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谷趨勢(ID:zgtrend)| 王延鶴
為何又是浙江?
一個廣為流傳的數據是:
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5年;大集團公司,也不過7-8年。
相比之下,美國是8年,日本是12年。
企業想要活下去,是靠優化營商環境?推廣數字技術?還是讓中小企業抱團、形成集群?
這些都是途徑,目的是為了降本增效、高質量發展、讓大家富起來。
在最需要激發民營活力、加速數字經濟的關頭,浙江又走在了前面。
2023年上半年,浙江的GDP跑出了6.8%的增速,在6個經濟大省里領跑。
意想不到,起壓艙石作用的,是浙江的制造業和產業數字化:
上半年,浙江工業增加值增長4.4%,制造業投資增長17.6%;
17個重點傳統制造業增加值6273億元,占規上工業的58%;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制造業增加值增長8.4%。
這些數據,其實比單純的GDP增長更重要。
要知道,浙江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工業大省。
但在全球供應鏈重構、外貿出口承壓、建立國內大循環的三重轉變下,浙江再次證明了,產業升級對經濟的拉動力。
到今天,城市和區域的格局,我們要從三個維度去看。
第一個維度,看先天條件。
一個區域的產業經濟想興起,要靠這幾股力量:
自然稟賦。比如資源條件、地理位置、氣候降水。如果身在胡煥庸線東南側,坐擁深水良港,家里有礦,命運自然不同。
政策支持。你是不是經濟特區、國家級新區?在中央一盤大棋的什么位置?
招商引資。有沒有外資來投資建廠?或者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
而浙江靠的是什么?民營經濟。
這是不靠救世主,靠激發市場活力,不走尋常路。
第二個維度,看產業規模。
很多工業老城、資源大市,紛紛掉入漫長的季節。
因為幾十年城鎮化、工業化的發展,資源和人口的紅利逐漸消退,甚至成為一種“詛咒”。
取而代之的,是規模效應、產業聚集的紅利。
龐大規模、緊密配套、高效運轉的產業生態,讓城市掌握確定性,也是中國制造的核心競爭力。
東部沿海城市、長三角、浙江的產業集群,都憑借規模紅利,克服了人力工資、地價資源變貴的成本劣勢,獲得持續的高增長。
工信部在全國認定的100個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去年產值超過2.5萬億元,也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
接下來,豐富生態、產業升級,繼續提高生產效率和盈利價值,是大城市群的明確方向。
但你也會發現,長三角和珠三角,各區域內部的城市之間,依然存在差異。
這種差異,與先天稟賦、經濟要素都無關,更體現在“氣質”層面上。
這就是第三個維度,也就是地方政府作為、營商環境、科技紅利、創新機制、企業家精神等因素。
這些因素相互交織,但主體是企業,核心是民營經濟。
能否尊重市場規律,給予制度保障,優化商業環境?
能否用好數字科技、人工智能,聚集產業、人才、科研機構、資本等創新資源?
這些因素,會是本輪區域格局大變動的關鍵。
而浙江,長期作為民富第一省、民營經濟重鎮、數字經濟先發地、共同富裕示范區。
它所代表的,正是要全國推廣復制、道路實踐探索的一個最大樣本。
一號工程,為什么是數字化?
2016年的杭州G20峰會上,我們首次把“數字經濟”列為了創新增長的重要議題。
到2022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超過50萬億,占GDP比重超40%,并且仍保持10%的高增速。
可以說,數字化已經是經濟增長的關鍵。
在今年,科技創新、數實融合等議題的優先級,更是被提到最高。
2月27日,《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出爐,成為中國數字經濟的總藍圖。
國家數據局成立,將作為新型生產要素的數據統籌協調起來,推進數字經濟的建設。
東數西算、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也都加速投資推進。
一個亮點是,明確把數字建設,納入了領導干部的考核KPI。
各地都簽下軍令狀,開啟了本輪千億、萬億級的重大項目投資,其中產業數字化、智能制造、算力建設、工業互聯網等都是重點。
上海要建國際數字之都,江蘇想當數實融合第一省,廣東是數字灣區,內蒙古要當中國云谷……
浙江作為數字經濟先發省,提出的是3個“一號工程”:
“一號發展工程”,數字經濟創新提質;
“一號改革工程”,營商環境優化提升;
“一號開放工程”,地瓜經濟(指市場、資源兩頭在外的增長模式)提能升級。
再看系列動作,從新春第一會,到開放落戶搶人才,到激發民營經濟大會,浙江從省級到地方都拿出了實施方案,通過招商搶訂單、營商環境、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一攬子計劃,去激發數字經濟和民營企業。
寧波舟山港貨物吞吐量全球第一,11個大型深水泊停滿巨輪,49臺塔吊滿載工作,卡車與工人密切配合,每年要吞吐超1000萬個標準集裝箱。
在2018年,寧波就和華為合作打造5G港口,如今接入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等技術后,已經成為全球智慧港口的樣板。
化工龍頭巨化集團,擁有全國最大的氟化工制造基地,是個超60年歷史的浙江國企。
