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貿試驗區十周年】
深耕改革試驗田 打造開放新高地
——自貿試驗區十年成果綜述
光明日報記者 張 翼
開欄的話
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時代推進改革開放的重要戰略舉措。2013年,第一個自貿試驗區在上海設立,十年來,黨中央先后分6批部署設立了21個自貿試驗區,形成了覆蓋東西南北中、統籌沿海內陸沿邊的改革開放創新發展格局。光明日報從今日起開設《自貿試驗區十周年》專欄,系統報道自貿試驗區十年建設經驗及主要成效,以及各自貿試驗區持續深化集成性改革和制度型開放的舉措。
2013年9月29日,中國首個自貿試驗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揭牌運行。十年來,上海自貿試驗區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在深耕細作中茁壯成長,進出口規模由2013年的0.7萬億元穩步擴容到2022年的2.1萬億元,注冊企業數由設立之初的0.5萬家增加至3.95萬家。
播下良種,精心耕作,精心管護……廣東、天津、福建、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陜西、海南、山東、江蘇、廣西、河北、云南、黑龍江、北京、湖南、安徽等自貿試驗區相繼設立。十年來,我國先后分6批陸續設立21個自貿試驗區,涉及51個城市和海南島全島,總面積從不到30平方公里發展到3.8萬平方公里左右,從“試驗田”到“高產田”,形成了覆蓋東西南北中、統籌沿海內陸沿邊的改革開放創新格局,培育良種的經驗落地開花。
今年1月至8月,我國自貿試驗區進出口額4.98萬億元,同比增長4.7%,高于全國外貿增速4.8個百分點,占同期外貿進出口總值的18.4%。
十年來,自貿試驗區堅持以深化改革開放驅動產業創新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建成了一批世界領先的產業集群。
在上海自貿試驗區,以“中國芯”“創新藥”“智能造”“藍天夢”“未來車”“數據港”等六大產業為核心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正在崛起;在天津自貿試驗區,各方聚力發展融資租賃產業,這里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飛機租賃聚集地;在浙江自貿試驗區,集聚了油氣企業上萬家,目前保稅燃料油加注規模居全球第五;在湖北自貿試驗區,聚集光電子信息企業超過1.6萬家,已成為中國光通信領域最大的技術研發和生產基地;在江蘇自貿試驗區,集聚各類生物醫藥企業4000多家,年產值超過4000億元。
“通過先行先試,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試點經驗,是自貿試驗區建設的重要使命。”商務部自貿區港建設協調司司長楊正偉表示,十年來,商務部會同有關地方和部門,及時總結“試得好、看得準、風險可控”的創新成果,向更大范圍復制推廣。截至目前,國家層面已累計復制推廣了302項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成果,各省區市自行推廣復制超過2800項。
在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領域,自貿試驗區探索并推廣了從企業設立、變更、經營到退出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創新成果,帶動全國投資環境進一步優化。
在貿易自由化便利化領域,自貿試驗區探索推廣了從創新通關監管模式、優化稅收機制到培育新業態新模式等在內的一系列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的制度創新,促進我國貿易高質量發展。
在政府管理改革領域,自貿試驗區探索并推廣了從簡化審批、強化監管到優化服務等一系列制度創新成果,帶動各地政府治理能力不斷提升。
在金融開放創新領域,自貿試驗區探索并推廣了從外匯管理便利化、跨境資本流動、人民幣國際化到創新融資模式等一系列制度創新成果。
自貿試驗區在制度創新方面做了很多先行探索,形成了一批制度創新成果,向更大范圍推廣。助力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率先試點并向全國推廣了一批基礎性、制度性改革成果,完善了投資、貿易、金融等領域基礎管理制度;由點及面推動深化改革,將經營主體關注的難點堵點作為改革開放突破點,探索實施一大批切口小、見效快的具體改革措施,為全面深化改革探索路徑;推動共享改革紅利,通過“最佳實踐案例”等模式,將自貿試驗區形成的經驗做法,與全國其他區域共享,帶動各地開放發展,提高行政效率。
“下一步,商務部將推動自貿試驗區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開展探索,形成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試點經驗,更好發揮示范作用。”楊正偉說。
今年6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在有條件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試點對接國際高標準推進制度型開放的若干措施》。
“海關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自貿試驗區建設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可復制可推廣為基本要求,著力打造高水平、高能級對外開放平臺。”海關總署自貿區和特殊區域發展司司長陳振沖表示,海關積極支持5個有條件的自貿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試點實施海關預裁定展期從速決定等11條措施。下一步,將不斷加大壓力測試力度,及時開展評估,適時擴大相關措施的適用范圍。同時加強政策儲備,加大先行先試力度,提高監管效能和服務水平,助推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開放。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30日 01版)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