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規模破20萬億元,創歷史同期最高——
民營企業成為外貿穩增長主力
7月13日,海關總署發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0.1萬億元,同比增長2.1%,規模創歷史同期最高。其中,出口11.46萬億元,同比增長3.7%;進口8.64萬億元,同比下降0.1%。
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呂大良表示,上半年,世界經濟復蘇乏力,主要發達經濟體政策收縮外溢效應顯現,國際市場不穩定、不確定、難預料因素較多,我國外貿進出口頂住了壓力、穩住了規模、提升了質量,總體符合預期。
上半年,我國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54萬家,同比增加6.9%。其中,以中小微企業為主的民營企業不斷擴容,同比增加8.3%,外貿經營主體活躍度明顯增強。民營企業同時也是外貿穩增長主力軍,上半年進出口增速高于整體6.8個百分點,規模占進出口總值的比重提升至52.7%,拉動整體增長4.4個百分點。
從貿易方式看,產業鏈更長、附加值更高的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速快于整體,占進出口總值的比重提升1.2個百分點,達到65.5%,貿易自主發展能力穩步增強。從區域布局看,中西部地區、東北三省開放發展步伐加快,上半年進出口分別增長2.8%、4.5%,分別高出整體增速0.7個和2.4個百分點,合計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比重提升至21%,區域發展更趨平衡。
在外貿承壓態勢下,我國大力開拓新興市場、打造高水平開放平臺、培育壯大優勢產業,不斷匯聚外貿新動能。上半年,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速接近兩位數,占進出口總值比重提升至34.3%;同期,對拉美和非洲等新興市場分別增長7%和10.5%,國際市場更加多元;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進出口分別增長8.6%和26.4%,開放平臺作用發揮明顯。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增長61.6%,拉動整體出口增長1.8個百分點,綠色產業動能充沛。
針對近兩個月外貿增速明顯回落的現象,呂大良表示,當前我國外貿發展總體平穩,同比看起來似乎走得“慢”了一點,但環比還是一步一個腳印穩步前行,“從環比看,二季度進出口比一季度增長6%,5月份、6月份均環比增長1.2%”。
從總量及增量看,外貿平穩發展有支撐。在總量上,上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規模首次突破20萬億元,這是在外部環境復雜嚴峻、全球貿易投資放緩的背景下取得的,也是在防疫物資和“宅經濟”產品等前期“一次性拉動因素”消退的情況下取得的,實屬不易。在增量上,外貿進出口總值同比增加4000多億元,相當于我國去年全年300多萬輛汽車出口總值。
從全球來看,我國外貿優勢有所鞏固,份額有所提升。世界貿易組織預計,今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增長1.7%,明顯低于過去12年2.6%的平均水平。貿易放緩是各個經濟體面臨的共同挑戰,困難是全球性的。與周邊已公布數據的經濟體相比,我國外貿仍然展現出了較強韌性。“根據WTO公布的最新國際數據測算,前4個月,我國出口產品占國際市場份額實現了小幅提升。”呂大良表示。
但也要看到,美國、歐洲、日本消費疲軟,一些新興經濟體正面臨通貨膨脹壓力。“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外需不足仍是影響我國出口的最大制約因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綜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趙福軍表示。
展望下半年外貿形勢,呂大良表示,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隨著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續發力,我國有信心、有基礎、有條件實現進出口促穩提質的目標。
趙福軍表示,做好下半年穩外貿工作,既要充分利用我國正在形成的以創新為重要特征的產業生態系統競爭優勢,推動外貿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又要充分依托國內優勢資源,培育外貿特色產業,形成獨特外貿競爭力。
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教授竺彩華表示,做好穩外貿工作,一方面,要繼續通過降本增效釋放國內經營主體活力,持續挖掘國內物流、貿易便利化等方面的潛力;另一方面,要加快推進與有關國家的自貿協定,通過更多制度性安排穩定雙邊貿易。(記者 馮其予)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