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14日電?題:GDP十年翻番 我國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
新華社記者魏玉坤
超過120萬億元——
2013年至202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從59.3萬億元增長到121萬億元,年均增長6%以上,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經濟總量達18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位。
2023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有望圓滿實現,這也意味著,我國經濟總量將持續穩定增長。
新時代以來,我國經濟總量已翻了一番,發展站在新的更高歷史起點上:
從時間線來看,2014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20年、2021年,我國GDP相繼跨越60萬億元、70萬億元、80萬億元、90萬億元、100萬億元、110萬億元大關,2022年突破120萬億元。
2020年,中國是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最近三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達到4.5%,高于世界平均增速2.5個百分點左右。2023年,我國經濟增速將繼續在主要經濟體中居于前列。
縱向看,目前我國每年GDP增量,已遠超上世紀90年代初期全年GDP。我國經濟1個百分點增速帶來的增量,相當于10年前的約2.1個百分點。
經濟總量持續提高的同時,人均GDP實現新突破。10年來,我國人均GDP從43497元增長到85698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2022年我國人均GDP達到12741美元,連續兩年保持在1.2萬美元以上。
中國經濟占全球份額穩步提升,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
10年來,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從12.3%上升到18%左右,貨物貿易總額連續6年位居世界第一,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平均貢獻率超過30%,一直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
外匯儲備穩居世界第一。10年來,我國外匯儲備穩定在3萬億美元以上,2022年末外匯儲備余額達到31277億美元。在外部形勢復雜嚴峻、不確定性上升的背景下,龐大穩定的外匯儲備規模為我國經濟抵御外部風險沖擊提供有力保障。
一組組數據,見證我國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升,彰顯我國發展基礎更牢、發展質量更優、發展動力更為充沛。
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后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
面對波譎云詭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和繁重艱巨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國經濟成功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實現回升向好:前三季度GDP達913027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2%。
基于對中國市場的長期看好,外資金融機構持續“加碼”中國債券市場。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境外機構已連續9個月凈買入我國債券,2023年以來累計凈買入量近1萬億元,其中10月份外資凈買入量已超過2000億元,預計11月份增持量有望達到2500億元。
近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等諸多國際機構密集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為中國經濟投下“信任票”。
IMF將中國2023年GDP增長預期從之前的5%上調至5.4%,同時上調2024年GDP增長預期。OECD將2023年中國GDP增速預測值上調至5.2%。亞洲開發銀行日前發布的《2023年亞洲發展展望(12月版)》報告預測,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將達到5.2%,高于9月預測的4.9%。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綜合起來看,我國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要增強信心和底氣。
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表示,2023年我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約為1/3,是世界經濟最大的引擎。“跟去年相比,跟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發展的成績是令人信服的,可以說是風景這邊獨好。”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