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財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
積極財政政策提質增效
財政政策是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在促進經濟增長、推動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4年要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力、提質增效。
“我國連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在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2024年的政策取向,通過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不斷鞏固穩中向好的基礎。”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財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表示。
適度加力的含義主要是保持適當財政支出強度。“這要求財政收入基本穩定,保持適當支出強度。‘適度加力’釋放積極信號,有利于更好實現宏觀預期效果。”何代欣說。
何代欣認為,具體來看,政府投資依然是重要抓手,同時要注重合理安排投資規模,發揮對經濟增長的帶動放大效應。均衡發展涵蓋了區域間橫向平衡與政府間縱向均衡。為此,財政還會加大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兜牢兜實基層“三保”底線。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落實好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重點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長周期減稅降費后,優化調整稅費政策成為新目標,提高政策精準性和針對性,是構建財政政策傳導機制的重要行動之一。”何代欣說。
提質增效,主要是在落實過緊日子要求、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強化績效管理、嚴肅財經紀律、增強財政可持續性、強化政策協同等方面下功夫。
“在財政緊平衡周期下,更要注重通過推進財政管理法治化、科學化、標準化、規范化,提高資金效益和政策效果。”何代欣說。
全國財政工作會議提出,2024年積極的財政政策要聚焦高質量發展,著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就要求財政工作要總攬全局、關注大局。”何代欣說。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支持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通過財政手段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大產業科技創新支持力度,支持提升企業競爭力。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支持擴大國內需求。“通過統一稅制和優化財政支出,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促進消費穩定增長。”何代欣說。此外,進一步強化專項債券資金使用管理,繼續用好增發國債資金,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支持增強內需主動力。
同時,繼續保障和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高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水平,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支持改善縣域普通高中基本辦學條件,推動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面向重大戰略和重點項目,全力支持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保障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等資金需求。
以人為本,全力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財政要保障實施好就業優先政策,多渠道支持企業穩崗擴崗、個人創業就業。”何代欣說。同時,通過完善醫療衛生保障制度,著力減輕人民群眾看病就醫負擔;繼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深入實施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
支持抓好“三農”工作。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標準,保障農民種糧收益,完善產糧大縣獎勵政策,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繼續支撐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強產業和就業幫扶,切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此外,繼續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全力支持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在落實和完善方面,主要涉及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環保稅收政策、政府綠色采購等制度機制。
“總體上看,2024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將通過更好更優發力,切實增強經濟活力、防范化解風險、改善社會預期,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何代欣說。(經濟日報記者 曾金華)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
貨幣政策更好匹配需求
