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優化營商環境,落實‘六保’任務,助推全球產業鏈暢通”為主題的第六屆“一帶一路”園區建設國際合作峰會暨第十七屆中國企業發展論壇營商環境研討會,7月8日開始,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議中心和中企創新大廈拉開序幕。本次論壇在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指導下,由《中國企業報》集團、中國企業十大新聞評委會、中國企業園區國際合作聯盟、中國企業研究院聯合主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出席會議并進行演講。
以下為演講內容:
各位領導、各位企業家、各位專家,各位朋友:
中國企聯和《中國企業報》集團主辦此次論壇,研討疫后應對危機、恢復發展經濟的突出問題非常及時。聽了各位領導、專家的演講很受教育和啟發。論壇要我做個發言,我想就工業應對疫情,有效恢復振興工業經濟談點體會,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一、疫情重創,工業恢復振興任重路艱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5月數據顯示,需求和供給都受到疫情嚴重沖擊,其程度前所未有。從2月下旬以來,復工復產艱難推進,經濟恢復初見成效,同時還存在不少困難和風險。見下表:
從上表分析可以看出,5月份工業經濟正在復蘇回暖。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恢復好于預期;工業產品中產量增加的品種占比逐步提高,但再增困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大幅減少,正逐漸回升,5月當月明顯好于預期;消費品零售總額萎縮嚴重,恢復遲緩;投資大幅跌落,工業更嚴重,開始有變化;進出口比預測好,但前景不明。上述指標與2019年實際值對比相去較遠,恢復正常還需時日。
1-5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情況不容樂觀。好消息是5月當月利潤增長6%,4月是-4.3%,由負轉正,從而使1-5月累計下降幅度減少到-19.3%;令人擔憂的是資產負債率上升了0.1個百分點,應收賬款增長了13%,產成品庫存增長9.6%,每百元營收中成本增加0.58元、費用增加0.26元,每百元資產實現的營收減少11.2元(折全年)等。以上這些衡量工業企業效率的主要指標全部滑落,反映了企業資產盈利能力的持續下降,令人增添了對當下工業增加值增長的擔憂。
從復工復產情況分析,3月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平均復工率是98.6%,人員的復崗率89.9%,4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幾乎全部復工復產,但達產達標還很艱難。統計調查顯示,4月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正常生產水平一半以上的企業接近85%,5月份為87.9%;規模以上服務企業為79%;建筑企業為68%。影響達產達標的難點,一是人,返回后還要嚴格落實常態化防控,防止反彈;二是產業鏈上下游還沒完全打通;三是物流運輸跨省、跨國環節困難不小;四是資金,企業收入下降,成本上升,流動資金緊張。以上問題正在有序緩解。
二、清醒把握市場變化和國際環境潛伏的危機
首先是內需外需萎縮,短期難以改變。分析國內居民消費價格CPI趨勢,1-5月由5.4%逐月回落至2.4%;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由0.1%轉負逐月滑落至-3.7%,反映出國內需求持續不足。經濟下行加劇,企業收入驟減,部分居民收入減少,投資消費更為謹慎。歐美等發達國家疫情超出了預測,創傷可能更加嚴重,疫后恢復可能更加滯后。國際貿易大幅跌落,世界貿易組織4月初估計全球貿易往來下降13%,最壞的情況下可能下降32%。世界經濟嚴重衰退,世界銀行6月初預測全年全球GDP萎縮5.2%,其中發達國家為-7%。國內國際迭加,企業尤其中小微企業創傷加深,企業反映有些既有訂單推遲甚至取消,尤其是新訂單減少,要防止復產后第二次停工,形勢愈加嚴重。
第二是我國工業已存在的結構性矛盾疫后更加凸顯。我國一些關鍵裝備從整機到零部件、元器件、關鍵材料,還需要大量進口。受疫情沖擊,外供明顯短缺,部分國際供應鏈可能中斷。日前德國斯威SWG工業技術中心統計了我國分布在電子信息制造、高端裝備制造、航空航海和汽車發動機、智能儀表儀器、醫藥及醫療器械等領域20類產品,依賴進口的狀況尤為突出。以芯片為例,我國目前高端芯片幾乎全部進口,2019年達3100億美元,是進口原油的1.27倍。賽迪智庫分析科技含量高、產業鏈長、對外依存度較高的產業,其中如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受影響最大。
第三是美國等西方勢力加大了對我國經濟的封鎖打壓。一個動向是對中興后,對華為封鎖更變本加厲。5月15日美國修改了芯片出口規則,規定使用美國芯片制造設備的外國公司必須事先獲得美國政府許可證,才能向華為或海思等關聯公司供應芯片;華為繼續購買芯片或使用與美國軟件和技術相關的半導體設計,則需要獲得美商務部的許可。在美國的指使和逼迫下,谷歌、臺積電、英國ARM公司、荷蘭ASML公司等相繼中斷了合作。另一個動向是美方在2019年兩次分別對華為等70家關聯企業和8家機構列入“實體清單”,今年5月15日第三批對我國33家高科技企業、大學列入清單,合計對100多家企業全面封鎖制裁。第三個動向是美國等國家在金融危機后實行制造業本土“回歸”,疫情中,美、日等發布政策鼓勵在國外的企業主要是在華的企業撤回本國。盡管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不可避免會對我國工業形成風險和挑戰。
三、疫后恢復振興工業經濟的幾點思考
