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沖突和極端天氣是影響當前全球糧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各國應該攜手合作,共同努力,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確保紅海水域暢通,維護全球貿易秩序與糧食安全。
海洋運輸是全球糧食貿易的命脈,一旦遭遇地緣政治沖突,就會變得脆弱不堪。紅海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糧食貿易被擾亂,歐盟和黑海地區的糧食經紅海出口亞洲和東非受到影響,加劇了市場對全球糧食安全的擔憂。
紅海不是糧食主產區,但是卻能擾動全球糧食市場,這是由紅海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的。紅海是位于非洲東北部與阿拉伯半島之間的狹長海域,西北面通過蘇伊士運河與地中海相連,南面通過曼德海峽與亞丁灣相連,是全球重要的糧食貿易通道之一。1869年開通的蘇伊士運河大幅度縮短了歐亞非三大洲之間的遠洋航運,被稱為“世界航道的十字路口”。
受紅海危機影響最大的是歐盟和黑海地區的糧食出口。每年從歐盟和黑海地區經紅海運往東非和亞洲的小麥約有4200萬噸,占全球小麥貿易量的五分之一。在紅海航運受阻的情況下,為了避免被襲擊和劫持的危險,全球多家航運巨頭的運糧船選擇南非好望角航線,導致航運里程增加、運輸成本增加、交貨時間推遲等一系列問題。世貿組織1月18日發布的報告稱,受紅海危機影響,今年1月上半月,通過蘇伊士運河的小麥運輸量下降近40%,小麥供給東非和亞洲市場的節奏明顯減緩,但尚未對東非和亞洲的小麥交付總量產生重大影響。
目前來看,紅海危機主要是增加了糧食運輸成本,對全球糧食市場供需的影響較小,對競爭格局的影響較大。從全球糧食供需看,預計2023至2024年度全球大豆、玉米產量分別達到4億噸、12.2億噸,同比分別增產2819萬噸、6371萬噸;小麥產量7.82億噸,同比減少751萬噸,但仍為歷史次高水平。全球糧食增產,而全球經濟恢復不及預期,糧食需求下降,全球糧食供需相對寬松,這也是2023年以來全球大豆、玉米和小麥價格下行的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歐盟和黑海地區小麥航運成本增加、價格競爭力下降,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小麥出口國的小麥價格競爭力就會提升,未來世界小麥出口競爭會加劇。
紅海危機對我國糧食進口影響非常有限。這是因為經過多年苦心經營,我國已經構建起糧食進口多元化格局,全球糧食供應鏈韌性進一步增強。2023年我國進口糧食再次突破1.6億噸,同比增長11.7%。從進口結構看,進口糧食品種主要有大豆、玉米、小麥、大米等,其中,2023年進口大豆9941萬噸,同比增長11.4%,占全部糧食進口量的六成以上。從進口來源地看,大豆進口來源地主要是巴西、美國、阿根廷等國家,玉米進口來源地主要是巴西、美國、烏克蘭、保加利亞等國,小麥進口來源地主要是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哈薩克斯坦、法國、俄羅斯等國,歐盟和黑海地區不是我國糧食進口的主要來源地。糧食進口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使得我國能夠有效應對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
談到紅海危機對全球糧食貿易的影響,就不得不說俄烏沖突和巴拿馬運河水位下降對全球糧食貿易的影響。俄烏沖突持續近兩年時間,黑海糧食走廊運輸受阻,對烏克蘭糧食出口影響甚巨。極端干旱天氣導致巴拿馬運河水位創歷史新低,影響大型貨輪通航,進而影響美國墨西哥灣沿岸糧食出口。一般情況下,美國西海岸港口直接出口大豆到中國,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大豆需要經過巴拿馬運河出口到中國。有的運糧船為了避開巴拿馬運河堵塞而改道蘇伊士運河,又遭遇紅海危機,它們要么選擇繞行南非好望角,要么選擇返回巴拿馬運河繼續排隊等待通行,無論怎樣選擇,運輸效率都會大幅下降,運輸成本大幅增加。
地緣政治沖突和極端天氣仍然是影響當前全球糧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地緣政治沖突疊加極端干旱天氣,導致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這兩大全球貿易通道相繼阻塞,非常罕見。各國應該攜手合作,共同努力,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確保紅海水域暢通,維護全球貿易秩序與糧食安全。 (作者:劉慧 來源:經濟日報)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