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顯示,中國已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成功躋身創新型國家之列。
回看來時路,從2012年到2021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從1.03萬億元增長至2.79萬億元,其中企業科技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例已達76%以上。
有國外媒體認為,中國已經找到了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那就是科技強國。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在“中國號”巨輪行穩致遠的進程中,一批創新型企業劈波斬浪——以海爾等為代表的科技領軍企業正在用自己的探索與實踐,持續豐富著企業發揮“科技創新主體”作用的樣本。
01 “科創基因”深植 “中國所取得的成績,是國家將創新作為增長引擎、給予大量關注的結果。”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干事鄧鴻森在評價中國創新發展取得的成果時表示,“中國以非常全面的方式創建創新生態系統,這是其能夠在創新能力上穩步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創新能力快速提升的背后,不僅是科技創新生態不斷完善,產業集群快速發展也至關重要。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在132個經濟體中,中國進入全球百強的科技集群數量達21個,比2017年增加14個,數量首次與美國持平,居全球之首。
隨著中國產業和企業的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在國際標準領域,中國聲音愈加嘹亮。來自國際標準化組織的數據顯示,2000年前,中國制定的國際標準數量僅為13項;從2001年至2015年,中國制定的國際標準達182項;從2015年到2020年,中國主持的國際標準數量超過800項。20多年來,中國在國際標準制定上的“跟隨者”形象已悄然發生改變。
近日,IEC(國際電工委員會)官網公布,由海爾卡奧斯 COSMOPlat 工業互聯網平臺聯合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牽頭制定的全球首個工業互聯網系統功能架構國際標準IEC PAS 63441《Functional Architecture of Industrial Internet System for Industral Automation Applications》正式發布。
據了解,這一標準填補了工業互聯網國際標準的空白,也意味著中國參與工業互聯網領域國際標準化取得重要突破。
海爾卡奧斯“全球首個智能+5G大規模定制虛實融合示范驗證平臺”
這抹制定國際標準的剪影背后,是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中國企業科技創新、強化實體經濟“長板”的澎湃動能。
要“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為經濟體系內最重要、最活躍的主體,企業的創新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中國的創新力。
將時間線拉長來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出現了許多“各領風騷三五年”的企業,而如今依然站在時代潮頭的企業無一不是把“創新”二字深植于基因之中。
比如海爾,在海爾創始人張瑞敏看來,創新再創新永無止境,因為“我們為用戶創造的最佳體驗沒有標準答案”。
從1996年可以“洗地瓜”的洗衣機,到2005年的中國首臺超低溫冰箱,再到世界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卡奧斯……海爾38年的創業史也是一部創新史,正是在一項項創新的支撐下,海爾成為最早一批“走出去”,并且取得成功的企業之一。
持續創新的產品背后則是企業引領的創新能力的支撐。截至2022年6月底,海爾在全球累計申請專利8.3萬余項,其中發明專利5.3萬余項;海外發明專利1.5萬余項,覆蓋30個國家,是在海外布局專利最多的中國家電企業。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是否具備“自立”的能力、“自強”的底氣,是創新型企業面臨的更為重要的考題,這需要企業踏踏實實做創新,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
02 “自立自強”突破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浪潮席卷而來,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越來越集中在科技創新能力上。
有競爭,就有挑戰。近幾年,我國企業在關鍵技術領域受制于人的現象時有發生,解決這一難題、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成為科技創新的焦點所在。
要“在關系安全發展的領域加快補齊短板”。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決策咨詢部主任孫學工看來,這就要求企業在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突破,有效破解產業鏈供應鏈中的瓶頸制約。
