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在第二屆鄉村振興(廣州)論壇舉辦期間,由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平安產險”)主辦的“金融+科技”助力鄉村振興論壇在廣州白云國際會議中心同期舉辦。
來自政府部門、農經專家、平安產險等領導和代表參會,圍繞“金融+科技”支持鄉村振興做法、地方鄉村振興優秀實踐案例展開分享和探討,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安產險團體事業群總監姜華主持論壇。
論壇上,安徽淮南市農業農村局相關領導介紹了淮南農業生產從“大包干”到“大托管”的探索與實踐,為解決土地撂荒提供了一個新思路。在傳統農業迫切需要向現代農業轉型的當下,安徽淮南市創新推出“農業生產大托管”模式,平安產險創新探索保險保障托底,有效化解了農戶和經營主體的經營風險,共同探索閑置土地的破局之道,服務國家農業強國建設。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食為政首,谷為民命。糧食安全之于國家安全舉足輕重。糧食生產穩字當頭,關鍵要穩住種植面積。
然而隨著我國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外出務工人員增加,農業人口老齡化趨勢嚴重,年輕人已經不再種田。此外,農業投入產出不匹配,甚至“倒掛”,也讓土地撂荒問題嚴重。在農村,“誰來種地”問題亟待解決。
一方面是閑置土地無人耕種,另一方面是土地零散不好管理造成的生產低效率。這一難題如何破局?
既能吸引青年返鄉創業,還讓村民安心在外務工 “以前一年種一季水稻,也就掙個1萬來塊錢,冬天地也閑著,怪可惜的。現在稻田托管出去,就算人在外面打工土地也還有收入。”正在種糧大戶合作社田地里干活的壽縣村民說。據悉,安徽淮南市壽縣是全國糧食生產超級大縣,2022年糧食產量位居安徽省第一。
全國托管看安徽,安徽托管看淮南。淮南地處中國南北分界線、江淮分水嶺,自古以來就是中華農耕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淮河文化在春華秋實中薪火相傳,創造了眾多璀璨的農業發展成果。基于便利的農業發展條件和豐富的農業產品資源,淮南市創造性實施了以“兩委托、兩跟進、一托底”為主的農業“大托管”模式。
所謂“大托管”,是指農民將農業生產的一個或多個環節托管給社會化服務組織,由其提供專業化服務。在堅持集體土地所有權、保障農戶土地承包權的基礎上,用活土地經營權,實現“零碎化”土地的統一種植管理,切實解決農民進城務工后的土地撂荒問題。
“兩委托”,是指農民將土地經營權委托給村集體,與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簽訂托管合同,明確農民保底收益;村集體將集中起來的土地委托給專業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開展生產。“兩跟進”是指生產要素跟進和配套服務跟進,協助建設高標準農田。“一托底”則是創新糧食收入等保險產品,對適度規模經營予以托底。
“我之前一直在上海那邊打工,前兩年家鄉展開了大托管,我就借此機會回鄉創業了。”現已是壽縣種糧大戶的李方迅稱,在“農管家”和村集體組織的幫助下,他去年承包了827畝耕地種植水稻,通過托管服務方式,凈收益為45萬元左右。
“農管家”全稱為安徽農管家農業服務有限公司,是托管平臺的主要運營方,其辦公區域集聚了農資公司、銀行、保險、技術支持等各個部門,可以為農業生產提供“一站式”服務。據農管家總經理向杰介紹,2022年,淮南市共有635個村、兩季183萬畝耕地實施全程“大托管”,帶動托管村村集體增收9015.7萬元,實現農民增收1.82億元,戶均增收2600元。
保險托底、消費助農,平安產險助力農戶農企增收 安徽淮南“大托管”工作的穩步推進離不開保險力量的支持。
“大托管”解決了土地撂荒的問題,但是大面積農業種植依然面臨天氣災害、病蟲害、價格波動等風險。在大托管的基礎上,平安產險積極發揮農業保險作為分散農業生產經營風險的作用,聯合淮南探索打造“托管+保險”模式,為農業托管提供風險兜底,讓托管企業可以放開手腳大膽干,讓農戶當上“放心掌柜”。
