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評論員子房先生認為,法治“撐腰”,堅決懲治“按鍵傷人”,是《意見》所力求達到的目標。治理網絡暴力不可能一蹴而就,營造天朗氣清的網絡空間,我們不僅需要決心,更需要耐心。
法治社會,絕不允許網絡暴力。
日漸完善的法律法規,正是劍指違法犯罪分子的利劍。近年來,從建立健全網絡暴力預警預防機制,到嚴防網絡暴力信息傳播擴散,再到發布《關于進一步壓實網站平臺信息內容管理主體責任的意見》,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有效舉措。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發布《關于依法懲治網絡暴力違法犯罪的指導意見》(以下稱《意見》),對網絡暴力違法犯罪案件的法律適用和政策把握問題作了全面、系統的規定。
《意見》進一步推動依法懲治網絡暴力。比如,現實中,一些網暴受害者選擇忍氣吞聲、自認倒霉。究其原因,一方面,大多網絡言論具有匿名性,網暴行為溯源難,確定主體難;另一方面,一些網暴行為參與人數多,地域跨度廣,受害者舉證難。為此,《意見》要求切實矯正“法不責眾”的錯誤傾向,重點打擊惡意發起者、組織者、惡意推波助瀾者以及屢教不改者。
值得關注的是,《意見》同時規定,具有針對未成年人、殘疾人實施網絡暴力,組織“水軍”“打手”等實施網絡暴力,編造“涉性”話題侵害他人人格尊嚴,利用“深度合成”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發布違法信息,以及網絡服務提供者發起、組織網絡暴力等情形的,依法從重處罰。
以組織“水軍”實施網絡暴力為例。在網上,一群人欺凌一個人,著實可恨,而一些人投身網暴產業鏈,則是更嚴重的惡行。曾有媒體報道,在這條“黑色”產業鏈上,諸多轉發、點贊及新聞推廣業務被明碼標價。被雇傭的“水軍”,先是炒作某段文字、視頻或微博內容,再去匹配平臺的算法推廣機制,以獲得更高的關注。除了撰文推廣、刷量炒作,以電話、短信等方式騷擾謾罵他人,也是網暴的慣用手段。
水軍攪得網絡世界烏煙瘴氣,依法從重處罰契合民意。今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整治“網絡水軍”。應當看到,除了依法嚴懲“網絡水軍”及幕后推手外,也要對惡意雇傭“網絡水軍”發布虛假信息的不法買方,以及參與其中的“公關公司”、MCN機構等加大打擊和懲處力度。需要提醒的是,目前網上還出現了各種變著花樣招聘“網絡水軍”的情況,有的以兼職形式招攬“水軍”,有的采取諧音詞、變體字來為“水軍”推廣引流;有的打著數據維護的名義從事“水軍”活動……廣大網民千萬不要被所謂的“兼職”迷惑。
此外,水軍泛濫,也說明平臺運行和管理機制存在漏洞。比如,部分平臺的網絡暴力防護措施對“擦邊球”式行為的判定、封禁還不夠及時;又如,一些平臺對網絡暴力的處理多采用刪帖、封號等方式,對于其中所涉侵權違法問題,與執法司法部門的配合聯動還有待加強。試問,為何“黑色”產業鏈屢斬不斷?平臺是無能為力,還是不作為?是不是與MCN機構利益捆綁,同吃一碗不干不凈的流量飯?針對水軍網暴亂象,平臺必須切實拿出行動來。因為,若不嚴格管控,不斷了“水軍”之“流”,平臺也必然要遭受其泛濫之災。
網絡暴力蔓延,無人可以獨善其身。法治“撐腰”,堅決懲治“按鍵傷人”,是《意見》所力求達到的目標。當然,治理網絡暴力不可能一蹴而就,營造天朗氣清的網絡空間,我們不僅需要決心,更需要耐心。(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子房先生)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