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國經濟即將走過“上半程”。隨著前期各項政策措施發力顯效,當前經濟運行總體上延續恢復態勢,但內生動力還不強,需求仍然不足,市場對宏觀政策加碼的預期升溫。
如何看待中國經濟復蘇進程中的波動與前景?下階段宏觀政策發力的方向、節奏、力度應怎樣把握?下半年中國經濟將怎樣表現?在近日舉辦的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23年中期論壇上,多位經濟學家交流了看法。
恢復性增長態勢明顯
“今年上半年,中國宏觀經濟實現恢復性增長,特別是消費和服務業增速大幅反彈,逆轉了去年四季度的加速下滑態勢。”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教授劉曉光表示,在前期積壓需求釋放、政策性力量支撐和低基數效應的共同作用下,中國宏觀經濟恢復性增長態勢明顯,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不同程度緩解,呈現出觸底反彈的特征。
論壇發布報告認為,經歷3年疫情后,中國經濟復蘇需要3個階段。一是社會秩序與交易修復階段,以供給和需求各方面實現恢復性增長為主要特征;二是資產負債表修復階段,以企業利潤、居民就業、財政收入全面改善為主要特征;三是常態化擴展階段,以資產負債表擴張速度和經濟增長速度重歸潛在增速為主要特征。當前,中國經濟復蘇正處于從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轉換的關鍵期。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寧吉喆認為,應充分肯定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連續復蘇態勢的基本面,無論是從一季度還是四五月份的經濟數據看,我國經濟運行還是處在復蘇向好的狀態。餐飲、住宿、零售、旅游、文化娛樂等聚集性、流動性消費迅速反彈,實現強勁的恢復性增長,服務業的較快增長拉動了生產的增長。經濟增長、就業、物價、外匯儲備四大宏觀指標總體穩定,糧食安全得到保證,能源實現穩價保供,從生產投資看,產業鏈、供應鏈保持了穩定和韌性。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表示,經濟復蘇是分階段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特征,出現一些指標的微調和預期波動是一種常態,對于當下一些指標的回調不宜過度解讀,中國經濟依然在復蘇進程中。
“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中國經濟的產出缺口有望在下半年進一步縮小,就業壓力也將得到一定程度緩解,居民收入和企業績效有望逐步改善,家庭和企業資產負債表逐步修復,帶動信心和預期的改善。”劉曉光認為,也要看到,實現從恢復性增長向擴張性增長的轉變,中國經濟還面臨諸多風險挑戰,需要在改善微觀基礎、市場預期、運行模式和外部環境等方面持續發力。
恢復基礎尚不穩固
盡管經濟呈現恢復態勢,專家認為,恢復基礎尚不穩固,經濟恢復不平衡,尤其是微觀層面,生產經營仍面臨一定困難。
劉曉光表示,當前宏觀經濟的回暖向居民就業和收入狀況的傳導、向企業績效狀況的傳導、向市場信心的傳導還存在明顯的時滯和阻礙,2023年上半年呈現出典型的“宏觀熱、微觀冷”的特征。
經濟恢復不平衡的現象需要高度重視。寧吉喆表示,在消費領域里,住房、家電等大宗消費的恢復滯后于聚集性、接觸性、流動性的消費,投資的恢復滯后于消費,民間投資的恢復又不及大項目的恢復,工業的恢復不及服務業。
前4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下降20.6%,企業應收賬款、企業產成品庫存持續增長,企業成本上升。寧吉喆表示,要堅持問題導向,針對經濟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困難堅持宏觀調控的方向、明確宏觀調控的重點、加大宏觀調控的力度、把握宏觀調控的節奏,推動經濟運行持續恢復,促進經濟增長回到正常區間。要將解決經濟恢復不平衡的問題作為宏觀調控的重點,比如,進一步促進消費特別是恢復大宗消費;對民間投資、民營企業的方針政策要盡快落地;把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放在重要位置。
精準施策推動回升向好
近期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針對經濟形勢的變化,必須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增強發展動能,優化經濟結構,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具備條件的政策措施要及時出臺、抓緊實施,同時加強政策措施的儲備,最大限度發揮政策綜合效應。
寧吉喆表示,要加大宏觀調控政策力度,在節奏把握上,出臺宏觀政策宜早不宜遲。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中國社科院大學黨委書記高培勇提醒,要立足于高質量發展階段來謀劃宏觀政策的配置格局。宏觀政策配置要做成本效益分析,宏觀政策成本的天花板和紅線是“安全”,不能危及或觸發財政風險和金融風險。無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要堅持力求精準。
劉元春表示,當前中國經濟的復蘇與以往的周期性復蘇有著本質性差別,如果采用傳統的逆周期調整方式,用短期宏觀經濟政策來進行簡單應對,當前經濟復蘇基礎不穩固、內生動力不扎實等問題可能難以得到有效解決,需要有一個短期和中期兼顧的方法。
中國工業經濟學會會長、中國社科院大學教授江小涓表示,中國經濟處在發展階段轉換長周期和疫情影響短周期疊加的狀態,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泛在新動能的出現。短期政策可能成本加大、邊際效應降低,要利用好這個窗口期,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創新和開放,獲得泛在新動能,保持經濟中長期高質量發展。(經濟日報記者 熊 麗)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