2024年貨幣政策如何發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精準有效。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對此,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2024年貨幣政策既會對實體經濟保持穩固支持力度,又強調可持續的信貸平穩投放,更好匹配宏觀經濟發展和經營主體需求。
周茂華表示,首先,看宏觀經濟形勢。一方面,我國經濟正穩步恢復。2023年前三季度,我國經濟分別增長4.5%、6.3%和4.9%,前11個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均值5.2%,就業市場保持穩定,經濟保持良好恢復態勢;同時,經濟新動能與新模式不斷涌現,民營企業發展得到大力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但另一方面,我國經濟回升仍面臨不少困難與挑戰。經濟運行整體尚未達到潛在水平,有效需求不足矛盾突出,消費復蘇仍滯后生產供給,物價維持低位,就業市場結構仍有改善空間,部分行業和企業仍面臨一些經營困難,房地產市場表現低迷及海外需求前景不確定性上升等,國內經濟恢復平衡仍需宏觀政策的有力支持。
其次,看貨幣政策空間。近年來,我國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基調,也是全球少有維持正常貨幣政策空間的經濟體;同時,中國人民銀行順應我國內外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創設和運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在支持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穩定預期及拓展政策空間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加之發達經濟體央行政策先后進入尾聲,對我國政策的外部制約將有所減弱,我國貨幣政策空間足,政策有效性不斷增強。
“展望2024年,我國經濟向常態和潛在水平回歸仍需貨幣政策的穩健支持。”周茂華說,在“靈活適度”上,一方面,2024年經濟面臨的內外環境依然復雜,國內消費、房地產復蘇進度以及海外需求復蘇、政策前景仍存在不確定性,我國貨幣政策需要根據內外經濟形勢變化靈活調整工具組合,把握好政策實施的時機與力度。另一方面,過度寬松與過緊的貨幣環境同樣不可取,貨幣政策需要保持總量適度,堅決不搞大水漫灌、強刺激,要更加注重經濟內需動能恢復與經濟長期健康發展。從總量上看,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
在“精準有效”方面,周茂華認為,目前國內不同行業復蘇不夠平衡,部分行業產能過剩與部分市場供給不足并存,民間投資增長依然低迷,微觀主體活躍度仍有待提升,部分銀行面臨較大凈息差壓力,以及海外通脹前景不夠明朗等,貨幣政策調控難度仍然不小。預計人民銀行將充分發揮總量與結構雙重功能,充分挖掘利率市場化改革紅利,暢通貨幣政策傳導,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薄弱環節與重點新興領域的支持,推動實體經濟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并與財政政策形成合力,激發微觀主體活力,促進經濟加快恢復。
周茂華認為,一方面,可通過降準、降息等總量工具為金融系統注入長期限、低成本、穩定的流動性,引導市場利率中樞適度下移,有助于緩解部分銀行凈息差壓力,增強金融機構寬信用能力,引導金融機構合理降低消費和投資成本。另一方面,可充分利用再貸款再貼現等結構工具的定向直達、低成本優勢,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三農”等薄弱環節,以及制造業、科創企業、綠色發展、重點基建項目、“三大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領域支持;鼓勵商業銀行根據經濟轉型升級與產業結構變化,積極優化信貸資產結構,盤活存量貸款資金,合理減少被低效占用的信貸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同時,鼓勵銀行持續優化資產負債結構,充分利用存款利率市場化調節機制與深挖LPR改革紅利,推動金融機構進一步讓利實體經濟。”周茂華說。(經濟日報記者 姚 進)
中國社會科學院宏觀經濟智庫研究室主任馮煦明:
做好“立”與“破”的文章
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為當前形勢下制定實施宏觀政策明確了基本遵循。2023年,中國經濟在持續承壓中走出了一條回升向好的復蘇曲線。新的一年,科學制定實施宏觀政策,鞏固經濟恢復勢頭、促進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尤為重要。中國社會科學院宏觀經濟智庫研究室主任馮煦明表示,在外部環境復雜多變、內部挑戰增多的情況下,“穩”是基礎,只有多出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保持宏觀經濟大盤穩定,才能為深化改革和轉型升級營造有利條件,不斷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在“穩”的基礎上推動“進”,也要通過“進”來實現“穩”。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民銀行、工信部等多部門在部署2024年工作重點時,將“科技創新”“擴大國內需求”“深化改革”等關鍵詞列入重點任務清單,積極求“進”。馮煦明認為,在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進”是方向和動力。只有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加快培育新增長點,才能有效對沖經濟下行壓力、穩住宏觀經濟大盤。在當前形勢下,市場預期和信心不足的局面對經濟發展造成制約,需要采取更加積極的宏觀政策來強化預期、提振信心,以宏觀政策的“進”實現經濟發展的“穩”。
馮煦明表示,當前,我國經濟面臨新舊動能轉換。一方面,房地產、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中低端制造品出口等傳統動能規模龐大,在經濟中占比較高,但近年來增速明顯放緩;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光伏組件、鋰電池等新動能快速成長,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但目前總體規模仍較為有限,尚不足以彌補傳統動能下滑帶來的缺口。馮煦明認為,宏觀政策要做好“立”與“破”的文章。現階段既要注重培育壯大新動能,也要重視傳統動能的維持,防止產業發展陷入“青黃不接”的困境。
