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新發展階段擴大居民消費問題的若干研究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莫干山研究院學術委員會聯席主任常修澤
當前,世界格局和國際經濟秩序正經歷著重大的戰略調整。在這“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發展必須按照黨中央的部署,“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現在需要深入探討的是,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框架中,擴大內需究竟以擴大什么為主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建立起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釋放內需潛力,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加強需求側管理,擴大居民消費,提升消費層次,使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筆者認為,這既是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在當前世界動蕩形勢下,保持國家戰略定力、確保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的戰略舉措之一。本文擬結合國內外最新的態勢和情況,對“擴大居民消費”這一“可持續的歷史過程”進行深入探討。
一、擴大消費必須準確把握“三新”
中國消費正處在悄悄的、也是歷史性的變化過程中。無論是消費規模、消費結構,還是消費品質或消費方式,都已發生并將繼續發生新的變化,這與中國“三新”即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有關。因此必須準確把握上述“三新”概念,這是研究問題的基本出發點。但是,據了解,目前社會上對于“三新”的理解卻未必全面、準確。既然要立足于“三新”,就應該澄清誤區,準確把握。
(一)關于“新階段”
撇開當前國際格局變化后對于我們所處“時代”如何判斷不談,僅就國內來說,以開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階段”。在這里,“新階段”和“新時代”是兩個“有聯系但有區別”的概念,不應該予以混同。
關于“新時代”,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明確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繼續前進。”可見,新時代的任務包括“兩個全面”,一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即“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一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即“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筆者理解這是新時代的基本內涵。現在我們仍處在這個“新時代”中,正“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繼續前進”。
什么時候成為“現在時”呢?筆者認為是2021年。一則,2021年,已經進入前面說的“十四五”時期。二則,2021年7月1日建黨100周年之際,黨中央明確宣告:中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則,2021年11月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開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這個“開啟新征程”,意味著中國進入“新階段”。所以,新階段應該是從2021年開始。不少論者說新階段是從2012年開始,還有的說是從2017年開始,竊以為并不準確。筆者之所以執拗地探討“何時”進入新發展階段,是因為它與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有關,也與今天研究的消費有關。
據最新的統計數據,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14.3670萬億元,如果按照1∶6.5的匯率折算,相當于17萬億美元左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8.0976萬元,如按1∶6.5折算,相當于1.2467萬美元左右,即如《人民日報》載文所說,已“超過1.2萬美元”。按世界銀行2021年的標準,1.2695萬美元是“高收入國家的門檻”。我們現在(人均1.2467萬美元)恰好是接近“高收入國家的底線”。
還有一個重要指標:2021年末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4.72%,這意味著農村常住人口只有三分之一多一點(35.3%)。
研究這個“新階段”,對擴大消費很有意義。進入“新階段”后,一則,人均消費規模擴大。2021年數據顯示,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已經突破2萬元(達24100元),保守估計,到2025年將有可能接近甚至超過3萬元。按14億人口計算,全國居民消費支出總規模將達到42萬億元—45萬億元,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居民消費市場”。二則,消費層次上升,中國進入“居民消費新階段”。
(二)關于“新發展理念”
筆者理解新發展理念的一個公式是:把2015年版的十個字打一個包(“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再加“安全”,即“統籌發展和安全”。“發展和安全”應是“新發展理念”的題中應有之義。“安全”與今天我們討論的議題相關的是什么?固然,安全包括經濟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等等。與今天我們討論的議題相關的是“人民安全”。如何增強中國14億人的自身安全感?這是一個新命題。既然人民要安全,那么,居民消費怎么保障安全?包括食品在內,整個消費品怎么保障安全?如何防止三聚氰胺事件重演?這也是我們面臨的問題。消費安全是事關人民生命健康的大事。
(三)關于“新格局”
新格局有兩層含義,現在多數人只是理解成一層含義,即“雙循環”——國內國際循環。強調“雙循環”是對的,其中重點之一,是要把國內大循環暢通起來,既然要暢通國內大循環,那就理所當然把“需求”問題突出出來。把握“新格局”的第一層含義,就是要按黨中央精神來構建“雙循環”格局。
還有第二層含義。第二層含義是什么?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這是新格局“最本質特征”。這個問題應該引起關注。
既然最本質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那么,我們應關注什么?中國所擁有的14億人口及其巨大市場空間,是中國“自立自強”——保持戰略定力和戰略回旋余地的寶貴資源。再深入一步: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自立自強,其深厚的民眾基礎是什么?筆者認為,是“每個人都要自立自強”,這涉及人的發展問題。
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每個人自立自強,應在各個方面加以落實。例如,今天討論消費問題,如何使消費品生產和經營貫徹這個精神?具體說,消費怎么能夠適應人的要求,怎么能更有個性化?更時尚化?更健康化?