為了響應數字轉型、智能制造的大勢,他們跟華為云合作打造數字中臺,提升管理效率,攻克化工“卡脖子”技術。
代表工業4.0的燈塔工廠、黑燈工廠,在浙江逐步推開。比如雙鹿電池和合作打造的車間里,一節電池從原料到下線,要經過數十道工序,耗時近1個小時,全程都可以由AI和機器人完成。
而當算力等成為焦點時,杭州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已經上線,從芯片到系統,完全基于華為自主創新的昇騰AI平臺,把技術握在手里。
浙江農商聯合銀行就和省政府、華為合作,要把積累的超10PB、1500多億條金融數據都打通,都用起來,變成實際的金融能力,去做客戶分析、風控模型、普惠金融。
這些都是數字經濟作為浙江“一號工程”的縮影。
在7月,浙江發布了《關于促進平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為全國平臺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探路。
浙江和華為深度合作數十載。
這種深度合作,不光是說做一個智慧城市、政務云那么簡單,而是深入到產學研資的方方面面。
在基礎設施上,華為的5G、雙千兆網絡、云計算等新基建,讓數字化和人工智能覆蓋了浙江政務、產業、城市的方方面面;
在產業生態上,華為云和浙江百強企業合作,以鯤鵬、昇騰等“本地研”為基礎,聯合新華三、安恒、海康、大華等龍頭企業“本地造”,提升本地企業產品競爭力,共同打造浙江省全行業數字化底座。
同時,華為在浙江打造了9大創新中心,落地了昇騰、鴻蒙等技術生態,打造科研技術高地;同時,建設全球培訓中心,培育浙江數字化人才生態。
8月29日,由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廳、浙江省工商業聯合會、杭州市人民政府聯合指導,浙商發展研究院、浙江國資國企創新聯合會、浙江省女企業家協會聯合支持,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主辦的“數智深耕 堅韌共筑美好”華為828企業家大會上,華為常務董事、華為云CEO張平安就感嘆:
“浙江已成為數字化創新的熱土,華為愿與廣大浙江企業家伙伴一起,堅持開放、創新、合作,深耕數智融合,共繪數字藍圖,攜手加快浙江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華為常務董事、華為云CEO張平安
浙江已經成為一個數字經濟體。
在這個經濟體的數字底座上,這些企業創造的財富,又通過擴大就業、創造稅收、建產業園、投資開發等方式重新分配,變成大家的收入。
最后,藏富于民,帶動消費和需求的增長,開啟正循環的飛輪。
黑土地上種企業
當宏觀上的全球經濟疲弱,傳導到微觀企業個體,大家的感受就是:
錢越來越不好掙了。
擺在民營企業面前的難題,尤其是制造業,都很現實:
人力、原料、運輸等成本都貴,利潤像刀片一樣薄,該怎么辦?
同行為了搶訂單,都降價內卷,你要不要跟著降?
資金壓力大,錢是投去擴產?還是花給研發?
供應鏈向越南、墨西哥、匈牙利出海,要不要跟風建廠?
人工智能火上天,怎么最快落地,讓“AI+”提效創收?
華為本身也是高端制造的代表,也更能體會產業面臨的困難。
浙江經濟發達、財力雄厚,政策和基建在前面跑,企業升級的進程自然走得快。
比方說,浙江的海亮集團,是一家世界500強級的公司,年營收超2000億,有2.4萬員工。
他們的業務,涵蓋了有色金屬、新材料、新能源、教育生態農業等等,完全不同的領域。
在早年問題還不明顯,但到今天,還想提升效率,想要數據驅動,想要制定綜合戰略,就太考驗管理水平了。
華為云幫他們把88個集團都系統上云,用統一的數智化平臺管理起來。
然而,這畢竟是世界500強級的企業,這個經驗能復制嗎?
我們調查的很多工廠,連每年幾千塊的系統軟件都不愿付。
一談到數字化轉型,大家的反應是不敢轉、轉不起、不會轉,為什么呢?
據觀察,他們至少存在這些顧慮:
1.資金實力有限,缺少技術人才
2.企業的短期盈利壓力,和數字化的長期投資轉型,存在矛盾
3.缺乏成熟的、系統性的、拿來即用的數字化經驗
4.對企業數據安全、隱私存在擔憂
華為云想證明,這些問題都是有答案的。
8月27日,華為云攜手中軟國際、軟通動力、金蝶等12家生態伙伴,共同啟動了第二屆828 B2B企業節。
在大會上,他們發布了企業應用一站購平臺B2BGO,提供10000多款企業數字化產品和解決方案,重點關注十大行業,全場景數字化的需求。
華為公司副總裁、華為云中國區總裁張修征表示,
“希望把828?B2B企業節辦成一個平臺,讓廣大的生態伙伴們能夠在上面開花結果,能夠讓萬千企業很容易地獲取他所需要的解決方案和服務。”
他們要共同打通數字化供需的“堵點”,幫更多企業和城市降本增效、快速轉型。
在首站落地浙江后,華為云還將舉辦500場企業專題日活動,預計會覆蓋全國100多座城市、超20萬的中小企業。
就像產業集群和人工智能,隨著規模的量級遞增,系統復雜度的遷躍,會涌現出意想不到的能力。
而在生態之中,隨著城市、企業、開發者等不斷接入,聚集的紅利也會越大,所有參與者都會獲得確定性。
張修征說,“我們今天所做的,將在未來發出回響。今天種下的每一棵種子未來都能長成參天大樹、長成茂密生態森林。”
隨著數字中國建設進入深水區,我們走到一個非常關鍵的節點。
各地如今定下的規劃,放出的資金,就像出膛的子彈,這是城市的發展軌跡,是產業的興衰起落,也是億萬人的命運。
我們需要頂層設計的智慧,地方的先進經驗,科技的普惠發展。
繼續把蛋糕做大,掌握增長的確定性,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嗎?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