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作為行業規模化、集約化、融合化發展最充分的領域是中國成為紡織強國的基石,也是引領產業未來發展的關鍵。數字經濟重塑的新格局之下,從纖維源頭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以數智化驅動高端化、綠色化、時尚化,對于打造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纖維產業鏈供應鏈尤為重要。
7月28日,“2022國際先進功能性纖維時尚可持續高峰論壇”在蘇州市吳江區盛澤鎮舉行。本屆論壇聚焦“數字引領 時尚升級”主題,從多元性、前瞻性、導向性、引領性四個維度,探討如何搶抓新材料風口,從纖維源頭推進數字技術的產業價值轉換、探尋產業數字化發展新路徑,為打造世界級高端絲綢紡織產業創新集群注入新動力。
國際紡織制造商聯合會主席、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紡織大學校長徐衛林,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徐迎新,蘇州市吳江區委常委、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吳江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盛澤鎮黨委書記、中國東方絲綢市場黨工委書記沈春榮,以及各相關部門、專業協會、特邀企業的領導和嘉賓出席高峰論壇。
以源頭創新驅動產業發展
孫瑞哲會長在致辭中表示,“一根絲”成就了盛澤的地方傳奇與財富故事。在新時期,盛澤以源頭創新驅動產業發展,成為了中國纖維新材料領域的引領者。以數字經濟賦能纖維材料產業創新是必由之路。行業要理念引領、善作善成,強化數字前沿技術在纖維材料發現、設計中的應用,不斷保持行業的前瞻性、創新性與引領性;要立足實際、共進共生,依托創新體系、制造體系、管理體系的數字化重構,實現品質的提升、品種的更新與品牌的鍛造,更好服務科技前沿、消費升級與重大需求;要強化協同、開源開放,推動信息、知識等資源的集聚共享,營造“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有水大河滿”的區域生態。
“盛澤作為建設世界級先進紡織產業集群的先行者,在纖維新材料制造及新產品開發方面已獨具優勢。”中國科學院院士、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朱美芳在線上致辭中表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推動下,我國纖維材料產業正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通過納米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技術等多學科交叉、多領域融合創新,不斷豐富自身內涵,帶動產業轉型升級。同時構筑先發優勢,助力我國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格局中占得先機。
沈春榮書記在致辭中指出,盛澤緊跟數字化發展大潮,充分發揮絲綢紡織產業的全鏈條整合優勢、“三個千億”的厚基礎支撐優勢、兩個“世界500強”的雙龍頭帶動優勢,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聚焦功能纖維重點方向,攻克關鍵共性技術,打破國際性壟斷,通過產學研合作拓展先進功能纖維的產業應用,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他還指出,盛澤正圍繞打造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深化智改數轉,加快打造新材料產業園、數碼科技園,全力打造更具國際競爭力、影響力的世界級高端絲綢紡織產業創新集群。在盛澤經濟發達鎮改革10周年之際,盛澤將持續深化改革,竭力推進“雙心工程”。
以數字引領產業轉型之路
數字經濟加速推動了要素資源更新、基礎設施重置和市場場景延展。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百年變局之中,產業的未來何去何從?在主題大會中,徐衛林院士、微軟(中國)有限公司首席技術顧問管震分別基于產業發展趨勢和發展路徑進行演講。李斌紅主任主持大會。
“中國紡織是中國制造的縮影。”徐衛林院士從中國紡織工業趨勢、紡織纖維材料現狀、紡織纖維材料應用、科技助力品牌發展四方面展開主旨演講。“智能穿戴服裝是一類應用紡織、電子、化學、生物、醫學等多學科知識綜合開發的高智能化的紡織品,它基于仿生學概念,能夠模擬生命系統,同時具有感知和反應雙重功能。”他以形象的“纖維輪”展示了軍事、醫用、建筑、航空等紡織纖維材料多元化的應用領域及應用情況,重點對智能紡織品進行了全面分析。
“高質量、數字化、先進制造、產業集群、顛覆性技術與前沿企業”,管震在《紡織企業的數字化路徑與選擇》演講中總結了邁向智能制造的五個重點詞匯。對于如何解決產業數字化過程中遇到的種種難題,他提出了“沿著邊際成本做文章、從重要業務需求出發、用軟件迭代方式進行、加速沉淀工業的智慧”四個方向與建議。他認為,基礎數據的統一是對話的基礎,在生產的每個環節都可能通過數字化獲得更高的收益,數據能夠驅動供應鏈的優化與透明,要以“書同文、車同軌”融入到漣漪式的價值鏈中。
數字科技的日新月異,讓“數實融合”從“選答題”變成了每個行業無法回避的“必答題”。在“數智對話:數字創新實踐中的甲方乙方”環節,百蘭智能科技執行總裁/百度智能云智慧工業事業部業務拓展副總經理孫楠、Style3D凌迪科技華東地區銷售總監董松、浙江美欣達紡織印染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龍方勝、吳江市飄逸紡織有限公司創始人周娟、山東正凱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工業互聯網事業部總監何勝軍從供需兩方的視角切入,圍繞數字化轉型實踐經驗、數字化轉型成功的關鍵要素等問題進行了分享探討。
