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以“催動新質生產力 推進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第二十一屆中國企業發展論壇暨“2023年度中國企業影響力十件大事”系列發布儀式在北京舉辦。全國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十二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石軍出席會議并進行演講。
以下為演講內容:
當前全國正在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指示。根據我的個人學習心得,催動新質生產力應在“三全””上下功夫。
一、全鏈條催動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指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這種生產力主要是由高等院校、高科人才、高新技術、高端產業這個鏈條催動形成的。這就是“四高”,其中各個環節各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關鍵在于通過優化配置形成催動合力。具體來說,催動新質生產力有以下三種方式:
一是全鏈條的正向推動。正向推動主要表現為:高等院校推動高科人才培養、高科人才推動高新技術創造、高新技術推動高端產業發展、高端產業推動新質生產力形成。這就要求教育、人才、科技、產業等領域各自立足自己的實際,制定實施適應下一環要求的發展目標,并通過四環來催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這是一個正向的推動過程。
二是全鏈條的逆向引導。逆向引導主要表現為:新質生產力規劃引導高端產業、高端產業規劃引導高新技術、高新技術規劃引導高科人才、高科人才規劃引導高等院校。這就要求從鏈條的終端到其始端依次來制定發展規劃,從而發揮上一環對下一環的目標導向作用。這是一個逆向的引導過程。
三是全鏈條的相向而行。相向而行主要表現為:高等學校、高科人才、高新技術、高端產業,都為催動新質生產力貢獻力量。這就要求教育、人才、科技、產業的發展都朝著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目標相向而行。
二、全過程深化產學研合作
我國催動新質生產力的鏈條盡管非常齊全,但各環的鏈接還不緊湊,其動能也不強勁,走什么樣的路徑才能使其優化配置和強健支撐?主要有四條路徑:
一是科學家領銜創辦高端產業企業。科學家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具有深厚的技術積累和前瞻性的視野。科學家可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來創建高新技術產業。
二是企業家率領高科人才發展高端產業。企業家既有做大做強企業的基本條件,又能夠準確把握市場需求,他們通過招攬高科人才并充分發揮其重要作用,必定能夠促進高端產業發展。比如任正非創辦的華為公司,員工有19.5萬人,其中博士和碩士以上的占比達到50%。2022年華為的研發投入高達1615億元,占全年收入的25.1%,10年累計投入超過9773億元。這就是華為在美國極端圍堵之下而屹立不倒的關鍵所在。
三是科學家和企業家引領高端產業發展。科學家具有研發能力和資深的科研成果,企業家具有管理經驗和資本實力,這“兩家”合作不僅能夠辦好企業,而且可以很好地引領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與深圳大疆創始人汪滔合作之后,打造了全球最大的無人機制造企業。今后我們應該更好地利用這種“兩家”優勢互補、一起發展的聯動模式。
四是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推動高端產業發展。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是近幾年興起的一種推動高端產業發展的有效載體。這種載體不僅能夠充分利用現有企業的發展條件,而且可以充分發揮大學和科研機構高科人才的重要作用。
三、全方位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世界銀行2020年營商環境評估報告顯示:我國已躍居全球排名31位,并且連續兩年被列為改善幅度最大的10個經濟體之一,但是我國營商環境與催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們應該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全方位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
眾所周知,政府與市場的博弈在全球由來已久,《凱恩斯大戰哈耶克》和《政府與市場的博弈》這兩本經濟學名著都認為,世界經濟學史是一部國家干預與自由放任的爭論史,也是一部政府與市場的博弈史。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前的30年屬于政府干預史,改革開放以來基本屬于政府與市場的博弈史。在目前經濟復蘇乏力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不能將“有限政府”變為“全能政府”,不能把應該由市場決定的事情變為由政府決定的事情。只要我們營造了真正的市場環境,企業就會按照市場規律辦事,進而就會產生催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強大內在動力。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