總之,學習和把握“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的概念,一定要弄懂弄透,準確把握,并落到實處。
二、把握新階段消費趨勢,要以“人的發展經濟學”為思路,分清消費“四率”
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質是什么?筆者認為是人的解放和發展。從“人的發展經濟學”視角研究,在“消費”領域,同樣有一些誤區:梳理一下,這里有“四個率”容易“搞混”。因此,需講清“四個率”,再確定我們的重點放在哪個“率”上。
(一)第一個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
這個指標,經濟界把它簡稱叫“社消零”,是指社會上零售的消費品總額增長情況。此增長率指標有月度的、季度的、年度的。例如,2021年前三個季度社消零同比(比2020年)增長16.4%,比2019年同期增長8.0%。2021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0823萬億元,比2020年增長12.5%。
應該說,用這個指標來反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情況是有其一定意義的,但筆者認為,這個指標比較狹窄。其狹窄性在于:它只反映“品”(消費品)的增長情況,未能反映居民全部消費的總體情況。因為,現在的居民消費,除了購買“品”之外,還有“服務消費”,而這種“服務消費”近年增長很快。
據統計,2021年人均居民服務性消費支出10645元,同比增長17.8%,所占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已達到44.2%,這是新情況,指標設置應該與時俱進。
還有另一個問題:在這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既包括老百姓購買消費品數額,也包括了政府購買消費品數額。政府購買越多,“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越大,增長率也相應增高。這并不完全符合“人的發展經濟學”研究思路。
(二)第二個率:“消費增長率”
這個“消費增長率”,既包括商品消費,也包括服務消費,它反映報告期與基期相比的消費增長情況。其意義在于它把服務消費加了進來。應重視這個廣義消費(不只是商品消費,還有服務消費)。但是,這個指標沒有月度的,最短周期是季度的。例如,2021年前三季度,全國的消費增長率,相對上一年同期,增長15.8%,兩年平均增長5.7%。
用什么來衡量消費增長率的實際內容?筆者重視“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021年前三個季度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1.7萬元,全年為2.41萬元,比2020年增長13.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6%。這個指標從“居民人均消費支出”角度研究消費增長情況,有其重要價值。
(三)第三個率:“消費貢獻率”
消費貢獻率,指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目前,歐美發達國家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般在70%—80%之間。
從當今中國的“三駕馬車”(即消費、投資、出口)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正在增強,“不可小覷”。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2019年,消費對于經濟增長拉動的點數分別高出投資0.9、3.3、1.5、1.4、1.6和1.6個百分點,連續六年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2019—2021年,情況復雜,有起有伏。
(四)第四個率:“最終消費率”
筆者2015年在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專著《人本型結構論》中,對此曾作過專門分析,指出:“最終消費率”是指最終消費占整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
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居民消費率”為34.6%;另據中國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12年為36%,而同年美國的這一比例接近70%,多數歐洲國家為55%—65%,多數發展中國家則為60%—70%左右,即使是其他奉行節儉的亞洲國家, 也處于53%—61%之間。
正是基于對“居民消費率偏低”問題的關注,2015年筆者建議:在“十三五”期間乃至更長的時期內,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在需求管理與供給管理相結合的新方略中,把居民消費率拉高。這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第一位的問題。
三、機制、結構和方式:三線促進消費升級
如何促進新階段消費升級?筆者主張:按照機制、結構、方式“三線促進”。
(一)第一條線:建立長效機制,促進消費升級
如何建立消費長效機制?2015年,筆者在《人本型結構論》一書中提出了“十字箴言”:“能消費、敢消費、放心消費”。七年過去了,國內外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筆者結合新情況,再作探討。
1.“能消費”:重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釋放居民的消費需求
“居民收入”是關系居民消費升級的物質基礎。現在的情況,一是收入水平偏低;二是收入差別偏大;三是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偏小。為此需要做到:
(1)提高消費者收入水平
居民收入水平與消費直接相關。40多年來,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不慢。按最新統計,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