2023年一季度,平安產險推出了小麥價格指數保險,避免種植戶因小麥價格波動導致損失。平安產險淮南中支農險經理耿思雨表示,“我們在農戶投保前設計方案制定目標價格,保險期限結束后根據實際價格進行理賠,幫助農戶降低小麥價格大幅波動帶來的損失,做到承保前科學調研市場價格,承保中實時監測價格波動,承保結束后積極對接農戶完成理賠。”
據介紹,今年年初小麥價格大幅下跌,平安產險為淮南毛集實驗區小麥承保大戶累計賠付金額175萬,有效幫助種植大戶減損。
有了保險托底,農戶和經營主體的風險降低了,農戶把撂荒的農田進行托管的積極性也大幅提升。同時,平安產險還在積極探索“保險+期貨”“土地經營權流轉履約保證保險”等保障,為“大托管”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除了發揮保險主業優勢,平安產險與安徽“農管家”成立“淮南大托管農業發展基金”,延伸提供“保險+”幫扶方案,助力“大托管”模式高質量發展。
耿思雨介紹說,“項目資金將專項用于,包含支持擴產、科研改良、機械化提升、貸款增信、直播協銷以及農產品品牌升級等。
比如,在品牌升級方面,為參加大托管模式的有優質特色農產品提供平安農產品智慧溯源服務,包括食品安全責任險、原產地溯源保險等,支持溯源產地認證和溯源保險數據保真,助力淮南市打造”淮畔良品“升級。同時,平安產險邀請大托管模式下農產品生產企業入駐平安好車主云農場、平安好醫生口袋商城等線上平臺,助力打開銷路。目前,在平安好車主及平安好生活等APP平臺,”淮畔良品“品牌下的淮南牛肉湯及秈米等特色農產品銷量達到9000單,銷售額已經達到40萬。
向杰表示:“很多種植大戶在種植技術上已經沒什么問題了,他們的短板在糧食的包裝和銷售上,因此我們跟平安雙方共同出資,然后出人、出能力、出設計,并且找一些宣傳和銷售的渠道。”如今,“淮畔良品”已和56家大中型特色農產品生產企業簽約,通過線上直播、線下銷售的雙重模式,不斷提升品牌價值、擴大品牌宣傳,促進鄉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藏糧于技、智慧種地,探索風險減量有效路徑 糧食安全是筑牢國家安全的重要支柱。隨著我國居民食物消費不斷升級,我國糧食供給能力和水平也要不斷提高,這也要求國內糧食生產能力必須相應提高。從長遠來看,提高國內糧食生產能力,一靠穩住種植面積,二靠科技提升單產水平。
解決了“誰來種地”的問題,“怎么種地”也很重要,發展智慧農業則是解決該問題的關鍵。淮南市通過金融支持智慧農業發展,助力農業產業升級,當地積極探索“互聯網+農業+金融”的組合試點,大力支持現代化智慧農業建設。
今年1月,監管部門印發《關于財產保險業積極開展風險減量服務的意見》,引領行業進行風險減量管理和服務。平安產險積極落實監管意見要求,不斷融合科技與風險減量服務,搭建鷹眼系統應用時空大數據引擎、氣象災害模型、衛星/雷達監測、機器學習等多項技術,研究創新出多個風險減量服務方式。
在淮南一家農業科技示范園的生態大棚里,各種智能化設備讓人誤以為走入了未來世界。棚內不僅有現代化農業技術生產栽種的植物,溫度和濕度也在接受實時監測,可以遠程進行智能調控,實現突發情況下的遠程人工干預。
為滿足農業發展對風險減量服務的需求,進一步實現從“風險等量補償”向“風險減量管理”轉變,平安產險將自身具備的科技優勢運用于托管土地的監控之中。“當可能發生災情的時候,我們的系統就會提前進行氣象預警,指導農戶農企作出相應應對舉措,實現風險減量的管理。”耿思雨介紹。
不僅藏糧于地,還要藏糧于技。隨著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應用,科技已逐漸成為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平安產險積極探索科技賦能,推動農業保險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推動農險從“災后補償”向“災中減損”“災前預防”升級,全面提升農業保障能力,為高效托管探索新路子。
未來,平安產險將繼續發揮保險保障主業主責,不斷推進農業保險擴面、提標、增品,以實際行動踐行大食物觀,切實服務鄉村振興和農業強國建設,譜寫新時代糧食安全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