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指標浮出水面。
8月15日,國家統計局首次發布服務零售額數據。這意味著什么?
過去我們了解社會消費情況的窗口,主要是通過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然而,隨著消費行為和習慣的變化,服務消費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只統計實物商品和餐飲服務的交易情況,已經無法真實反映社會消費的全貌,此時將服務零售額納入統計尤為關鍵。
服務零售額提供最大的價值,就在于將更多非實物的交易數據納入統計范疇,包括交通、住宿、餐飲、教育、衛生、體育、娛樂等領域所提供的服務消費價值,而這些正是當前消費的主要增量。
在國內大循環為主的經濟格局下,消費成為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而服務零售額將成為衡量內需的關鍵指標。
消費領域正在迎來一場大變局——服務消費進入增量時代。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今年7月的社會商品零售數據公布了,多個細分類同比負增長,有人說這反映出當前居民消費的低迷。然而實際上,社會商品零售總額數據,已經不能全面反映我們的消費情況了。
因為這幾年,居民消費支出結構出現了新變化,服務消費快速崛起。一方面,部分實物消費支出占比在減少,另一方面,部分服務消費支出占比在增加。
根據紅塔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奇霖的估算,從2013年到2019年,居民在食品煙酒的消費支出占比從31.21%減少至30.16%,衣著占比從7.77%降低至5.84%。而交通和通信支出占比從12.31%增加至13.02%、教育文化和娛樂占比從10.57%增加至11.66%,醫療保健占比從6.9%增加至8.69%。
除了比重提高,服務消費的增長勢頭還很猛。與手機、汽車、房產消費完全不同,住宿、旅游、餐飲、文化等服務消費增速一路狂飆。
今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服務消費支出同比增長12.7%。其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6.6%和15.5%,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9%,營業性旅客周轉量同比增長115.8%。
摩根士丹利在《中國消費2030展望》報告中預計,下一個十年里,中國消費市場變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服務類消費超過實物類消費,預計服務類消費年化增長率為9.2%,超過同期實物類消費6.7%的增長率。
也就是說,服務消費將成為未來消費板塊的中堅力量,其重要性不容忽視。也是在這個時候,國家統計局重磅提出按月發布服務零售額,這實際上也表明國家對推動服務消費的重視。
畢竟中國作為下一個潛在的超級大國,經濟增速常年居主要經濟體之首,面對時代的快速變化,我們必須與時俱進。
這一點,其實早有先例。這幾年,網約車和外賣這兩大服務消費成為很多人的日常支出。2020年,統計局意識到這種變化之后,就在CPI數據新一輪的基期調整中,新增了外賣、網約車費用等新興商品和服務。如此一來,CPI數據才能更真實地反映一攬子商品和服務的價格變化。
如今,國家又發布服務零售額數據。這證明頂層已經意識到要著重發力服務消費,這將是未來挑起消費增量大梁的關鍵,也是擴大內需的重要動力。
風向標已然明晰。
服務消費的蓬勃發展,對于中國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和高效運作,意義重大。
第一是穩定發展。作為服務業的中堅力量,服務消費的迅猛發展,能夠給社會的就業穩定一劑強心針。
為什么是服務業而不是制造業在托底就業呢?因為當前制造業已經進入自動化、智能化時代,大部分的流水線工人已經被機器取代。珠三角、長三角已經出現了非常多的無人工廠,對于人的崗位需求迅速減少。
在上汽通用金橋工廠的車間,已經可以實現100%的焊接自動化,這里有300多臺機器人,每天有80臺凱迪拉克從這里產出,但是所需要的工人崗位,卻僅僅只有10多個。這種人機配比,將越來越成為一種制造業的常態。
中國特別在意制造業,想要成為制造業強國,是因為按照美國的經驗,美國專利數量的六成來自制造企業,中國需要制造業的發展來進行科技創新,突破卡脖子技術。
但如果要真正穩定就業,關鍵還是得看服務業。要知道,第三產業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能創造約100萬個就業崗位,比工業足足多出50萬個左右。
就拿網約車這個行業來說,去年以來,由于經濟下行,網約車數量呈現爆發性增長。2020年10月,網約車數量大約為106萬臺,然而到了今年4月,已經攀升至230萬臺,是之前的2倍多。
很多人都開玩笑說,中產的盡頭是滴滴。但話又說回來,正是由于網約車行業的存在,使得大量被擠壓出來的白領,不至于“一整天都窩在星巴克假裝上班”,開個網約車至少還能月收入七八千。這個龐大的服務消費市場,成為了重要的就業蓄水池。
服務消費的需求增加,也促使平臺經濟規模日益擴大,從而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在2022年,美團就有624萬騎手從平臺獲得收入。國內網約車企業T3則宣布,要在武漢、杭州、廣州等城市提供超過10萬個靈活就業崗位。可見,壯大服務消費規模有多重要。
第二是高效運作。服務消費規模越來越大之后,必然出現專業崗位的細分市場,這能夠大大提升社會效率。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保潔、煮飯、母嬰服務等服務消費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這些生活性服務,已經逐步從家庭職能中分離出來,轉向專業的市場化供應。
