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29日電(記者樊宇)自2013年9月29日中國首個自貿試驗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揭牌運行以來,中國自貿試驗區建設已走過十個年頭。十年間,自貿試驗區實現了從“1”到“21”的擴容,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新高地、全面深化改革的“排頭兵”和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自貿試驗區的建設,印證著中國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心和與世界共享發展機遇的胸懷。
十年來,中國自貿試驗區建設從上海起步,不斷發展,形成了擁有21個自貿試驗區及海南自由貿易港的“雁陣”,構建起覆蓋東西南北中、統籌沿海內陸沿邊的改革開放創新發展格局。從推出全國第一張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到上線全國第一個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從創設第一批自由貿易賬戶,到設立全國第一家外商獨資醫院、第一家外商獨資汽車制造企業,自貿試驗區創造了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的眾多“第一”,一批批制度創新的成果如種子一般播撒到全國。
這里是中國改革“試驗田”,也是開放之窗。自貿試驗區建設的十年,中國改革開放大棋局持續推進。伴隨著自貿區先試先行成果不斷落地,中國開放之路越走越寬。2013年以來,自貿試驗區版的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經過7次縮減,從最初的190項減少到如今的27項,制造業條目已經歸零,服務業開放的腳步不斷向前邁進。2021年,海南自由貿易港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出臺,更好推動以服務為載體的技術、資本、數據等生產要素資源自由便利流動。十年自貿區建設的實踐用穩定的政策和扎實的成果向世界鄭重宣告,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未來,中國將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開展探索,圍繞提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對接水平,提升市場準入水平,提升改革系統集成、協同創新水平這“三大提升”,全面推進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努力建設更高水平自貿試驗區。根據國務院6月印發的文件,將率先在上海、廣東、天津、福建、北京等5個具備條件的自貿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試點對接相關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俄羅斯最大國有商業銀行俄羅斯儲蓄銀行董事會主席格爾曼·格列夫說,在部分國家保護主義抬頭、推動“脫鉤斷鏈”阻礙世界經濟復蘇的大背景下,中國持續推動高水平開放對全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這里是引領中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作為制度型開放的先行者,自貿試驗區吸引全球生產要素的資源聚合力不斷增強,已成為中國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載體。自貿試驗區圍繞各自戰略定位和區位優勢,因地制宜開展差別化探索,培育了一批世界領先的產業集群,增強了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上海自貿試驗區建立以“中國芯”“創新藥”“智能造”“藍天夢”“未來車”“數據港”等六大產業為核心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天津自貿試驗區聚力發展融資租賃產業,成為全球第二大飛機租賃聚集地;浙江自貿試驗區集聚油氣企業上萬家,保稅燃料油加注規模居全球第五;湖北自貿試驗區聚集光電子信息企業超過1.6萬家,成為中國光通信領域最大的技術研發和生產基地;江蘇自貿試驗區集聚各類生物醫藥企業4000多家,年產值超過4000億元……這些探索均指向一個目標,就是構建起與國際規則有機銜接,更加開放、公平、高效的市場經濟體系。世界自由區組織首席執行官薩米爾·哈莫尼說,自貿試驗區、自貿港在推動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方面將發揮更大作用,彰顯了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決心。
2020年2月16日,滾裝貨船“勞拉”輪駛入海口秀英港(無人機照片)。這是海南自貿區政策實施后的首艘汽車外貿船。新華社記者楊冠宇攝
這里是全球企業在華投資興業的沃土。自貿試驗區建設的十年,恰好對應著很多國際企業在華發展的“黃金十年”。在自貿試驗區這片沃土上,外資企業見證了最初的試點改革創新到今天的制度集成創新,感受到了中國經濟澎湃的發展動力,也收獲了滿滿的獲得感。“跨境人民幣資金流通更便利了!”不少企業對自貿試驗區金融服務方案的“量體裁衣”表達了欣喜。加工增值免關稅政策不僅讓企業降低成本,也推動了各類要素更加自由便捷流動。從2019年1月開工,到2022年8月第100萬輛整車下線,再到今年9月第200萬輛整車下線,優質的營商環境讓落戶上海自貿區的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屢次刷新效率紀錄。今年上半年,自貿試驗區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國土面積,貢獻了占全國18.4%的外商投資和18.6%的進出口貿易。越來越多的企業在這里將政策機遇、開放機遇轉化為發展機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秘書長科爾曼表示,自貿試驗區促進了投資、創新與競爭。
十年磨一劍。中國自貿區建設從一枝獨秀到不斷壯大的“雁陣”,交出了亮眼“成績單”。開放則興、封閉則衰。站在新的起點上,中國繼續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高質量發展,既有利于自身,也惠及世界。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