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開鐘書閣?”鐘書閣創始人金浩說,“就是想讓讀者重新回到書店”。
近日,記者從市區徐家匯出發,車程將近一個小時,來到位于松江泰晤士小鎮的鐘書閣。這是如今在全國29個城市擁有43家門店的鐘書閣的第一家店,2013年世界讀書日之際開業,以“最美書店”之姿迅速引起關注。“要知道這是距離上海市中心48公里的地方,開業第一天竟涌入5000多人。”泰晤士店的設計師俞挺對10年前的火爆記憶猶新。
不少人認為,正是這家鐘書閣在國內開啟實體書店的“顏值”時代、“網紅”時代,讓“最美”成為書店經營者競相追逐的標簽。
10年里,關于書店“顏值”的討論不絕于耳,甚至有一些追求“顏值”的書店被吐槽沒有“靈魂”。“最美書店”向何處去?金浩在鐘書閣泰晤士店10周年體驗活動上堅定地說:“我們要開把書店做成書店的書店。”
最美 能否成為書店出路
鐘書閣泰晤士店舉行10周年體驗活動前一天,第二屆“年度最美書店”在浙江杭州舉行的第二屆全民閱讀大會上發布,全國40家書店獲得這一榮譽稱號,上海兩家書店——1925書局、新華文創·光的空間榜上有名,去年10月開業的鐘書閣銀川店也在其中。作為“最美書店”鼻祖,鐘書閣泰晤士店在去年首屆評選中,與朵云書院·旗艦店作為上海書店代表雙雙入選。
什么樣的書店可稱為“最美書店”?上海新華傳媒連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江利感到,當書店的平均“顏值”普遍提高以后,“最美書店”的評選條件和標準越來越高。“就像一個人,外表的漂亮比較容易達成,內在的美需要探索。每一家書店通過不同的設計,融合周邊環境氛圍,打造出一個大家愿意來打卡拍照、逛一逛的空間,還是相對簡單的。”
不過,在10年前,這個相對簡單的目標,難倒了很多實體書店經營者。松江人金浩曾是一名老師、校長,因為對書的鐘愛,辭職投身書業。1995年,他以女兒“鐘書”的名字開了第一家60平方米的小書店。到2010年,鐘書書店在上海有21家。“就是從這一年開始,書店開始走下坡路,不景氣。到2012年,我們關了8家書店,還剩13家。”把開書店作為下半生事業的金浩痛苦地思考:書店怎么辦?
“當時在網上看到一篇世界最美的20家書店的報道,我們能不能也開一家這樣的書店,把讀者重新吸引回書店?”金浩拿出所有積蓄,設計、裝修花了一年多時間,打造這家他心目中的“最美書店”。2013年4月23日,鐘書閣泰晤士店開業,沒有花籃,不舉辦儀式,準備用于開業慶典的10萬元全部購買圖書,捐贈給貴州遵義泮水鎮的農村書屋和學校圖書館。
盡管書店開業低調,但讀者熱情爆了。特別是隨后的“五一”假期,這家書店成為上海乃至周邊地區很多人的觀光打卡點。
金浩意識到,“用‘最美’吸引讀者重新愿意來書店,真的成功了”。與此同時,書店里人擠人,“鐘書閣不像書店,沒有閱讀氛圍”的批評隨之而來。相似的情況在鐘書閣此后不少新開門店出現。
2019年1月底,鐘書閣重慶店開業,春節期間因人流量太大不得不限流。去年國慶開業的鐘書閣淄博店也曾限流。淄博燒烤火了,位于海岱樓的鐘書閣淄博店一個周末接待10萬人次。“看這人流,不知道網上又會如何評價鐘書閣了。”金浩在朋友圈寫道。一位書業友人回復他:“去書店的人多,總是好的。”淄博市民發短視頻說:“海岱樓鐘書閣是城市文化地標,似一張新生的名片,改變城市的文化內涵,讓你暢游在書的海洋里,盡情感受文化的魅力。”
網紅 能否支撐持續客流
“書店作為一種業態開開關關,特別是關,總是被更多人關注。”鐘書閣泰晤士店10周年體驗活動上,一位書業人士說。
數據似乎能支持這種看法。《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新開書店數量超過4000家,關閉的書店則為500多家。相較而言,《中國餐飲報告2019》披露,“2019年我國每天有8219家餐廳倒閉,已關閉餐廳平均壽命僅420天”。
百道新出版研究院2022年底發布的《2021—2022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顯示,在對15個一二線城市的數據進行梳理后發現,這些城市2021年新開書店2326家,是新關書店數量的2.6倍。
