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攻堅之年、關鍵之年。從緊盯“雙碳”目標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升級,到全力以赴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從改革難點逐項破局,到重組整合動作頻頻……一系列舉措上下貫通、縱深推進,掀起國企改革新高潮,發展質量和效益全面提升,為高質量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奠定了基礎,也為中國經濟注入活力與動力。
綠色低碳轉型提速加力
在中國能源“金三角”腹地,鑿開混沌得烏金,榆林的煤像血液一樣源源運往大江南北。
醫用骨釘、縫合線,餐具、購物袋……這些可降解產品,是國家能源集團榆林化工有限公司從煤炭到甲醇再到聚烯烴及各種化工產品全產業鏈生產的成果。
從“黑色革命”到“綠色發展”,這一變化背后是“十四五”我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的加快建設,也是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發揮好國有經濟對綠色低碳轉型升級戰略支撐作用的生動實踐。
“國資委正組織制定中央企業落實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導意見,各企業要結合實際研究制定實施方案,把企業發展建立在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礎之上。”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郝鵬在部署下半年重點任務時要求,大力推進重點行業減排降碳,嚴控高耗能、高排放和過剩產能項目投資,引領帶動綠色低碳技術突破。
《經濟參考報》記者注意到,眾多央企的“雙碳”路線圖和計劃表已經浮出水面。例如,清潔能源裝機比例高達96%以上的三峽集團明確力爭于2023年率先實現碳達峰,2040年實現碳中和。全球最大鋼鐵企業中國寶武提出力爭2023年實現碳達峰,2035年實現減碳30%,2050年實現碳中和。中國電信要打造云網融合的安全、綠色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到“十四五”期末,實現單位電信業務總量綜合能耗和單位電信業務總量碳排放下降23%以上。
“實現綠色低碳發展,重點行業企業要加大力度推動產業升級,切實提高減排降碳成效。”廈門大學經濟學院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孫傳旺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中國海油聚焦“雙碳”目標,從源頭管控、過程管控和末端治理三方面對現有能源進行全過程低碳管控。截至2021年5月,對涉及油氣開發、石油化工、發電等多個領域的60余個新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完成碳排放評價,從項目設計源頭推動節能減碳措施落地,構建綠色低碳生產體系。
東航集團著手建設涵蓋飛機和車輛等移動源能耗監測、建筑固定源能耗監測、空氣質量和排污等環境監測的綜合監測平臺;推動“碳中和航班項目”,通過碳匯和碳抵消等途徑,抵消原油生產、運輸、儲存、加工、成品油燃燒等各環節的碳排放。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眾多央企還加強低碳零碳負碳技術重大技術攻關,加快布局風電、核電、光伏、氫能、新能源汽車等產業新賽道。
中國石化正加快打造世界領先潔凈能源化工公司,加快推進能源轉型和產業升級,“十四五”期間規劃布局1000座加氫站、5000座充換電站、7000座分布式光伏發電站點。
中國華能也全力打造新能源、核電、水電“三大支撐”,推動清潔能源跨越式發展。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公司系統共完成新能源項目核準(備案)956萬千瓦,同比增長116%,創歷年來新高。
國務院國資委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在7月16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超過三分之一的中央企業已經在制定包括制氫、儲氫、加氫、用氫等全產業鏈的布局,也取得了一批技術研發和示范應用的成果。
“央企加快‘雙碳’工作計劃與布局將為相關行業的發展帶來積極影響。”孫傳旺表示,一方面,大型央企市場資源豐富,相關技術及管理經驗也更加成熟,加速產業轉型與布局有利于較快降低整體產業轉型與發展成本,從而加快落后產能退出與低碳發展步伐;另一方面,有利于發揮央企示范與帶頭作用,凸顯綠色低碳產業的發展前景與市場潛力,帶動其他企業的節能減排降碳與低碳投資熱情,形成對上下游產業鏈綠色轉型的正向激勵。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9月17日13時34分,一朵紅白相間的巨型降落傘帶著神舟十二號飛船返回艙,安全降落在東風著陸場。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平安回家。我國空間站建造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科技創新不止于遠方的星辰大海,還有眼前的“繞指柔”。
僅有0.03毫米厚,連續彎折60萬次不破損……中國建材集團研發的超薄柔性玻璃已形成全國產化產業鏈,預計今年年底將應用于國產品牌的可折疊手機。
實踐昭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戰勝困難的有力武器。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深刻復雜的外部環境變化,加快科技創新的需求從未如此迫切,國有企業更是重任在肩,特別是中央企業擁有研發人員超百萬人,擁有高技能人才超兩百萬人,擁有兩院院士229人,其中工程院院士數量占全國的1/5。
“打造科技創新的典范,圍繞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堅持一流水準,勇闖科技‘無人區’……”、“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以人才為核心集聚創新要素,加大綠色低碳領域共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今年以來郝鵬密集調研中央企業,“科技創新”無疑被擺在了最突出的位置。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社科院國有經濟研究智庫理事、學術委員會執行委員、管理委員會主任黃群慧表示,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要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發揮好自己的獨特使命和定位,主要扮演好兩個角色,一個是戰略科技力量的創新供給者,另一個是戰略科技力量的組織帶動者。這就要求央企首先要做原創性技術策源地的供給,涉及復雜產品系統技術突破與產業化,新興產業領域突破性技術的產業化、規模化,尤其是做好母工廠建設。
今年以來,聚焦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和現代產業鏈鏈長,國務院國資委專門印發指導意見,加大政策精準支持力度,國有企業尤其是中央企業堅持需求牽引、研用結合,扎實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堅。上半年,中央企業研發投入同比增長37.4%。
全球首座四代核電華能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1號反應堆首次達到臨界狀態、我國首個自營1500米深水大氣田“深海一號”實現全面投產、中國完全自主研發設計制造的國產最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成功始發……一批自主創新成果加速涌現,一批超級工程震撼亮相。
