校對我國職業教育標準建設研究不足,對國際職業教育標準體系對比研究學術興趣不濃。現有的研究基本以各院校的具體做法為主,缺乏宏觀層面的論述。
其次,職業院校在主導或參與制定國際職業教育通行標準、國際資格證書等方面力度不夠,向國際社會宣傳并推廣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成果的渠道層次不高,標準等成果輸出面臨著多語種文本的問題。
再其次,雖然近些年職業院校輸出的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逐年提升,但多由院校自主申報,并未有國家或省級層面出臺的規則加以認定、檢驗和監督,且存在輸出院校所在區域極不均衡的問題。
參與國際職業教育標準制定,實現標準對外輸出是我國職業教育深度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爭取國際職業教育領域話語權的必由之路。教育主管部門、職業院校、“走出去”企業應積極協作,推動我國職業教育標準“走出去”,提升我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影響力。
多方合力,提升職教標準國際化水平
當前,我國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僅占國際標準總數的0.5%,“中國標準”在國際上認可度不高,教育標準亦是如此。教育主管部門應高度重視標準在職業教育國際化中的作用以及標準輸出的意義,成立省市級及以上層面的職業教育標準領導工作小組,立足區域職業教育特色,布局標準輸出戰略。重點做好標準建設和輸出的頂層設計與系統規劃,并研究出臺相關工作實施指導意見等。
建立由熟悉標準研究制定的專家、國外職業教育專家、“走出去”行業企業的管理者、一線教師、外事人員等組成的標準建設工作小組,統籌標準的制(修)定工作。重點開展國際職業教育標準體系對比研究,將西方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標準和理念本土化,確保標準的先進性和可推廣度。建立涵蓋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典型企業等多部門參與的協同工作機制,統一協調跨領域、跨部門的標準,保障標準研制的效率和質量。
作為職業教育標準研究的主體,職業院校應明確自身的辦學優勢和受援國的實際需求,開展國家間職業教育各類標準的分析對比研究,借鑒西方國家科學的標準開發方法,總結、提煉出具有普遍性和可復制性的標準要素,提升標準在受援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適用度。做好標準的多語種文本編譯工作,加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官方語言使用頻率較高的阿拉伯語和俄語文本的翻譯力度,擴大標準推廣使用的受眾市場。
多維探索,拓寬職教標準輸出路徑
構建全方位、多維度、廣渠道的立體化宣傳格局,對外展示及輸出我國職業教育標準及發展成果。通過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參與世界教育大會和校長論壇、主辦職業教育和人文交流活動等多元國際合作實踐載體,增進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職業教育標準、制度、需求等方面的了解,開展在職業教育領域的務實合作,推動以職業教育標準為代表的成果輸出。
行業領先、影響力大的“走出去”企業應帶動有條件的職業院校先行出海,廣泛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辦學和職業教育培訓,以點帶面產生集聚和示范效應,實現職業教育標準輸出。在境外建立基于中國職業教育標準打造的人才培養基地,中國標準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始終。對境外辦學機構或合作院校人員開展標準解讀和培訓工作,通過配套集音視頻、圖片、文本等數字化資源為一體的在線開放課程,豐富標準進入受援國的形式,筑牢標準“走進、走深、走實”的根基。
此外,積極加入國際職業教育標準研制機構,擴大我國在標準制定領域的話語權。參與教育領域國際標準研討等活動,發揮院校擔任國際教育聯盟中方負責人或協調員的作用,對外大力推介我國職業教育標準。
多措并舉,保障職教標準輸出成效
組建以研究職業教育“走出去”為核心元素的智庫,開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職業教育、法律法規及教育“走出去”的風險防范等研究,為職業教育標準輸出提供指導和保障。同時,研究如何發揮教育基礎性、先導性的優勢,推動沿線各國人民之間的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
建立職業教育標準輸出評價體系,聚焦標準的建設質量評價和標準輸出的認可度評價,重視“走出去”企業和受援國相關機構的滿意度評價。參照高校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實施意見,研究制定教育標準的質量認證和評價方案,由院校自主申請認證,認證結果由教育主管部門采信。
改革教育激勵和評價機制,將職業教育標準研制等國際化建設相關成果納入教師的考評體系,給予其職稱評聘、經濟補貼等優惠政策,激勵教師積極參與職業教育國際化建設與推廣工作。此外,大力宣傳各類職業院校積極推進職業教育標準輸出的先進經驗和典型案例,營造推進職業教育對外交流合作的良好氛圍。
(作者:湯曉軍 系蘇州市職業大學國際學院院長)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