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臺北12月9日電 當地時間12月6日,臺灣地區集成電路領軍企業臺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的新廠舉行移機典禮,首批設備從臺灣運至新廠。據悉,該項目總投資400億美元,第一期計劃量產5納米制程芯片并推進到4納米,第二期計劃量產目前最先進的3納米制程芯片。屆時,合計月產能將達5萬片。
臺積電美國設廠早已見諸媒體報道,成為熱點話題。如今新廠啟動,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臺積電先進產能移往美國,動了誰的奶酪?連日來,島內議論紛紛。
據臺灣媒體報道,臺積電原本對赴美設廠反應冷淡,原因在于成本過高。美國芯片制造人才短缺,也缺乏原材料、IC設計、封裝測試等上下游業者。臺積電在美國生產芯片的成本,比在臺灣高出不止五成。臺媒還披露,臺積電11月致函美國商務部,直指在美制造芯片的真實障礙是“建造與營運的比較成本”。
成本如此高昂,為何非去不可?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此前在出席某活動時直言,臺積電是在美國政府敦促下才選擇這樣做。
臺積電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半導體制造企業,是臺灣半導體產業重要支柱。從10納米制程開始,臺積電便在芯片代工領域遙遙領先。
對于臺積電在美國設廠,美國方面不吝溢美之詞,卻絲毫粉飾不了其以霸道姿態對臺灣的巧取豪奪。臺媒分析,美國戰略上要達到兩個目標,一是減少對臺灣芯片的依賴,二是切斷臺灣對中國大陸的芯片供應。以“臺海安全風險”為由,要求臺積電將人才和產能轉移美國,符合其自身利益。
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博士曲建仲投書媒體說,“半導體去臺化”已是現在進行時。從美國要求臺積電赴美設廠可見,美國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自己的利益。
《中國時報》8日報道,臺灣商業總會主席賴正鎰表示,臺積電去美設廠有許多弊端,如:原應留在臺灣的就業機會、外匯收入、稅收等都被美國“磁吸”過去,對臺灣造成傷害。
資深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在社交平臺上說,臺積電分散核心制程技術赴美投資,美國廠毛利率明顯低于臺灣廠,對外資分析師來說“不算是好消息,寫不出利多報告”。
臺積電工程師攜家帶口赴美,也是近期島內熱議話題。臺灣《商業周刊》報道說,11月1日,近300名臺積電員工及家屬搭包機前往鳳凰城。未來數月還有6架包機,將總計逾千名工程師及其家人陸續送至美國。
臺灣時事評論員陳鳳馨說,這批人是島內最頂尖的工程師,包機將島內頂尖人才送往美國讓民眾“感受特別強烈”。島內輿論認為,美國是要從技術、產業乃至人才等多方面“掏空臺灣”。
最讓臺灣社會“有感”的,還數民進黨當局的表現。當局領導人辦公室發布的新聞稿顯示,今年9月和12月,蔡英文在與“美國客人”見面時多次宣稱,臺灣要與美國“攜手產制‘民主芯片’,打造永續供應鏈”。
美國對臺灣予取予求,民進黨當局極力迎合“跪送投名狀”,引發網民憤怒。有媒體報道,許多網民涌入蔡英文社交媒體個人賬號留言,“把臺積電變成美積電”“臺積電升格,變美國神山”……網友質疑,先進制程往美國搬,臺灣人才也往美國送,這到底是“愛臺”還是“害臺”?
面對反對聲浪,臺當局經濟主管部門負責人祭出慣用的“甩鍋大法”,誣稱是大陸媒體在炒作“半導體去臺化”,似乎只要把矛盾轉嫁大陸,臺灣半導體產業鏈整體外移,進而損害就業、沖擊臺灣經濟的隱憂就不存在了。而此人信誓旦旦所謂“先進制程一定留在臺灣”,怎么聽都像是在畫一張大餅。
綜合臺媒報道,引進臺積電的同時,美國還大力推動臺灣其他半導體企業赴美。12月初,全球第三大、臺灣最大硅晶圓廠環球晶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12寸晶圓廠動工建設,預計2025年投產,最高月產120萬片。另有多家臺積電的供應商,包括無塵室業務和化工廠,均配合跟進赴美。
臺灣升達投資控股董事長蔡明璋受訪表示,供應鏈離開臺灣弊大于利。顯而易見,如果臺灣不再是半導體制造重鎮,又沒有下一步可能影響世界的重要產業,經貿地位自然下降。
據報道,恐慌效應所致,臺積電股價連續3天下跌,8日收在471.5元新臺幣,下探逾三周新低。島內知名電子布告欄PTT上,網民直呼“在美國多蓋一座晶圓廠,就是在臺灣少蓋一座晶圓廠”“臺積電是要被搬到連門都沒有了”……
不只赴美,臺積電位于日本熊本的新工廠投資約86億美元,將于2024年展開營運。另據臺媒報道,臺積電正考慮赴德國薩克森州設廠。
《中國時報》7日發表短評《臺積電被搶走了》說,全世界都知道半導體重要性。美日歐把原先倚賴臺灣生產的尖端半導體拿去本國生產,這不叫“去臺化”,什么才是“去臺化”?蔡當局百依百順、配合行事,簡直是“被賣了還幫忙數鈔票”。
臺中退休教授陳孝平撰文說,臺積電縱有百般不愿,在當局對美國有求必應的政治環境下被“推上花轎”,是無奈但必然的結果。
移機典禮當天,《聯合報》發表社論指出,臺積電成立時,只是工研院電子所的一個衍生公司,但當時已擘畫半導體產業長程發展。半導體業成為臺灣經濟支柱,臺積電成為“護臺神山”,是前人在遠見中步步經營的成果。若問今天的執政者,為20年后的臺灣做了什么籌謀,蔡當局將何詞以對?(記者趙博、黃揚)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