孫楠介紹了百度人工智能技術在化纖外觀瑕疵檢測和印染能耗管控優化等方面的應用。他指出實現數字化的落地一方面需要企業自身具有良好的組織適應性,另一方面企業需要認識到數字化轉型是個融合創新的過程,“需要擁有新技術的科技型企業和傳統企業雙向奔赴”。董松表示除了社會層面數字基建和技術的支撐,思想、人才、組織架構是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需要具備的重要條件。建立數字驅動的產業生態,他認為只有做到整個生態的流轉,以數字化串聯供應鏈各環節,才能提高紡織行業的整體效率。
龍方勝認為如何通過對數據的處理與應用,讓人機交互、機機交互能夠真正替代人與人之間的交互來提升生產效率和決策效率,是企業在數字化實踐中遇到的突出難題。而提高員工對數字化的認知、提升企業自動化程度、以頂層設計構建數字模型則是實現數字化升級的三個關鍵要素。周娟表示,提高效率是數字化的最大價值所在。她認為數字化是一個放大器,企業要基于自身的發展模式與核心競爭力,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做好產業鏈協同,以足夠的開放度和鏈接度促進升級迭代。何勝軍對正凱的5G+紡織工業互聯網平臺以及RFID智能條桶識別技術、APS排產技術、多系統集成、RSO3D應用技術等突破性技術進行了介紹。對于企業的智能化轉型,他認為主要負責人、人才、數據價值、團隊是不可或缺的四個重要因素。
以時尚升級產業變革之路
在創新論壇中,來自行業咨詢機構、國內紡織服裝企業、數字科技企業的專家從品牌產品開發、消費趨勢、智能制造、數字營銷、市場策略等方面展開分享探討。李波副主任主持論壇。
在新消費營銷的戰場上,讀懂產品開發的本質、找準產品創新方向,才是贏得增長的第一步。陳寶建總工在《2022品牌產品開發新焦點》中從品牌銷量增長的表面,透徹分析更深層次的產品開發關鍵;從創新力、拉新力、價格力、溝通力、情感力,“五力模型”解讀品牌突破增長背后的奧秘;從時尚類品牌產品、功能類品牌產品、可持續類品牌產品分析中解讀活躍在潮流一線的消費需求,為企業提供前置性的產品開發指引。
齊梅主任在《新時代的纖維&產品消費趨勢》的分享中,從深度自我、樂享生態、雙面科技三大關鍵消費趨勢出發,聚焦消費者需求與行業熱點,對纖維與產品的消費趨勢進行了系統性梳理,為產品在企劃設計、材料應用方面的創新開發提供了靈感參考。她強調,消費者對于產品“功能和體驗”的高度認同,是形成產品核心價值的關鍵。
在《京奕渦流紡數字工廠分享》中,吳江京奕特種纖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路結合企業實踐案例深度解析了棉紡智造的升級之路。他介紹道,京奕集團是全球最大的渦流紡紗生產商之一。企業擁有集人、機、料、法、環于一體的紡紗生產智能管理系統。智能管理的全面應用打通了生產計劃管理流程、生產運轉管理流程、設備維護保養流程,取得了效率提高、作業標準化、管理模式轉變的明顯成效。
吳江德伊時裝面料有限公司總經理姚棟平在《印染數智化轉型路徑》演講中對未來印染的關注點和數字化轉型進行了全面分析。“智慧印染從作業控制,制造管理企業運營到協同商務都能通過導入智能化達到效率、交期與運營的優化。”他表示,未來印染的關注點在設備智能化、印染基礎研究、多學科交叉與印染結合,實現多元生產、小批量、多品種、產品個性化強的模式。
在《大數據時代,紡織服裝產業的機遇與挑戰》的演講中,杭州知衣科技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楊仁軍對當下紡織服裝行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展開了分析,并針對企業痛點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他表示,渠道、消費者、營銷等品牌經營要素在劇烈地動蕩,紡織服裝行業充滿了“不確定性”。對此,企業亟需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感知市場需求,洞察面料流行趨勢。
“沒有數據的支撐,企業將面臨‘失明’危險,隱性支出讓企業付出沉重代價。”三六一度(中國)有限公司服裝材料研發高級工程師趙明在《破局——數字化改革》演講中從產業下游的視角闡述了企業數字轉型的路徑舉措。他認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變革和疫情反復的影響,企業的生存發展愈發依賴于大數據支撐,客戶互動、資源管理、智慧洞察、智能生產是數字化企業的四個核心能力。
“2021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品開發貢獻獎”頒獎典禮在大會上同期舉行,德州華源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等66家企業榮獲2021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品開發貢獻獎”榮譽稱號;紹興市柯橋區中國輕紡城建設管理委員會共1家單位榮獲2021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品開發推動獎”榮譽稱號。
在論壇當日嶄新亮相的“數字時尚展區”,集合呈現了長樂恒申合纖科技有限公司、滁州興邦聚合彩纖有限公司、福建永榮錦江股份有限公司、廣東新會美達錦綸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垶恒復合材料有限公司、連云港杜鐘新奧神氨綸有限公司、賽得利(上海)企業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德福倫化纖有限公司、徐州斯爾克纖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家國家紡織產品開發基地企業的最新特色纖維、面料和成衣產品。
此外,浙江凌迪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在展區中展示了3D紡織實驗室、Style3D Cloud平臺(3D研發全流程協同平臺)、Style3D Studio(3D數字化建模設計軟件)、Style3D(3D數字化面料處理軟件)等系列數字化工具,吸引了眾多企業在現場掃碼體驗。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