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對于構建新發展格局、提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效率、推動高質量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高效規范的市場機制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市場機制有兩大基本機制:一是價格機制;二是競爭機制。價格機制指,價格能夠靈活調整;競爭機制指,企業和個人可以自由進入或退出市場。在這兩大機制的作用下,市場經濟能夠自動運行。比如,供大于求時,由于供給方的競爭,價格會下降,從而增加需求,導致供求間的缺口越來越小,最終實現供求平衡;供不應求時,價格會上漲,從而增加供給,供求間的缺口也會越來越小,最終實現供求平衡。
充分發揮市場機制,有利于實現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相統一。個人或企業在符合法律和道德的基礎上充分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也是在推動社會利益的實現。每個人在生產能夠滿足社會需求的產品時既滿足了個人利益又滿足了社會利益。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沒有沖突,反而會相互促進,對個人利益的追求有利于整個宏觀經濟的發展。
由于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的作用,多數情況下經濟會處于均衡狀態或者向均衡趨近的過程中。這就使得整個經濟過程中沒有浪費,供給一方生產的產品都賣出去,消費者也都買到了需要的商品。在經濟處于均衡狀態時,供求雙方的利益都得到了滿足。同樣,在勞動力市場上也能實現供求一致。比如,供大于求時,工資就會下降,供給就會減少,需求就會增加;供小于求時,工資在企業之間的競爭作用下就會上漲,供給就會增加,需求就會減少。所以,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既沒有勞動力過剩,也沒有勞動力短缺,社會處于相對和諧的狀態。
市場經濟被認為是一個十分完美的經濟機制,前提假設是價格調整的速度足夠快。在理想狀態下,供求均衡,既沒有生產過剩,也沒有商品短缺,既不存在勞動力過剩,也不會出現勞動力短缺,各種資源均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實現完美一致。
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
為使市場經濟更為有效地運行,需要進一步擴大市場。面對的市場越大,意味著市場需求越多。局部地區的市場和全球性市場相比,需求總量顯然不一樣。如果一個企業僅僅在一個小鎮上發展,那么市場需求也就只有一個小鎮,但如果面對整個世界,這一企業的生產規模就會“無限”放大,“無限”僅相對于小鎮而言。從供給方看,或從使用要素看,對外開放有利于更多優質資源的流動。比如,對一個國家來說,資源是有限的,尤其是某些關鍵性的戰略資源,通過對外引進,可以有效解決資源方面的瓶頸約束。2019年,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達70.8%。可以想見,如果沒有對外開放,我們完全依賴自己的能源供給來滿足能源需求的話,就需要消耗大量的煤炭,那么我們的環境質量將遠遠比不上現在。不僅如此,失去石油進口還會導致我國的生產成本上升,從而使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下降。石油只是我國引進外國資源的一部分,礦石、芯片等也是我國引進的資源。所以,對外開放有利于解決自然資源和其他中間投入品的約束問題。
通過對外開放,我們還可以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管理方式,以及國外的資金,從而提高我國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解決資金稀缺的問題。改革開放之初,資金稀缺問題尤為嚴重,隨著中國經濟的大幅發展,越來越多的外來投資涌入中國。外資投入有利于提高我國投資水平,從而提高我國資本存量,擴大生產能力。所以,對外開放有助于提高潛在增長率。同時,對外開放強化了競爭機制,倒逼各個企業提高生產效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要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全面推動我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為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堅強支撐。
(根據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蘇劍《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講稿摘編整理)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