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12月20日訊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做好經濟工作意義重大。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強調,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部署了五方面的政策框架,即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科技政策、社會政策。這些部署有何深意?為明年奠定了那些基調?中國網財經記者梳理了十余位專家的解讀,帶您深入了解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五大政策部署。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強度,優化組合赤字、專項債、貼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質量發展中保障財政可持續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可控。要加大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力度,推動財力下沉,做好基層“三保”工作。
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表示,明年的財政政策要兼顧當前和長遠,筑牢風險防控制度的機制,抓實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強化財經激勵約束和財會監督,不斷增強財政可持續性。財政部門將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表示,2023年的經濟形勢對財政政策的要求更高。財政政策既要對沖經濟社會風險,更要確保自身風險可控,兼顧多重目標:實現發展與安全的平衡、穩增長和防風險的平衡、減稅降費和財政可持續性的平衡、短期經濟社會穩定與長期內生增長動力的平衡、民生福利改善與科技強國的平衡。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寧吉喆表示,居民消費亟待恢復,應發揮好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作用。“明年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同時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政策,有利于恢復消費,擴大內需,從而有利于促進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寧吉喆說,相信在著力擴大內需等各項政策的作用下,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明年我國經濟一定會迎來整體好轉。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支持力度。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表示,對貨幣政策的要求,可以概括為“總量要夠,結構要準”。明年貨幣政策的力度不能小于今年。需要的話,還要進一步加力,除非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超出預期。當前我國貨幣政策的工具仍然比較充足,數量工具和價格工具都有空間,流動性管理的手段和經驗都比較豐富。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貨幣政策仍將保持寬松基調。央行將通過適時適度降準降息等方式,“保持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并適度提升杠桿率。明年美聯儲將加息見頂,中美無風險利差將會收窄,同時輸入型通脹壓力不大,物價總體溫和,貨幣政策寬松的掣肘將大為減弱。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教授田軒預計,明年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將成為貨幣政策發力的重點,其中支農、支小等長期性工具和科技創新、交通物流和設備更新改造等階段性工具投入力度會進一步加大,對于地產、基建和制造業信貸支持也會增加。田軒建議,2023年應做好跨周期調節,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精準滴灌作用,警惕全球貨幣政策周期轉向帶來的金融風險。
產業政策要發展和安全并舉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優化產業政策實施方式,狠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著力補強產業鏈薄弱環節,在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過程中鍛造新的產業競爭優勢。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產業政策發展和安全并重,是有效應對國際環境深刻復雜變化的現實要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表示,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快調整和重塑,新一輪科技革命重塑全球產業鏈分工形態,數字化智能化技術使得傳統制造環節的勞動力成本作用降低,發達國家依托智能制造技術優勢降低了對低工資成本發展中國家的依賴。
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魏琪嘉指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當前經濟結構性動轉換的主要著力點。2023年要繼續把培育壯大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重點任務,搶占國際產業競爭制高點,釋放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巨大發展潛力和強大帶動能力,成為經濟持續穩定恢復的新引擎。
財信研究院副院長伍超明預計,受益于政策支持,傳統產業綠色轉型、技術升級等投資需求有望維持高增,傳統產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有望得到提升。本次會議肯定了平臺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貢獻和作用,也符合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發展方向,標志著對平臺經濟的監管政策開始走向常態化,并由過去的強監管階段、規范發展階段進入了支持發展階段。
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強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有力統籌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布局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完善新型舉國體制,發揮好政府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的組織作用,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和能力,加快引進高端人才。
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表示,要強化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遵循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律,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強,發揮好政府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的組織作用,同時要突出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利用市場優勢來培育自主創新能力。
針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于科技的新提法新要求,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肖尤丹將其歸結為“特別強調科技政策的三個統籌要求,其本質是在科技發展中統籌協調不同政策要素、作用機制和政策工具。”這三個統籌分別為:統籌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作為科技政策的首要任務,統籌發揮政府與市場作用作為科技政策實施的關鍵,統籌自主培養與人才引進作為科技政策的新重點。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丁明磊認為,當務之急是從改變教育和人才培養方式入手,強調把創新思維貫穿于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加強科教、產教結合培養人才,并能形成更好的人才制度優勢,在世界范圍吸引聚集頂尖科技人才。同時丁明磊指出,要把政府、市場、社會力量有機結合起來,科學統籌、集中力量、優化機制、協同攻關,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提升體系化能力和重點突破能力,不斷完善高效、協同、開放的國家創新體系。
社會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線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及時有效緩解結構性物價上漲給部分困難群眾帶來的影響。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穩妥推進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適時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少子化。
“明年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挑戰很多,我們要堅持系統觀念,守正創新,推動經濟實現整體好轉,風險得到有效管控,社會大局保持穩定。”韓文秀強調,要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及時有效緩解結構性物價上漲給困難群眾帶來的影響;要穩妥推進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特別要增加農村和欠發達地區的醫療資源。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首席專家楊暢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社會政策方面,著重提出了四個方面的重點工作,包括就業、優質醫療資源擴容、生育支持、延遲退休。“前11個月的就業數據顯示,青年人口就業情況已經出現了明顯改善,但城鎮調查失業率仍然偏高,進一步強調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是當前的切實需要。完善生育政策與延遲退休政策,有利于緩解人口的總量壓力和勞動力的結構性短缺。”楊暢說。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學系副教授唐遙表示,目前中國的整體失業率不高,但16到24歲年齡段的失業率顯著高于整體失業率,因此青年就業是會議提出“三穩”中穩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他還分析表示,由于我國面臨老齡化挑戰,支持生育有利于優化人口年齡結構,提出適時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和我國預期壽命的增長相適應,這一方面能提升勞動力的供給,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老齡化對養老保險資金的短期和長期壓力。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