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500強入圍門檻達到275.78億元,比上年增加12.11億元;第二產業入圍企業359家,較上年增加17家;有414家企業的關鍵技術主要來源于自主開發與研制……全國工商聯12日發布的“2023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和《2023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調研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數據顯示,我國民企整體規模平穩增長,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科技創新也進一步增強。但與此同時,成本上升、需求不振的問題仍然存在。
對此,一個多月來,相關部門和地方層面支持民企發展舉措進一步落實落細,近日中央編辦也正式批復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內部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將加強相關領域政策統籌協調,推動各項重大舉措早落地、早見效。業內人士表示,政策合力的發揮將進一步激發民營經濟發展活力。
《報告》顯示,民企500強整體規模持續增長,入圍門檻達到275.78億元,比上年增加12.11億元。17家500強企業營業收入超3000億元,其中有8家企業營業收入超過5000億元。86家企業資產總額超過千億元,其中11家超5000億元。共有28家民營企業500強入圍世界500強。
值得注意的是,民營企業500強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第二產業入圍企業359家,較上年增加17家,營業收入總額占比、資產總額占比較上年分別增加4.48個百分點、0.62個百分點。其中,制造業企業322家,繼續保持主導地位。營業收入總額、資產總額、納稅總額、就業人數等指標均較上年有顯著提升。
同時,科技創新和品牌培育進一步增強。民營企業500強中,有414家企業的關鍵技術主要來源于自主開發與研制,432家企業通過自籌資金完成科技成果轉化。民營企業500強國內有效專利數量增長8.42%;國內有效商標注冊量較上年增長3.90%,馬德里國際商標注冊量增長55.40%。
中國民營經濟國際合作商會秘書長李兵書認為,以制造業企業為代表的民營企業越來越強調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各地也大力支持企業積極參與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提升核心競爭力,以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
不過,受國內外多重超預期因素沖擊,民營企業500強仍存在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全國工商聯黨組成員、秘書長趙德江在會上指出,500強企業部分經營指標出現波動,稅后凈利潤、銷售凈利率、資產凈利率、凈資產收益率等出現不同程度下降;部分行業經營效益小幅下滑,但虧損狀況有所好轉。此外,成本上升、需求不振的問題仍然存在。
面對民營企業發展遇到的困難和挑戰,7月份以來,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舉措密集出臺。7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提出31條政策支持民營經濟發展。一個多月來,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相關方面推出了系列配套舉措,在優化發展環境方面,明確17項具體措施著力推動民間投資高質量發展;在加強要素支持方面,財政部、稅務總局發布公告,延續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減免政策。
據了解,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人民銀行等相關部門,將從暢通民營企業多元融資渠道、加強中小企業創新精準支持等方面進一步發力。其中包括,研究制定《關于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從科技創新、產業鏈配套、引才育才等方面,再推出一批政策舉措。
多地也紛紛出臺相關舉措,提振民營經濟發展信心。山東省出臺“38條”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時推出“三清單一平臺”,幫助民間資本更好了解和參與項目實施,助推民間投資進一步提速提質增效;四川省出臺“1+2”政策,“真金白銀”支持幫助民營企業解難題、增信心、謀發展;福建省商務廳印發《關于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激發民營經濟發展活力,增強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能力,積極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
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高云龍表示,廣大民營企業要把握時代大勢,堅定發展信心,深刻領會黨中央深化改革、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堅定決心,充分認識到我國市場巨大的優勢和潛力,練好內功、穩健經營、守信合規、創新發展。同時,要扛起歷史責任,緊扣發展脈搏,帶頭解放思想,促進高水平開放和世界經濟繁榮。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曾毓群介紹,寧德時代作為新能源領域的科技創新公司,始終將企業發展與國家戰略緊密聯系在一起,始終牢固固定式化學能源替代、移動式化學能源替代和市場應用集成創新三大發展方向;以材料及材料體系、系統結構、綠色極限制造和商業模式四大創新為依托;不斷攻克動力及儲能電池的關鍵核心技術,為“先立后破”提供解決方案,為“早立早破”、早日實現“雙碳”目標創造條件。
山東魏橋創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波表示,近年來魏橋集團把握住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契機,大力布局下游加工,建設魏橋輕量化基地,帶動形成新能源輕量化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我們相信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不會改變。我們更相信只有民營企業消除顧慮,排除萬難,以實際行動推動高質量發展,我們的經濟才會更強,社會活力才會更強。”(記者 王璐 邵魯文 實習記者 李昱佑)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