第一,提振消費,釋放消費潛力。首先是保障消費者的消費能力,通過穩就業、促增收、保民生,才能讓人有錢消費。2019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但占人口40%約6億人人均只有11579元,即每月不足1000元。如何保障低收入群體收入增長不降是大問題。全國兩會開出了一系列保就業的政策組合拳,各地紛紛行動。山東省出臺十條政策,其中對“地攤經濟”實施負面清單,對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今年免除一切稅費。各地采取發放購物券、增加低收入居民價格補給等方式鼓勵消費。
其次是保供穩價,尤其是百姓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用品。制造業要更加注重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品種、品牌,要關注疫后民眾對性價比、實用性、耐用性,對綠色、安全、健康的要求。服務業要有新銷售、新模式、新業態,更快推進工、商、金跨界融合,線上線下結合,采用直播帶貨、微信代購、拼單團購、打折讓利等多種方式促銷。如5月中佛山市與拼多多合作的“佛山優品館”上線,有近萬家企業和商戶參與,市長親自主持,一些企業主要負責人直播推薦銷售。
第二,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準確把握“新基建”。4月17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在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方面,重點提及老舊小區改造、傳統基礎設施建設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四項任務。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兩新一重”建設,即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其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簡稱“新基建”,主要是指數字基礎設施,包括5G網絡、數據中心、計算中心、工業互聯網和相關研發基地等內容。廣義地講,還包括“產業數字化”必需的相關基礎設施,以提升老基建和垂直行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如電力行業的特高壓輸電、交通運輸行業的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的充電系統等。特高壓輸電已經搞了十多年,全國已經有27條特高壓輸電線實現了“西電東送”,把西部多余的清潔電源和火力電通過特高壓輸送到東部、東南,其實也不算是新基建。軌道交通更是這樣,高鐵、城鐵、地鐵也已建設20多年。電動車充電樁方面,全國電動車保有量是3810000輛,充電樁是1200000個,比例為3∶1,業內認為應該達到1∶1,所以這三個方面廣義上可以作為新基建,但實際上是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來提升老基建水平。要準確把握“新基建”的內涵和外延,不要過度擴張。
各類投資項目要科學決策,要注重投入產出比和成本效益分析,防止盲目投資、重復建設。要多方籌集資金,防范債務風險。政府擴大赤字率到3.6%,發行抗疫特別國債1萬億元。銀行降準降息、改善信貸,發行地方專項債、企業債,發展股市直接融資等?;A設施建設包括“新基建”要更多向民營資本開放,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歷年統計下來,民營資本只占20%-38%,而民營投資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所占比重為60%,這遠遠不夠。同時,還要逐步放寬外資準入。
第三,扶持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自主自救,渡過難關。企業是經濟的根基,只有保住企業,才能保住就業、保住民生、保住經濟基本盤。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說“留住青山,贏得未來”。
為此,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去年減稅降費合計2.36萬億,今年再新增5000億元。一系列已實行的政策原定6月前到期全部延長到年底。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所得稅交納一律延后到明年。預計今年全年可為企業新增減負2.7萬億元。此外還推出了一批新政以降低企業成本,如工商電價再降5%,電信資費再降15%,減免國有房產租金等。要克服阻力,真正落地。在金融方面,推動貸款利率持續下行,中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延長至明年3月底,要求大型商業銀行小微貸款增速高于40%。當然,政策措施只是外部條件,說到底要靠企業內生動力和內部活力。
第四,抓住時間窗口,補短板、強弱項,增強自主可控能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5月14日會議研究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再次強調“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升級工程”。我們必須抓緊在關鍵領域、關鍵環節、關鍵產品和關鍵材料上有根本性突破,通過創新、科技開發、有效投資、提升工業基礎能力等,減少進口依賴度,保住我國經濟的自身內循環。有力應對、反制外部勢力的封鎖打壓,在這方面,華為的做法值得借鑒。一方面事先增加了儲備,一方面擴展國際多渠道供應商,多種方式對外合作;更為重要的是抓住時間差,加大自主創新研發。如華為推出了鴻蒙HMS生態系統,以應對Android生態系統的斷供,并在使用中進一步改進。
全國兩會號召我們要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努力完成全年主要目標任務。我國經濟有堅強韌性和巨大潛能,只要直面挑戰、堅定信心、增強活力,難關一定能闖過,疫后經濟的恢復振興必然充滿希望。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