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完成對工會法的修改。此次修改有多處,其中,針對近年來貨車司機、網約車司機、快遞員、外賣配送員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數量大幅增加,企業組織形式和勞動者就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的現實情況,新修改的工會法明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參加和組織工會的權利,增加規定:工會適應企業組織形式、職工隊伍結構、勞動關系、就業形態等方面的發展變化,依法維護勞動者參加和組織工會的權利。
工會法的修改,將在法律層面上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建會入會提供明確依據,也明確了工會組織服務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維護其合法權益的職責,消除近年來關于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入會和建會資格的意見分歧,同時也將近年來新就業形態領域勞動者入會的嘗試以法律的形式予以制度化。
修改前的工會法規定,在中國境內的企業、事業單位、機關中以工資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都有依法參加和組織工會的權利。但對該條文如何理解卻存在不同觀點。一種觀點將勞動者一方的入會資格與勞動關系掛鉤,認為勞動者加入工會的前提條件是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之間存在勞動關系,沒有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不能加入工會。按照這一觀點,大量未能建立勞動關系的靈活就業人員,包括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將不能加入工會。相反的觀點則主張現行法并未將入會資格和勞動關系掛鉤。且不說公務員、事業單位聘任制工作人員等不存在勞動關系依然可以加入工會,從法律條文本身的表述來看,其入會資格的核心要點僅在于要求以勞動所得為主要生活來源,而不要求所得必須建立在勞動關系基礎上。《中國工會章程》也是將“以工資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和“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作為并列的入會資格前提。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入會問題的政策制定和實踐,采納的都是第二種觀點。2018年,全國總工會出臺《推進貨車司機等群體入會工作方案》,推動貨車司機、快遞員、護工護理員、家政服務員、商場信息員、網約送餐員、房產中介員、保安員等八大職業群體建會入會;全國總工會近期下發《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入會集中行動工作的實施方案》,推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建會入會。這些文件都未糾結于勞動關系的有無,直接推動上述勞動者群體入會或者建會。
盡管有上述實踐探索的支撐,但工會法此前的規定總會因為不十分明確而引發一些不必要的爭論,影響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建會入會工作的推進。在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群體數量不斷增加,權益維護需求不斷提升的背景下,通過修改法律明確上述勞動者參加和組織工會的權利,能夠消除觀念分歧,為數字時代擴展工會組織和工會工作的覆蓋面,將更多勞動者組織到工會中,把廣大職工群眾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中央周圍,以及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提供制度保障,也為正在進行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建會入會工作提供更明確的法律依據。從更長遠的發展來看,此次修訂將是工會法適應數字時代勞動關系變革的重要調整。
但需要注意的是,組織起來僅僅為工會開展各項其他工作提供了前提條件,而并非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維護就因此得到了實現。由于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用工關系類型多元、用工方式靈活、組織形態松散、利益訴求差異化明顯以及平臺用工本身帶來的特別問題,其組織方式、權益維護均具有特殊性。在法律為這一群體入會掃清障礙的前提下,接下來更重要的是,一方面應加大推動其入會和建會的力度,另一方面,也應積極探索適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實際的為其服務和維護權益的路徑。入會資格是起點,維權和服務才是工會的基本職責。
(作者為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法學院院長、教授)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