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世界產業鏈重組,個別國家對華實施脫鉤戰略,產業循環斷裂的風險不斷突顯。我們在分析經濟問題時,不能只看微觀層面上企業或家庭的行為,也不能只看宏觀層面上總需求、總供給等指標,還應看到中觀層面上產業經濟、產業循環等運行情況。如果產業循環不通暢,宏觀經濟會受到影響,出現結構性失調,企業生產也會受到阻礙,無法正常進行。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就像人們講的要調理好統攝全身陰陽氣血的任督二脈。經濟活動需要各種生產要素的組合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從而實現循環流轉。在正常情況下,如果經濟循環順暢,物質產品會增加,社會財富會積聚,人民福祉會增進,國家實力會增強,從而形成一個螺旋式上升的發展過程。如果經濟循環過程中出現堵點、斷點,循環就會受阻,在宏觀上就會表現為增長速度下降、失業增加、風險積累、國際收支失衡等情況,在微觀上就會表現為產能過剩、企業效益下降、居民收入下降等問題。”那么如何打通經濟循環中的“斷點”“堵點”,使之能夠暢通無阻?
一、暢通企業退出通道,激活新舊更替循環 ?
在勞動力總量持續下降的背景下,推動經濟增長就要在優化存量經濟資源配置、提高勞動生產率上下功夫,而不能走過去“鋪攤子”的老路。我們不僅要鼓勵企業做大做強,還要積極疏通企業退出通道。要完善企業和個人破產制度,使經營失敗的企業盡快退出,釋放經濟資源。土地、機器設備等經濟資源釋放出來后,可供其他企業、項目使用,勞動力可從收入低的企業部門進入收入更高的企業,以此不斷提高整體資源的使用效率。一方面,我們要鼓勵創新創業,激勵有效益的企業和項目快速發展;另一方面,我們要采取措施,使經營失敗的企業和項目盡快退出。
二、消除要素流動的障礙,激活城鄉經濟循環 ?
我們現在面臨的一個挑戰是勞動人口乃至總人口數量的下降。因此,增量勞動力流入成為一個地區發展最重要的優勢來源。從城市發展的角度看,城市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把吸引外來人口作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扎實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社會保障、加強城市保障性住房體系建設。從農村發展的角度看,農村人口持續向城市流入,為農業現代化帶來難得的發展機遇,有利于推動土地集中化,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引入市場化的運作方式。另外,一部分生活在城市的人向往郊區或農村的生活,其龐大的社會需求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我們要引導資金、人才的雙向流動,在資源流動過程中不斷塑造、加強城市和農村各自的新優勢。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小城鎮作為聯系城市和農村的樞紐,需要進一步突出產業和文化特色,通過特色經營、錯位發展,增強產業競爭力和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 ?
三、推動發展成果共享,激活生產消費循環 ?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關系黨的執政基礎的重大政治問題”。推動發展成果共享,需要在三次分配中做出相應調整。在初次分配中,要完善企業制度,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再分配環節,加大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的調節力度;在第三次分配中,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營造積極回報社會的良好氛圍。我們要樹立動態的發展的觀念,要通過高質量發展逐步實現共同富裕,而不能以靜態的觀念,對高收入人群和民營企業家進行污名化,通過“劫富濟貧”實現共同富裕。這種方式只會導致高收入人群和民營企業家始終處在惶惶不安的情緒中,使他們不能安心進行社會生產,從而無法創造更多價值,長此以往,“蛋糕”只會越做越小。所以,“劫富濟貧”的方式只能帶來共同貧困。要把推動共同富裕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機結合起來。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逐步縮小收入差距、消費差距,實現共同富裕。面對生產能力過剩這一重要問題,我們要以更加公平的分配方式激發國內消費的潛力,推動經濟增長。 ?
四、著力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暢通產業循環??
我們要梳理重點領域的產業鏈供應鏈,摸清薄弱環節,找準風險點,分行業、分情況做好戰略設計,進行精準施策,加快彌補產業鏈供應鏈短板,逐步在關系國家安全的領域和節點上實現自主可控,為經濟平穩運行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國民經濟循環是否暢通,決定了經濟能否持續健康發展,人民生活能否不斷改善我們要打通阻礙經濟循環的堵點、“斷點”,在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本文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二級巡視員張俊偉《新時代新征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講稿摘編整理)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