創新的活力正在激發,創新的國企風華正茂,創新的未來大有可為。郝鵬要求,中央企業要抓緊要、善攻堅,落實創新激勵政策,完善創新激勵機制,全力以赴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下好研發布局“先手棋”。
中交集團黨委常委、副總經理孫子宇給出了一系列硬指標:到“十四五”末,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5%,集團總部年度直接研發投入不少于1億元人民幣,新建國家級、省部級創新平臺不少于10個、集團創新平臺不少于6個,期間獲得國家科技獎勵不少于5項,有效發明專利總數不少于3000項、占比接近35%,研發投入強度、科技貢獻率和對外技術依存度等主要科技指標水平達到同類世界一流企業前列。
中國建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周育先表示,“十四五”期間將加快建設大飛機復合材料、水泥低碳技術、氫能儲運關鍵材料、玻璃新材料等方向的原創技術策源地,打造無機非金屬材料國家戰略科技中堅力量。
“三年行動”縱深推進
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企業發展的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點火器,在國有企業更是如此。
今年從中國化學工程下屬東華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發中心主任,一躍成為集團科技與數字化部副部長,周偉直言“做夢都想不到”。
這樣的機會與國企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勞動、人事、薪酬三項制度改革密不可分。中國化學工程黨委書記、董事長戴和根將該公司的做法總結為:牽住“牛鼻子”,對內公開選拔、對外公開招聘;砸掉“鐵飯碗”,三年一競聘、起立再就位;打破“大鍋飯”,優化績效考核、拉開收入差距。
他表示,通過改革,“上崗靠競爭、收入比貢獻”理念深入人心,進一步激發了員工動力、增強了企業活力,年人均營業收入、人均創利、全員勞動生產率四年均實現翻番。
這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深入推進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國資委建立了“月例會、季綜合、半年報、年總結”工作機制,各中央企業逐級壓實責任,形成了上下貫通、縱深推進的改革新局面。
“截至6月底,各地、各中央企業改革任務完成率分別達到56.8%和40.9%,考慮未完成的大部分任務已經開展,總體任務量實現了時間過半、任務過半。”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翁杰明介紹說,經過各方奮力拼搏,國企改革新高潮已經形成,一批難點已經破題,諸多成效已經顯現。
數據顯示,92%的中央企業和74%的地方一級企業已建立子企業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制度,子企業層面經理層簽約率分別達到52.9%和50.2%。中央和地方國有企業公開招聘人數占比總體超過95%。地方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比例達94.2%,28個地方集中統一監管比例超95%。
深化混改是激發國企活力的重要途徑。國資委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央企業通過產權市場、股票市場實施混改150余項。
日前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召開的推動混合所有制企業深度轉換經營機制專題推進會強調,要把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工作重點放到轉機制上,重點在選好戰略投資者、完善公司治理、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放大和拓展國有資本功能、探索更加市場化的差異化管控、集成運用市場化機制各項措施、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等方面,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確保增強活力動力,提高效率效益。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深入實施,提高了企業發展質量和效益。數據顯示,上半年,國資系統監管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3.6萬億元,同比增長29.4%;實現凈利潤1.8萬億元,同比增長129.5%。
重組整合步入“快車道”
推進央企結構調整與重組,是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重點任務。
中國西電電氣股份有限公司9月14日公告稱,當日收到控股股東中國西電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西電集團”)通知,經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研究并報國務院批準,同意中國西電集團與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部分子企業實施重組整合,新設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新公司,中國西電集團與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所屬許繼集團有限公司、平高集團有限公司、山東電工電氣集團有限公司以及國家電網所屬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持有的江蘇南瑞恒馳電氣裝備有限公司、江蘇南瑞泰事達電氣有限公司、重慶南瑞博瑞變壓器有限公司股權整體劃入該新公司。
這是今年以來國有資本布局結構加速優化、重組整合有力推進的一個縮影。“兩化”聯合重組、保利重組中絲、普天并入電科……黨的十九大以來,央企集團層面戰略性重組進入“快車道”。
“今年上半年,集團公司承接民船訂單約1800萬載重噸,約占全球市場份額的28%,繼續保持世界第一位。”中船集團副總經理錢建平說。
在國際航運業深刻變化的背景下,2019年10月,中船集團與中船重工宣告實施聯合重組。新的中國船舶集團掛牌一年多來,營業收入、凈利潤等指標位居行業前列,企業市場地位更穩固、國際競爭力更強勁。
推進央企集團層面戰略性重組的同時,國資委以相關領域行業體制改革為契機,通過資產重組、股權合作等方式,穩步推動央企之間的專業化整合。同時,圍繞主責主業、重點關鍵領域,積極穩妥開展并購工作。
國家石油天然氣管網集團有限公司的組建便是典型代表,目前該公司擁有在役油氣管道9.1萬公里、儲氣庫11座、LNG接收站10座,資產總規模超過8000億元。
在關注“進”的同時,中央企業也在加大“退”的力度。據了解,去年9月起,國資委推進中央企業開展專項工作,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有51家中央企業通過吸收合并、破產重整、對外轉讓等方式,剝離非主營業務252項,涉及資產共計495.7億元。
“下一步,努力推動央企結構調整和重組工作取得更大進展、實現更好效果。”翁杰明表示,下半年國資央企將穩步推進物流、輸配電裝備制造等領域的資源整合,通過央企集團戰略性重組著力解決企業結構性矛盾突出、關鍵技術“卡脖子”、核心競爭力不足等問題。同時,適時組建新的央企集團,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計民生、提供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建設和公益性的行業領域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
王璐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