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26日電 題:讓孩子擁有更光明未來——兩會之上談教育
新華社記者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關于教育工作的部署短小精悍,雖然字不多但干貨滿滿,代表委員普遍認為戳中了問題要害。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教育工作面臨多重挑戰,如何化解特殊時期遇到的特殊問題,如何為孩子贏得更光明未來,引發代表委員關注和熱議。
均衡化難題怎么破解?
近日教育部表示,始終會強力度推進就近入學政策。看到這個消息的當天,北京市民黃海波發現他所關注的學區房掛牌價漲了30多萬元,而且看房人明顯增多。“政府工作報告說,要優化投入結構,讓教育資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讓他們有更光明未來。這句話說到我心坎上了。”他說。
“學區房的背后牽扯到教育均衡化這個億萬國民的關切。” 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人大常委會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工作委員會主任范鵬認為,總體而言我們的教育資源并不缺乏,缺乏的是優質教育資源,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名校”。擇校熱遲遲不能降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名校”奇貨可居、優質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什么是好學校?主要看教師,優秀教師聚在一起才形成了優質教育資源,要采取特殊政策鼓勵優質學校教師向一般學校分流,縮小校際水平差距。
范鵬說:“就近入學要穩妥推進,必須以教育資源配置更加合理,絕大多數人能理解、想得通、可接受為基礎。”
對于采用集團化辦學方式推動教育資源均衡化的做法,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宿城一中副校長劉秀云認為,一定要警惕“融而不合”的問題。她說,集團校雖然名字一樣,但有的實際上情況不一,集團化辦學必須協同提升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而不是學校換名字。
網課如何上好?
“神獸”一日不歸山,老母親熱淚一日止不住;網課再要上下去,家庭關系要崩潰……疫情期間,這些段子火了。讓人忍俊不禁的背后,是教育信息化與線下教學方式、教學邏輯的艱難磨合。
因為職業身份,全國人大代表、蚌埠第一實驗學校校長崔建梅專門深入調研了解網課現狀。她說:“客觀講,網課中師生互動不盡人意、教學效果存在兩極分化現象、受家庭環境影響較大等情況是存在的。幾個月網課上下來,學生不輕松,家長受不了,老師們也操碎了心。但這不能否定網課,而是要總結得失,加大教育信息化資源配置,推動教育質量提升。”
全國政協委員、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說,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這是我們追求的高目標,但目前來看網課只是在形式上達到了隔空教學,“質量提升”方面遠遠不夠。未來教育必然是由線上線下的融合、課堂內和課堂外的無縫對接構成。如何在加強信息化建設的同時,探索打破專業、學科、機構等藩籬,形成更優質的課程內容和培養方法,是教育工作者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推動教育信息化,必須考慮發展不均衡的現實國情。疫情中,很多城市的學生已經通過5G、虛擬現實等高科技手段學習。但有些農村地區的孩子仍不具備上網課條件。必須采取有效措施,縮小這種不均衡。”范鵬說,“教育信息化的路上,孩子們一個都不能少!”
民辦園如何扶上馬幫一把?
“我太難了!”這是開了十幾年民辦幼兒園的齊紅最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她確實很難,而且是自打開辦幼兒園以來沒有遇過的難。受疫情影響,她的幼兒園面臨教師工資、房租、貸款等多重壓力,每個月支出近10萬元。
盡管現在已復園,但齊紅仍然高興不起來,選擇入園的孩子還不到平時三分之一,收上來的學費跟數月積累下來的債務相比不值一提。“政府說了要扶持我們。”她說。
齊紅所說的“扶持”,是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幫助民辦幼兒園紓困”。
崔建梅認為,我國學前教育本身就面臨發展不充分、不均衡問題,“入托難”長期存在,如果大量民辦幼兒園邁不過當前坎而倒閉,疫情之后“入托難”的問題就更突出了,因此必須把問題解決在當下,不能任其蔓延。
全國人大代表、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長邵志豪認為,當前僅有部分省份出臺了對民辦幼兒園的扶持細則,力度有待加大。受疫情影響的是整個行業,全國應該“齊步走”,地方政府要綜合考慮財政補助、租金減免、稅費減免、金融支持等政策,采取分門別類的有效措施出臺一攬子扶持方案。(記者劉陽、周暢、陳聰、吳雨)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