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低碳轉型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先“立”后“破”。馮煦明認為,在積極發展清潔能源、降低化石能源消耗的同時,要考慮我國經濟規模大、產業結構復雜、能源稟賦具有自身特點,在綠色低碳轉型中,首先要培育壯大新能源產業,實現新能源的“立”,穩妥推進,逐步降低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
積極防范化解經濟領域的相關風險也需先有所“立”。如地方債務風險的“破”就需完善投融資體制機制的“立”。馮煦明表示,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是在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我國仍處于快速城鎮化的發展階段,仍然具有較大的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需求。為此,必須針對新發展階段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的特點,加快完善投融資體制機制,破除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過度舉債的生存土壤,杜絕地方隱性債務風險的積累。
要實現經濟持續穩步回升,需要進一步提升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意愿。馮煦明認為,積極的財政政策應加大支出力度,彌補私人部門需求缺口,帶動私人部門消費和投資走向活躍。具體而言,一是要用好財政政策空間,適度擴大財政支出。二是要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創新財政政策工具,增加科技攻關、綠色發展、鄉村振興、生育養育教育等領域的投入力度,提高財政政策的質效。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謀劃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馮煦明表示,保障財政運行平穩可持續,宏觀政策需進一步發力。通過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優化央地財權和事權關系分配,更好地平衡央地收支結構,充分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為保障中長期財政運行平穩和可持續打好制度基礎。
貨幣政策要為實體經濟發展營造穩定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馮煦明表示,在數量上,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確保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在價格上,要以自然利率為錨引導實際利率合理下行,降低實體經濟增量融資成本和存量債務利息負擔,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此外,要以結構性貨幣政策進一步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馮煦明認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轉型升級,設計得當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能夠在總量政策基礎上更加精準有效地發揮貨幣政策對科技創新、綠色轉型、普惠小微、數字經濟等轉型升級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促進經濟結構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穩步轉型升級。(經濟日報記者 杜 芳)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淑翠:
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強化政策統籌。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淑翠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意在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科技、環保等各領域政策協調配合,確保政策之間同向發力、形成合力。
張淑翠認為,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主要考慮到過往政策之間的平衡問題。此前,部分政策制定部門不統一,統籌謀劃方面存在差異,導致政策一致性方面有所欠缺。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面臨如何處理速度與質量、宏觀與微觀、發展與安全等多維關系,同時需要應對和解決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就業壓力大等多重問題。因此,不能僅僅依靠經濟政策來理順關系、解決問題,非經濟政策對經濟運行所產生的直接或間接影響不容忽視,需要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科技、環保等各類政策相互配合,形成政策合力。
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將有助于提高2024年工作統籌部署的力度與強度。張淑翠表示,2024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一年,需要做好前瞻戰略部署,有效推動各個部門配合,強化對宏觀大局發展態勢預期的管理,更好發揮政策之間的調節作用,達到同頻共振的效果,為經濟回升、社會穩定提供有力支撐。
為此,張淑翠認為應重點從以下幾方面發力:一是處理好“立”與“破”的關系。應尊重發展的內在規律,運用系統論方法,厘清問題,把握好“立”與“破”的順序。二是政策多做加法。新形勢下,要寓改革于調控之中,要明確穩的基調,也要更加積極進取。要立得更扎實,也要破得有力度。用發展來解決問題,政策多做加法,采取更加積極主動的支持政策,錨定目標精準發力,有效推動各項政策有的放矢,注重協調有力、協同共進,放大組合效應,提升政策效果。三是審慎有效評判政策取向一致性的標準。各領域政策要納入一致性評估,而政策要生效和提效的前提是政策之間系統謀劃,既要實現新舊政策平穩接續,又要做好政策之間協調配合。要以解決主要矛盾為主線,以實現主要政策目標為核心任務,形成穩定預期,審慎出臺各領域政策,全面評估政策可能帶來的影響,強化政策之間協同聯動性,最大程度釋放政策效力,把制度優勢轉為治理效能。(經濟日報記者 李彥臻)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