以前,這些服務由家庭內成員提供,不計酬勞,自然也就不納入GDP的統計。現在進入專業市場之后,由家庭以外成員提供,以貨幣進行服務交易,這類服務消費對GDP開始具有經濟價值。
但這還不是推動GDP增長的關鍵,重點在于生活型服務進入細分領域之后,社會分工會越來越專業和清晰。大家各司其職,能夠將自己的比較優勢充分發揮出來,使得整體的生產效率大為提升,經濟的飛輪也能越轉越快。
就拿一個大學教授來說,他原本每天花費在打掃、做飯、洗碗上的時間可能要兩三個小時。如果他將這些工作交給專業的人士去做,而自己將這個時間和精力用于學科的研究,那所創造的社會價值將遠遠超過家庭服務。
由此可見,服務消費的潛能一經釋放,將對社會經濟的運轉產生巨大的連鎖效應。
未來十年,將是服務消費飛躍發展的黃金期,也是服務零售行業的新契機。
2023年開局以來,實物消費進入“冷靜”。樓市步入了冷靜期,二手房越賣越多;車市步入冷靜期,車企降價鑼鼓喧天也似乎不見市場高潮;手機市場也步入冷靜期,“一機傳三代”,年輕人都不換新手機了……
與之形成天壤之別的是,服務消費的“狂歡”狀態。旅游數據創下五年新高,淄博燒烤成為全民狂歡,周杰倫演唱會賣出天價,暑期觀影人數創歷史新高,各大熱門景點一票難求,酒店價格暴漲使得月薪2萬都住不起漢庭如家……報復性消費的浪潮一波接著一波。
這廂冷靜,那廂狂熱。全國上下都跳進了旅游、燒烤、演唱會的消費派對。或許正如美國著名導演呂克·貝松的話:“這些輕松的電影就像治病解憂的阿司匹林,讓我們再一次感覺良好。”
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一些行業有挑戰,而一些行業卻面臨機遇。
1990年后的20年,日本經濟告別黃金時代,但動漫、游戲產業逆勢發展。同樣,韓國在亞洲金融風暴肆虐的幾年間,文化產業卻迸發出了驚人的力量,韓流風靡全球。
而當下的中國,服務消費存在諸多的可能性。服務市場的規模還能繼續壯大,服務零售還能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
首先,服務消費的多元化需求,能讓服務零售的規模不斷擴大。
中國的消費主力人群,已經變成85后乃至95后;新中產對于服務的便捷性有更高的要求,他們也更重視追求精神層面的享受;老齡化社會正在加速到來,生活性服務業、便利性服務等消費需求快速增加……這一切讓中國的消費結構越來越呈現多元化。
日新月異的服務消費需求,給供給端的服務零售市場制造了機會。
疫情期間,餐飲行業整體經歷了低谷,許多餐廳主動擁抱市場變化,開拓線上外賣服務,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這成為當時餐飲商戶的首要收入來源。現在,外賣服務已經納入日常業務板塊,餐飲行業也由此拓寬了服務半徑,營業規模也隨之壯大。
而外賣的用戶規模也在不斷增加,連兒童和老人都覆蓋了。2022年,在美團外賣上,兒童餐訂單量同比增長了高達300%,而老年用戶日均訂單量、交易額年同比增速達到30%以上,這個數據在2019年僅僅只有13.6%。對于餐飲行業而言,提供滿足這部分用戶需求的服務,也能夠大大增加營收。
酒店行業也在重新匹配新的服務消費需求,尋找新的增長點。過去,酒店只是人們落腳的地方。如今,在酒店“宅著”成為一種新的旅游方式,親子、康養、娛樂、藝術等酒店主題項目大受追捧。
背后的原因,正是現在的消費需求變了,不僅想要住好,還想要吃好、玩好,他們更愿意為多元化、個性化的服務消費買單,而酒店經營者也迅速抓住了這個風口,在供給端及時進行經營調整。
其次,服務消費需求的動態變化,能夠推動服務零售產生新的產業鏈條。
過去,消費端的最大問題是,有效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如今,借助平臺經濟和數字化手段,供給端能夠不斷創造新的服務,來滿足動態變化的服務消費需求。
新職業出現了。近年來,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掀起了“整理收納”的消費熱潮,這股熱潮帶動了“整理收納師”的走俏,許多90后甚至00后都加入了該行業隊伍。
新服務出現了。老齡化社會正在加速到來,銀發市場的規模日益擴大。在需求端——家政、醫療、養老等服務消費不斷增加,在供給端——助浴、陪診等服務也開始涌現。
一旦消費服務的新需求出現,就能得到消費零售市場的快速響應,新職業、新服務由此誕生。這也意味著新的產業鏈正在加速成型,將帶動上下游產業的集聚,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從而推動經濟的快速增長。
中國經濟正處在一個曲折復蘇的通道中。
國內需求不足是排在最前面的困難挑戰,年中政治局會議就提出“用好政策空間,找準發力方向”,“積極擴大國內需求,發揮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
而在擴大內需方面,服務消費大有可為。
根據國際經驗,服務消費在人均收入超過10000美元的時候會出現較快的增長,在消費板塊的比重也將出現一個持續增加的過程。歐美發達國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們的服務消費占比已經超過了60%。
反觀我們的數據,2013至2019年,我國居民服務消費支出占比,從39.7%提升至45.9%,增速很快,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
而根據學者的預測,到2035年中國的服務消費占比將達到65%左右。也就是說,現在我們的服務消費市場仍處于增量時代,在擴大內需方面還有巨大的潛力等待釋放。
一個新的內循環時代即將到來。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