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一震,都市里行色匆匆的年輕人條件反射般看一眼短暫亮起的屏幕,心中還在不斷默念著“別是工作群”、“人已下班,客戶勿CUE”、“周末時間,老板您哪位”等自我安慰的話語,期望自己的碎片化時間別再被侵占。
“入職小半年了,這份工作的好處是再也不用排夜班了,工作內容也變成了偏醫學顧問范疇,可以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自己的專業能力能用上不說,溝通能力也提高了,整個人都開朗”,現在Top級私人醫院工作的“前”護士,小趙對自己目前的工作還是比較滿意的。
“但我們和每一位患者及家屬都有一個微信群,我和幾位同事相互配合,幾乎是有問必答,之前醫學院的實習生性格偏內向,堅持了兩周不到就離開了,現在我是出門必帶充電寶”。
雖然單位已經想辦法協調人員,小趙也不免感到壓力山大,作息雖然正常了,但幾乎沒有完全屬于自己的休閑時間了。
像小趙這樣的年輕人比比皆是,他們在大小城市的地鐵、公交、計程車上回手機消息,在咖啡屋、候車廳、小吃店回手機消息,在早上睜開眼后、晚上閉眼前回手機消息……這是信息量爆炸下溝通方式變革后的常態,也是無數年輕人奮斗的常態。
為了排個輕重緩急,以免錯過重要內容,或手滑錯發內容引發“社死”,年輕人們往往會給各種群設置昵稱,或者給一些群設置消息免打擾,但有一些群的昵稱他們不會主動去改名,即使累計了許許多多的“未讀紅點”,年輕人也很少點開。
這類群有著氣質相近的名稱,里面的人從血緣上說很近,但從地域距離看卻很遠。每個年輕人的微信里,都有著類似“張氏大家族”、“幸福一家”、“溫馨的港灣”、“相親相愛一家人”的存在,一旦步入社會歷練成長,他們在群里的發言次數越來越少,這些群也自然被沉在消息列表的末端。
才畢業兩年不到的小林更是大談面對“銀發流量”的無奈:“但凡發生點什么社會事件,爸媽總會轉一些低劣營銷號的文章或者短視頻內容,起個聳人聽聞的標題,再補一些未經權威認證的術語,P得不能再假的配圖,聽到耳朵長繭的配音,真的神煩。”起初小林還會苦口婆心地轉發權威的內容勸家人不要聽信謠言而恐慌,不要對身在異鄉的自己過于擔憂,更不要隨便點擊附帶的鏈接購買一些莫名其妙的產品。多次嘗試沒有任何改善后,小林也就干脆眼不見為凈了,畢竟他也理解,父母在三四線城市信息存在不對稱,他們轉發這些也只是表達對自己的掛念。
至于姑媽每逢節日的祝福表情包、三舅不時旅游發來的游客照,二姨不定期甩群里給網紅店的積贊,還有大伯每學期兩次給他孫女的投票,小林早就麻木了,他知道自己在群里也就是一個頭像而已,直到重陽節那天他路過小區的小公園,他有了在群里發言的沖動。
因為他親眼見過鄰居董阿姨的遭遇:那天她接了個電話,對方稱自己是某支付平臺的監管員,為保障年齡超過60歲老年群體的賬號安全,需要提高審核等級,要求她驗證賬號,并且在得知董阿姨手機操作不熟練的情況下,套走身份證號、銀行卡號,并引導她下載屏幕共享軟件,查看她的微信和支付寶賬號,轉走6萬余元。這董阿姨退休前可是高中語文老師,那個年代的高級知識分子,在當代的騙術和套路面前是如此不堪一擊。要不是董阿姨為了省家里的電,趁著天還沒黑在樓道窗戶前操作手機被他撞見,損失肯定更大。更讓他感到無力的是,直到去了派出所報警后,董阿姨還一直稱對方就是官方的工作人員,在幫她升級賬戶。
小林心里清楚,老年群體的防騙反詐意識的建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最需要的就是這類融入生活場景、朗朗上口接地氣的宣傳方式。據了解,這是省唄在充分了解針對老年人的各類騙局后,整理出來的一系列創意大字報,并在重陽節這個關愛老年群體的日子,安置在他們最常在小區出現的地方。
“轉到家庭群里后,我又和長輩們聊了很多,有在群里轉發各類騙局注意事項的,也有打電話和爸媽交代細節的,直到他們都安了反詐App我才放心”小林補充到:“事后我突然醒悟,這些上了年紀的人為何容易受騙,貪小便宜和信息差之外,更多是因為缺少子女們的陪伴,手機上的漏洞好補,心里上的空缺難填啊。”
而作為鼓勵廣大年輕人勇敢追夢實現自己社會價值的省唄,也一直致力于消費者保護及防騙反詐宣傳,希望借由這期重陽節的傳播引發社會關注老年群體的“錢袋子”安全,促進快節奏下社會代際關系的改善,讓我們期待“好耶防騙局”更多寓教于樂的優質內容。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