身處產業鏈、供應鏈之中,企業是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的最大受益者,也是最直接的行動者。“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于企業而言,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路徑。
以海爾生物醫療為例,其成立之初即瞄準深低溫存儲產業鏈,“從0到1”的自主創新便錨定了目標。2005年,海爾生物醫療突破壓縮機等核心技術難題,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研發出中國第一臺超低溫冰箱。截至目前,海爾生物醫療已實現-196℃至常溫全溫域、全場景存儲,成為全球生物醫療低溫存儲市場三強之一。
打破技術瓶頸的海爾生物醫療,不僅將其產品應用于醫療、生物安全等領域,還為包括南極科考、深海探測等在內的國家眾多重大科考項目提供技術裝備支持。
而在航空溫控物流領域,長期以來,歐美發達國家也憑借領先的技術優勢,壟斷著相關運輸裝備。近幾年,隨著生物醫藥、原料藥、電子元器件等溫度敏感性物資的需求日益增加,航空冷鏈運輸這一時效性更強、安全性更佳的運輸方式日漸成為主流,而中國生物制藥等企業只要采用主動式溫控方案,就不得不和壟斷廠商合作,被動在所難免。
海爾生物醫療挑戰了這個 “無人區”。2021年11月,首臺RKN-AT1型主動溫控集裝箱掛簽成功,獲得中國民用航空華東地區管理局的適航批準標簽。2022年9月17日,海爾生物醫療主動式航空溫控集裝箱搭乘南方航空物流有限公司貨機航班,由上海飛抵德國法蘭克福,中國自主研發的主動式航空溫控集裝箱首條國際航線開通,“中國造”高端航空冷鏈物流裝備正式登上全球舞臺。
海爾生物醫療主動式航空溫控集裝箱首飛國際航線
事實上,科技創新重塑格局,在每個行業都發生著。
在制造業領域,第四次工業革命呼嘯而來,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不斷涌現的用戶個性化需求,正改變著企業的生產經營模式。在海爾等企業的創新成果助力下,中國在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等領域,已經擁有一定的國際話語權。據了解,海爾卡奧斯已經主導參與制定了10項國際標準,也是目前唯一一個主導制定ISO(國際標準化組織)、IEC、IEEE(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三大標準組織大規模定制標準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一流企業做標準”。在世界舞臺上,誰制定、掌握標準,誰就擁有話語權、占據制高點。中國標準“走出去”的進程中,受益的不只是制定標準的企業本身,而是整個產業鏈。
03 “熱帶雨林”生長 在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亞馬遜,既有60多米高的參天大樹,也有層層疊疊的喬木、灌木、藤蔓、寄生植物,一棵棵大樹、一株株嫩芽都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它們一起造就了雨林生生不息、綿延不絕的生命力。
在全球科技創新的舞臺上,一家企業唱獨角戲很難唱出名堂。當千千萬萬家企業的創新力量匯成一體,一個促進成果源源不斷孵化的體系——創新“熱帶雨林”,應運而生。在海爾的創新“熱帶雨林”,通過“與大企業共建,與小企業共享”,通過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大企業、中小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的融通創新生機勃勃。
“與大企業共建”,高原之上建起高峰。2021年,卡奧斯助力青島啤酒打造了啤酒飲料行業首個“燈塔工廠”,實現了海爾的“燈塔經驗”跨行業復制。“燈塔工廠”落地后,青島啤酒定制平臺、供應商制罐平臺以及制造平臺、分揀平臺得到了打通,數據成為驅動生產銷售的“指揮棒”,客戶訂單交付時間和新產品開發時間降低50%,定制化啤酒的份額和營收分別增長33%和14%。
“與小企業共享”,創新之泉充分涌流。對于促進中小企業創新,除了海爾卡奧斯牽引企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海爾還構建了兩個平臺——HOPE創新生態平臺和創新創業孵化平臺“海創匯”。
海爾HOPE創新生態平臺以用戶為中心,沉淀了用戶洞察、需求破題、技術拆解、資源評估的核心方法論,讓創新零距離對接需求,避免了中小企業、科研機構、研發專家的技術和解決方案沒有市場買單。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與海爾研發人員現場交流、技術對接
通過與中小企業、高校等合作,HOPE平臺助力研發出可變分流空調、自由嵌冰箱、洗空氣空調等一系列顛覆性產品,給用戶帶去更好的體驗,也讓中小企業、專家等分享了創新收益。
以可變分流空調為例,其研發源自一位在HOPE平臺上活躍6年的高校專家提出的空調節能減排新方向。傳統空調換熱器制冷和制熱是同一個冷媒流路,制冷時室外機散熱,要求管路支路少;制熱時室外機吸熱,要求管路支路多。一少、一多,讓空調無論制熱還是制冷,都無法達到最佳效果。這位專家和海爾研發人員共同研究測試,使空調實現制冷和制熱時冷媒流路各自獨立、互不干擾。可變分流空調在為用戶節能的同時,也為企業節省了材料。中家院(北京)檢測認證有限公司的實機測試結果顯示,一臺1.5匹的海爾冷媒變流空調全年能效比國家標準新一級能效同匹數的空調高出12%。
海創匯則向中小企業開放海爾產業資源,讓越來越多的創新型企業圍繞海爾產業鏈,在智慧住居、產業互聯網、大健康等領域加速突破,拓展產品應用場景,獲得融資等各方面支持。目前,海創匯已孵化出102家瞪羚企業、8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在雨林中,一棵像野草的植株極有可能是整個生態環境中最有價值的新植物。”這,正是創新“熱帶雨林”的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