但是,仍存在薄弱環節。例如,現在已經屬于“脫貧縣”的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不過每年14051元。另據最新統計,2021年全國居民低收入組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8333元,月均只有694元。有近3億人處于如此低下的收入水平,如何擴大消費?所以要設法提高收入水平。
(2)縮小收入差距
請關注中國三個方面的居民收入差距:①城鄉之間;②地區之間;③不同群體之間。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本報告用“收入比率”分析;不同群體之間居民收入差距,本報告用“基尼系數”比較。
——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看,2020年為2.56∶1。
——從地區之間居民收入差距看,收入最高省份與最低省份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20年為3.55∶1(上海與甘肅居民收入之比)。
——從不同群體之間居民收入差距看,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數2020年為0.468。從國際角度進行比較可以發現,中國這一指標連續多年高于0.4的國際警戒線。
筆者認為,解決“能消費”問題,除了關注“收入差距”之外,還應關注“財富差距”。迄今尚未見到官方權威部門發布的財富基尼系數數據,從筆者現在掌握的資料來看,中國財富基尼系數高于收入基尼系數。例如,根據瑞士信貸銀行發布的《全球財富報告2021》(Global Wealth Report 2021)披露,2020年中國的財富基尼系數為0.704。
(3)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中等收入群體不僅是多元化社會中的“自然穩定器”,而且也是消費增長的“自然穩定器”。依據有關資料可知,目前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占總人口不到30%(29.4%),但該群體消費總支出占比達到46.5%。未來幾年,“能消費”的重中之重是形成以中等收入群體為主體的“橄欖型”收入分配結構。建議該規模每年提高2個百分點,到2030年爭取達到占40%左右,然后再逐步提高。
2.“敢消費”:社會保障
在現在老百姓收入還不夠高的情況下,怎么才能“敢消費”?首要的是搞好社會保障,把基本公共服務搞好,以彌補收入環節之薄弱。舉其大者,包括教育、就業、社保、醫療、住房等。這些都要覆蓋到全體居民。只有建立并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消費者才能吃“定心丸”。在這方面,現階段最靠譜的行動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3.“放心消費”:消費安全
消費安全,最關鍵的是食品藥品安全,這都涉及人的發展的問題。必須建立健全消費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召回制度,確保消費安全。
(二)第二條線:優化消費結構,促進消費升級
主要應優化三個結構:
1.商品消費和服務消費結構
近年來,一個新的情況是,隨著階段變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服務型消費異軍突起,2013年到疫情前的2019年,我國居民人均服務型消費年均增長11.1%,高于同期人均消費支出增速3個百分點。
2.政府消費與居民消費結構
前面指出,“總消費率,包括政府消費率與居民消費率兩大部分”。如果減去“政府消費率”(約15%左右),則“居民消費率”大約在40%左右。但是,如果完全“減去政府消費”,也未必妥當。因為“政府消費”中除了確實用于政府行政性的開支以外,還有一部分用于居民的公共性消費開支。因此研究完整意義上的“消費率”,應該同時考慮公共消費與私人消費。
這里的關鍵點是什么?筆者認為,“該增的增,該減的減”。一方面,“該增的增”,主要是與居民直接相關的公共性消費開支,包括:(1)政府財政開支中,用于醫療、基礎教育等領域的開支(這部分開支有助于維持消費者中那部分勞動力的再生產及生活改善);(2)政府財政開支中,用于失業、養老、撫恤等開支。另一方面,“該減的減”。例如現行的“政府消費”中,由于有龐大的財政供養人員(8000多萬人)存在,其中機關公務人員(720萬人—730萬人)以及大量行政性的各類組織人員數量過多,確實會帶來一部分“低效成本”甚至“無效成本”,有很大壓縮空間,應減縮此類因素帶來的不合理消費。
3.農村消費與城市消費結構
這在中國是一個沉重的話題。這涉及當前全國正在進行的“鄉村振興”的實質問題。從2021年數據看,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0307元;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5916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與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大約是2∶1。應繼續調整農村消費與城市消費結構,尤其要彌補、強化農村公共消費(包括農村基礎教育、農村公共衛生與醫療、農村養老保障等公共消費)這一薄弱環節。
(三)第三條線:創新消費方式,促進消費升級
除了上述機制和結構兩條線之外,還要注意研究消費方式問題。隨著信息技術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方式的多樣化趨勢明顯增強。例如,近年直播電商購物方式風起云涌,網上支付大行其道,其他如網上醫療、網上教育、滴滴出行、體驗式消費、沉浸式購物、柔性化定制等多樣化、個性化消費模式層出不窮。這里有大量的消費潛力值得挖掘。相信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展開,人民會創造更新穎的消費方式,從而促進消費升級。
(作者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莫干山研究院學術委員會聯席主任。本文摘自《學術界》2022年第四期,有刪節。)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