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良:
尊敬的王忠禹會長,尊敬的秦光榮書記,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企業家:下午好!
非常高興我們能夠相聚在風光徐麗的出城,與各位企業家一起,共同分享和探討經濟升級背景下的大企業可持續發展之道。首先我要向中企聯,向尊敬的各位領導,特別是向忠禹會長、向云南省秦光榮書記和昆明市張田欣長期以來對我們的發展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上臺以來,在 “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目標指引下,重點領域的改革不斷深化,關鍵環節的結構調整相繼實施,中國經濟正在經歷一場轉型升級的深刻變革。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細胞,眾多企業的持續成長是宏觀經濟不斷增長的動力源泉,而這其中大企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尤為重要。因此,我們今天討論這個題目是非常具有重要的意義。
轉型升級是宏觀經濟和微觀個體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如果說,能否成功轉型升級,對國家而言決定著經濟發展的“快與慢”,那么對公司而言則往往決定著企業的“生與死”。一家企業,尤其是一家大企業,只有準確把握長期性、結構性的趨勢,并因時而動、順勢而為,不斷把資產和資源配置到成長性強的行業、市場和商業模式中去,果斷推動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才能實現可持續的發展,以此相反就會被市場所淘汰。正反兩方面的例子,都不勝枚舉。那么在當前國際國內錯綜復雜的經濟環境下,有哪些趨勢值得我們研究?又有哪些潮流值得我們追逐?我認為以下“三化一合”四個方面值得我們大家重點關注:
第一個趨勢是信息化。當前,以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它改變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改變了企業生意的做法。可以說,我們只要仔細琢磨一下,現在沒有哪個行業可以回避信息化,就像第二次產業革命之后沒有哪個行業可以繞開電氣化一樣。早先我們對信息化的理解還停留在將其運用于企業的內部管理和業務流程改造,如采用ERP系統以提升企業的運營效率等。那么今天對信息化的理解已經大大擴展了,信息化正在重新塑造企業的業務模式、客戶管理、供應鏈管理和產業鏈整合。信息化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手段革新,更是一種商業模式的革命。很多行業正在信息化的影響下,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有人甚至說,傳統制造業和傳統服務業,只要采用嫁接了信息化,并形成新的商業模式,就能升級為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零售業大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行業之一了,但就是這個平淡無奇的行業,因為插上互聯網的翅膀,成就了一大批高成長性的電商企業,連物流企業都沾了光。最近,互聯網金融化和金融互聯網化,雙向運動,交相輝映,引發了廣泛的討論。我認為,它們實際上代表了兩種不同的信息化路徑:一種是IT企業向傳統產業的“擴展滲透”,另一種是傳統企業嫁接IT手段而“重新武裝”。這兩種路徑哪個將更為成功,現在還不能下定論。但不管是哪一種路徑,都意味著,信息化浪潮勢不可擋,大企業只有積極擁抱信息化,融入信息化,才能在新的游戲規則下實現持續成長。
第二個趨勢是平臺化。近年來,很多平臺型企業實現了高速的成長,引領了時代的潮流。實施平臺化戰略、打造平臺型企業,一時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實際上,平臺效應的產生和平臺戰略的運用,由來已久。小到買菜的菜市場,大到碼頭、超市、交易所、開發區,都是一個平臺。平臺效應的特點是“網羅各路諸侯、服務上下環節、組織各方資源、實現合作共贏”,其本質在于,以平臺為載體,通過匯聚和集成資源,溝通上下游產業鏈,使關聯各方增值,同時實現平臺自身增值。最近很多專家說了一句話,當今大企業成長,無論是全球還是中國都是平臺增值,這兩年來全球成長和中國大企業的成長基本上這個結論基本上是正確的。而且,我們往往發現,平臺內的各路諸侯戲唱得越精彩,關聯各方增值越大,平臺企業獲益也越大。平臺化戰略既可以運用于以電子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興產業,也可以運用于眾多的傳統產業。“產城一體化”的新型城鎮化導向,在多地打造空港產業園、2.5產業園等產業地產項目。就是試圖運用平臺化的思維,通過構筑平臺、集成資源,實現從開發商到運營商的轉變,助力各地產業與城市融合發展。我相信,只要找到理想的切入點,形成合理的商業模式,傳統產業也能誕生一大批高成長性的平臺型企業。
第三個趨勢是國際化。中國的世界500強企業已經達到95家,接近全球500強的20%。但是,與歐美等國家的世界500強企業相比,我們的國際化還是很不夠的。無論是從業務分布、利潤來源來看,還是從品牌知名度來看,真正可以稱得上“跨國大公司”的中國企業還是比較少的。大部分中國企業的快速發展,主要還是得益于深厚的國內資源和廣闊的國內市場。即使是一些已經啟動國際化進程的中國企業,也僅僅是有限地嫁接海外的資金、管理、技術等資源,以增強其在國內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從發展規律來看,一家企業如果不能在國際上大展拳腳,那么我想它很難成為真正的國際化大企業。因此,我認為,國內的大企業應該放眼全球,勇于到更大的地域上去開疆拓土,到更大的市場上去建立自己的品牌影響力。特別是當前,海外資產價格較低,正是開展海外投資的絕佳時間窗口。王會長在五個方面的要求講到,我非常贊同。中國的大企業應該抓住機遇,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加大“走出去”步伐,力爭在全球范圍配置經濟資源、整合智力優勢、使用創新成果,跨國組織研發、生產和銷售,跨國實施兼并、收購和重組,真正做到“配置國際一流資源,分享全球一流市場,成就世界一流企業”。
第四個趨勢是產融結合。盡管在這次經濟危機中,過度金融化受到廣泛的批評,但現代經濟的金融化仍然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我們現在很難想象,如果沒有按揭貸款的金融安排,房地產業將如何發展;如果沒有融資租賃的金融設計,大型裝備制造業將如何發展;如果沒有第三方支付的金融創新,電子商務產業將如何發展。世界上很多基業長青的大企業,盡管沒有金融機構的外觀,但它們已經高度金融化了。它們都以各自的產業為起點,向相關金融業務自然延伸,當然很多中國大企業有金融板塊,或者有金融化的行為,這也是我們每天能看到的。并通過廣泛利用金融工具,開展金融創新,發揮產融協同效應,支撐了企業的持續發展。與它們相比,中國企業的金融化是“不足”而不是“過度”,金融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還有巨大的空間。當前,已經有不少中國大企業在或深或淺地開展產融結合的探索和實踐。如中石油麾下的“昆侖系”金融板塊、寶鋼旗下的“華寶系”金融板塊,近年來都取得了快速的發展,為企業集團加強流動性管理、提供金融服務、規避行業周期、實現平衡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總體來說,中國大企業的產融結合還大有可為。我相信,伴隨這一過程的持續深入,很多企業還將為自己的持續發展找到新的動力。
古人說:“與其用智,不如待時;與其待時,不如乘勢”。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轉型升級勢在必行的背景下,只有準確把握和順應大趨勢,才能在這場深刻的變革中,立于不敗之地。綠地集團愿在中國企聯的領導下,與中國企業界共同攜手,加快創新轉型,持續做大做強,努力發揮引領帶動作用,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貢獻力量。
謝謝各位。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