“看到(臺下)這些讀者挺感慨,那年鐘書閣芮歐百貨店最后一天營業,我還特意去轉了轉。”今年2月,作家馬伯庸在鐘書閣徐匯店舉辦簽售活動后,特意發了一條微博。
近些年,“書店很美,但沒人買書”“‘變美’救不了書店”的討論不斷。曾經也是網紅書店的言幾又今年1月底關閉上海最后一家門店。鼎盛時期有58家門店的言幾又如今只剩不到5家。在百道新出版研究院院長程三國看來,言幾又曾經的順利發展和如今的隕落,都在行業頗具典型性。
“網絡時代之前,買書只能到書店去。現在,網購不光方便,價格也有優勢。書店的吸引力變了,成為一個文化媒介,具有傳播屬性。”程三國分析,對實體商業來說,吸引客流是前提基礎。開在商圈和綜合商業體的“網紅”書店帶來的客流量,不僅能惠及書店,還能分享給其他商家,這是前幾年實體商業愿意支持書店的原因。“實體書店‘網紅化’,不一定是從業者主動想讓書店變成這樣,而是在目前的商業背景、消費背景及文化潮流影響下,呈現出的形態。在更大的商業循環中,需要‘網紅化’的實體書店,書店就以‘網紅臉’形象和定位出現,滿足新需求。”
顏值 能否形成良性循環
金浩每年有半年時間在全國各地跑,看書店、談合作。重慶店最火的時候,他問在門口排隊的顧客,為什么愿意花這么長時間排隊?得到的回答是“我就是想進去看看”。“就像有人愿意花幾個小時排隊買一杯奶茶”,似乎很難讓人理解,又可以理解。
“用‘最美’把讀者吸引進來,能不能把讀者留下來?”金浩說,如今的書店已經不是消費者“目的性購書”的場所,“讀者不是因為想買某本書才去書店,有目的性的購買只要在網上搜一下就行。書店是讀者與圖書、作者偶遇的地方。因為書店很漂亮而來看看,有新的發現,讀者可能會愿意買本書支持一下這家書店。”
“從外表美到心靈美,對書店來說是更大的挑戰。當然,書店本身有比較好的先天條件,書的內容豐富,對圖書有需求的讀者面非常廣。對書店而言,如何通過自己的運營把書的信息傳遞給有需求的讀者,是有挑戰的。”江利說。
在鐘書閣泰晤士店別具特色的“九宮格”書架區域,10周年體驗活動當天,來自20家出版社的編輯成為特邀“薦書人”。北京大學出版社的田煒專程從北京趕來,她對自己編輯的《科學革命的結構》的推薦語是“不太好讀、但讀完會徹底改變你的認知”“科學改變了世界,而這本書改變了科學”。“這個書架今天就是我的工位,固定在這兒直接跟讀者介紹”,一下午站在書架旁的田煒覺得,鐘書閣這個嘗試可能是“圖書銷售行業某種范式的探索”。
“一開始,我們僅僅是從形式上體現‘最美’。后來,我們逐步理解,一個書店要想生存下去,或者說書店的根本、書店的靈魂,是它的圖書品質。圖書選品對書店是最重要的,我們有一個選品的團隊,專門在全國600多家出版社、2000多家民營策劃機構中挑選優質圖書。鐘書閣現在提出的‘最美’概念,除了環境最美,還有圖書品質、服務和活動最美。”金浩說。
近日發布的《2022年上海市民閱讀狀況調查》顯示,過去一年里,55.62%的市民有一家自己常去的書店,24.63%的市民每月至少前往這家書店1次。對市民關于書店各項元素重要性的認知調查顯示,市民認為書店最重要的是選書品味,然后是書店氛圍、書店理念。“圖書和閱讀仍然是市民心中書店最核心的元素。”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長徐劍分析道。
作為新一代經營者,鐘書閣總經理蔣俊豪希望“最美書店”可以動起來,成為文化交流與傳播的多元空間,“書店要發展,需要讀者‘走進來、留下來、帶出去’,形成良性循環,其核心推動力是書。未來,鐘書閣的經營將繼續深挖消費者需求,主打差異化競爭,讓書店成為以閱讀為紐帶的線下社交場所。‘顏值’只是書店的流量入口之一,只有讓更多打卡者成為讀者,帶來消費的同時,將書店品牌傳播出去,才能實現更大的價值。”
“很多城市希望鐘書閣開過去,市民喜歡讀書,開書店才有生存的可能,這比任何扶持與補貼都關鍵。”金浩說,全民閱讀推廣從少年兒童抓起,正是書店的希望所在。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