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40多年改革開放,我國科研人員秉持“‘兩彈一星’精神”和“西遷精神”,矢志報國、前赴后繼,不斷取得科研突破和創新。科學成就離不開科學家精神,但精神之“氣”還需要體制之“骨”的支撐。而在這方面,我國科研管理在體制機制上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特別是行政化和官僚化,“位子”大于“學問”,“管理”重于“科研”,“經費”重于“成果”。有科研人員戲稱每日忙于填不完的表格,“編”不好的預算,“沒法用”的經費,走形式的“驗收”。這既挫傷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也導致經費投入與重大理論突破成果不成比例。此外,科研道德領域的問題,拉幫結派、內斗之風;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位子、帽子“一把抓”等等,都對學術氛圍造成了影響。
為加快解決制約科技創新發展的一些關鍵問題,中央提出要改善科技創新生態,依靠改革激發科技創新活力,而轉變政府職能是科技改革的重要任務。政府要做的是創造良好環境、提供基礎條件,發揮好組織協調作用。要加快科技管理職能轉變,把更多精力從分錢、分物、定項目轉到定戰略、定方針、定政策和創造環境、搞好服務上來。需加快推進科研院所改革,賦予高校、科研機構更大自主權,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對于解決我國當前科研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高招。其核心就在于:尊重科學研究工作規律,尊重科研工作者的人格,相信他們、支持他們、服務他們,創造更好的環境。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此前在上海交通大學等四校座談會上提到,不是華為出了錢,就要對科研活動貼身緊盯,而是認識到,企業與高校的合作要松耦合,不能強耦合。強耦合你拖著我,我拽著你,互相制約,影響各自的進步。松耦合既尊重了科研人員,也能獲得更好的成果。因此,基礎研究合作成果歸學校。校企的合作并非華為出錢資助高校的恩賜,而是“相互都是有益的”。
華為的思路的確給人以啟發。首先,科研管理必須堅守初心。國家出錢要的是科研成果,而不僅僅是對科研活動的管理。即便科研活動完全規規矩矩、亦步亦趨,未能產出預期成果,也就失去了管理的意義。科研活動當然需要管理,但一切管理活動都是為了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其次,科研管理必須符合科研規律,尊重科研人員。科研的特點就是不確定性,極其依賴科研人員的創新精神,完全不同于行政運作,以行政化方式管理科研活動和經費,就好比讓捆住手腳的將軍沖鋒,必定事與愿違。而且,科研管理要有公益精神,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只盯著應用研究,還要重視基礎理論。對于基礎研究,重在資助人才,提升待遇助成長;對于應用研究,則應出好題目、資助項目,注重成果的適用性。
要發揮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須依靠改革激發科技創新活力,認真思考科研管理的初心,真正尊重科研規律、尊重科研人員,讓科研重于管理,讓成果重于經費,放手讓科研人才把才華和能量充分釋放出來。(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