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聯網與自動駕駛,也成為了科技企業的“第二增長曲線”。
當PC與智能手機市場的增長顯現頹勢,進軍車聯網、發力自動駕駛、甚至直接下場造車,已經成為當下科技企業的共同選擇。車聯網與自動駕駛,也成為了科技企業的“第二增長曲線”。例如,以PC顯卡業務起家的英偉達,抓住了自動駕駛行業的轉型機會,實現了市值飆漲,將PC與智能手機時代的競爭對手Intel、AMD、高通都甩在身后。
智能網聯汽車市場的機會,不僅僅屬于科技巨頭。在產業鏈條極為復雜的智能網聯汽車行業,每一個細分市場都可能成為創業者的應許之地。與此同時,國內各地政府也開始加速產業引導基金、產業園與創業加速器的建設工作,引導扶持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日前,成都高新區政府聯合阿里云、寶馬(中國)與36氪,啟動了 “成都高新智能網聯產創融合加速器”項目,項目落腳成都高新區,希望挖掘一批高質量的智能網聯汽車企業,吸引相關企業在成都落地。
智能網聯汽車上路,起點是關鍵
如何讓這些智能網聯汽車行業的中小玩家們更快成長,發展壯大,是一個值得全產業思考的議題。對于智能網聯汽車行業的創業者而言,賽道是它們面臨的第一道選擇題。在智能網聯汽車行業,行業賽道眾多,幾乎每一個細分市場都可以跑出多家企業。而選好賽道只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接下來,智能網聯汽車創業者們還要有更多的選擇題要做,例如,選擇公司啟動的起點——城市。
Y Combinator創始人Paul Graham的博文是許多創業者的創業圣經。他在2008年寫下的《Cities and Ambition(市井雄心)》一文至今仍被許多人引用:“偉大的城市總是能吸引雄心壯志之人”。智能網聯汽車行業的創業者們,也需要尋找能夠滿足其雄心壯志的“偉大城市”。
成都高新區就在今年6月發布了《成都高新區支持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十六條(試行)(征求意見稿)》(簡稱《十六條》),首次對外曝光了其對于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相關企業的招商引資計劃。《十六條》為智能網聯汽車相關企業提供了豐厚的招商引資待遇,鼓勵智能網聯汽車相關企業、創業公司在成都高新區落地,特別是在成都高新區實現生產制造落地,或與成都市內整車制造企業合作等等。
具體而言,對于在成都高新區設立全球、全國總部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鏈主”“鏈屬”企業,成都高新區可提供500萬-1000萬不等的一次性獎勵;對于10億元以上的智能網聯汽車核心零部件生產制造項目,提供最高2億元補貼。此外,對于年營收超過5000萬、或與成都整車制造企業合作、或參與重點技術攻關項目、或主持相關國際、國家標準修訂的智能網聯汽車相關企業,也可獲得相關補貼。
為什么是成都?
真金白銀的補貼,顯示出了成都對于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落地的誠意。但產業鏈的形成不僅僅需要政策指引,更需要深層次的產業基礎,而這也是成都發力智能網聯汽車的底層邏輯所在。
在中國汽車工業版圖中,成都是西部汽車工業重鎮。一汽大眾、一汽豐田、吉利沃爾沃等整車廠,以及博世等汽車零部件廠商,均在成都設有生產基地。進入新能源時代后,新勢力品牌威馬汽車也在成都設置了全球研發中心與生產基地。成都汽車工業的底層基礎,為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與此同時,成都的人才優勢,也在智能網聯汽車時代得以顯現。成都高校眾多,并擁有西南交通大學等傳統汽車名校。得益于發達的互聯網及IT產業,成都積累了一大批擁有豐富經驗的AI、嵌入式開發人才,可以為智能網聯汽車企業提供人才保障。
在這一背景下,成都高新區聯合阿里云、寶馬(中國)與36氪,發起了“成都高新智能網聯產創融合加速器”。加速器將面向自動駕駛、智能座艙、V2X、汽車服務/汽車數字營銷、可持續發展與智能物流等幾大賽道,通過整合阿里富生態、頭部資本機構和媒體等一線資源,吸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企業集聚。從業務、融資、組織、戰略等方面提供落地方法論指導和強資源鏈接,為創新企業提供加速產品和服務,同時助力成都高新區培育出超級明星項目,打造全國特色產業IP。
截止目前,阿里云加速器已重點孵化加速了超過600家代表先進生產力的高成長企業,67%通過加速器鏈接資本獲得新一輪融資,超過70%企業與阿里云形成聯合解決方案,拓展商機業務合作。
從無人駕駛的遙遠夢想,到車聯網及更高階的輔助駕駛功能相繼落地,可以預見,智能網聯汽車的智慧演進速度將會遠遠超出預期。相信在阿里生態賦能下,智能網聯創新項目能夠加速落地,成都高新區也將被注入新動能。而阿里云加速器也會一直為創業企業拓展思路,開辟視野,做企業成長的陪伴者。
36氪官網搜索“成都高新智能網聯產創融合加速器”,可在文章內填寫報名信息。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