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9月份上海自貿試驗區正式設立以來,我國自貿試驗區建設已迎來第十個年頭。十年來,我國自貿試驗區從“1”擴容到“21”,形成278項制度創新成果并復制推廣,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條目從190項減至27項。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自貿區研究院副院長肖本華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自貿試驗區建設通過制度創新為我國高水平開放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一大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同時,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其在穩外資穩外貿和推動各地產業轉型升級中發揮了生力軍作用。
278項制度創新成果得以復制推廣
自貿試驗區跨越式發展的背后離不開制度創新的支撐。商務部數據顯示,十年來,我國自貿試驗區累計形成278項制度創新成果,涵蓋投資便利化、貿易便利化、金融開放創新、事中事后監管等多個領域類型。從復制推廣的路徑和方式看,既有集中復制推廣,也有部門自主復制推廣,切實發揮了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試驗田的作用。
“全國設立21個自貿試驗區及海南自由貿易港,推動了產業鏈供應鏈發展和金融制度創新,把我國的營商環境、貿易投資的便利性和金融業務的國際化程度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大規模廣域式設置自貿試驗區,創下了三個之最,即國內開放程度最高、國內制度創新最多、國內營商環境最優。
以海南的探索成果為例,2018年,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啟動,截至目前已累計發布制度創新案例134項,其中8項被國務院向全國復制推廣、6項得到國務院大督查表揚。在有效探索的帶動下,海南全省的經濟總量與發展質量得到了長足發展。
數據顯示,今年4月份,海南全省醫藥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4%,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9.9%,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3.6%,高技術制造業快速增長,促進了經濟結構優化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提升,產業升級態勢較好。同時,對外貿易保持快速增長,外向型經濟保持蓬勃發展勢頭。4月份,海南全省貨物進出口總額188.1億元,同比增長14.1%,單月進出口連續第三十個月正增長。
金融創新先行先試
各地自貿試驗區與海南自由貿易港在金融創新方面也進行了大膽探索。比如,在離岸人民幣債券方面,海南自由貿易港繼2022年發行首筆地方藍色離岸人民幣債后,2023年3月份又成功發行首筆海南自由貿易港離岸人民幣可持續發展債券。
在國際結算業務方面,全國首筆數字人民幣保理業務、首筆跨行再保理業務落地天津自貿試驗區。在綠色金融發展方面,天津自貿試驗區發布全國首個省級ESG評價指南及成果。
“各個自貿試驗區在金融創新中圍繞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這一核心目標,結合區域實際情況,在跨境金融、科創金融、綠色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試,不僅增強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能,而且還推動了區域金融業的發展,同時還牢牢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肖本華表示。
宋向清認為,上海自貿試驗區致力于打造金融開放樞紐門戶,行動早,創新力度大,創新效果好。其允許設立外資控股合資理財公司、外商獨資人身險公司等,極大地提高了外資高水平投資上海的興趣和信心。
“尤其是上海支持自貿區離岸債券創新推廣,緩解了自貿區企業資金緊張,而且深化了上海資本市場與境外市場的互聯互通。”宋向清表示。
巨豐投顧高級投資顧問謝后勤認為,各地自貿試驗區堅持以服務實體經濟、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為出發點,積極探索金融制度創新,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金融對外開放穩步推進,金融服務功能不斷增強,金融監管和風險防范機制不斷完善,為金融改革開放積累了經驗。
助力外貿外資保穩提質
各項金融創新的首發和推廣,有效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為各地外貿外資保穩提質提供了有力支撐。可以說自貿試驗區已經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
在福建自貿試驗區,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試點業務在廈門片區實施以來,已有60多家企業在試點銀行辦理優質企業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業務。得益于這項政策,相關企業在外匯結算方面成功實現了降本增效。
宋向清認為,自貿試驗區(港)金融制度創新不僅使金融業自身活力大增,效能大增,而且大大促進了其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推進了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鏈條式集群化發展,使一大批民生項目得到優化,同時極大地促進了數字經濟轉型發展和綠色環保事業的進階。
肖本華表示,為助力外貿外資保穩提質,一方面,要通過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為廣大中小外貿企業解決融資難、融資煩、融資慢等問題;另一方面,要強化跨境支付清算方面的功能,進一步提高貿易投資的便利化水平。
“未來的金融創新方向主要是推進金融科技發展和科技金融提升,讓金融為科技賦能,為創新增彩,為產業進階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撐力。”宋向清表示,同時,還要重點打造科技型金融體系,讓科技為提升金融服務的精準性、高效性提供能量。(劉萌 韓昱)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