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九“燕九節”來源于道教,是為紀念道教全真龍門派創始人丘處機而設立的。開始時燕九并不叫“燕九”,而叫“宴丘”,因用酒席等祭拜丘處機而得名,后來的傳承過程中又遇其它事,便傳成了“燕九”。
道教是在中國誕生的本土宗教。雖說道教是1800前由天師張道陵建立的,但道教的神靈和思想卻遠遠早于這個時間。黃帝時期,人們祭祀山河湖海,形成了早期的神靈體系。周朝時,形成了天神、地祗、人、鬼的概念,道教的諸神和卜之術就此產生。到春秋戰國時期,老子作《道德經》,從而促使″修煉成仙,長生不老″理念的形成。西漢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求生存,道家吸納儒家的三綱五常、墨家的機巧、陰陽家的五行陰陽、醫、兵、法、縱橫等學說,使道教得以延續。到東漢時,經張道陵天師的整合,真正的道教才以一個宗教的形態展現出來。
丘處機1148年正月十九,生于山東棲霞。他19歲出家,次年拜全真道主王重陽為師,道號長春子,金代元初道士,道教全真派“北七真”之一。因以74歲高齡遠赴西域,勸說成吉思汗止殺愛民而聞名世界。丘處機被稱為道教宗師,歸功于金朝元朝時期,他對全真教乃至整個道教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他所創龍門派,為全真道傳承的主要教派。撰有《大丹直指》、《磻溪集》、《攝生消息論》等書。而他能夠使道教大興也得益于他的西行,得到了成吉思汗的尊重與支持。成吉思汗尊丘處機為國師,“神仙”,讓他主掌管天下道教。泰和三年,丘處機任全真道第五任掌教。正大元年(1224年)春天,丘處機應燕京官員的邀請主持天長觀。正大四年(1227年),成吉思汗下詔將天長觀改名長春宮(今北京白云觀),并贈“金虎牌”,稱“道家事一切仰‘神仙’處置”。在元朝政府的支持下,一時間全真道達到″古往今來未有如此之盛″的興旺局面。丘處機仙逝后葬于白云觀。因此,道教設立燕九節,紀念丘處機也順理成章。
燕九節,不僅是道教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日,在民間也廣為流傳。明清時期,丘處機畫像及雕塑往往面白無須。相傳丘處機在磻溪、龍門修煉期間,為除去心魔,煉心去欲,曾經自行閹割,因而明清太監多奉丘處機為祖師爺。明清兩朝太監也多于正月十九日接受閹割。燕九節清末在北京極盛,人們清晨便在白云觀附近尋找相貌清秀如女孩的男童,指為長春子轉世,祈求神靈保佑。
據明代劉侗、于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中記載:相傳是日,真人必來,或化冠紳,或化游仕冶女,或化乞丐。故羽士十百,結圜松下,冀幸一遇之”。意思是說,在正月十九這天,丘處機必然會出現在故里或修道的地方,誰有幸遇上長春真人,就會被仙人庇護,就能驅除百病,延年益壽。正因如此,明清時期,宮廷都會遣臣在白云觀內擺下酒席,隆重祭拜長春真人。一般在正月十八前來進香朝拜者,從四面八方趕到白云觀。丘處機的弟子們,就在觀內松樹下搭起數座簡易棚房,坐禪說法。香客們大都徹夜不眠,以期喜遇丘真人。十九日節慶活動達到高潮,白云觀內外,游人如潮,熱鬧非凡。而在邱處機的家鄉棲霞濱都里,建有“太虛宮”,祭祀活動同樣盛況空前,逐漸形成了大型廟會,會有各種雜耍表演。
燕九節,也有很多習俗和講究。就飲食來說,主要是“三吃”。一是吃餃子。春節和元宵節獨立而存,沒有收尾活動,燕九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缺,也算收尾工程。俗話說:“正月十九,年過封口。”意思是說,到了正月十九,年就算過完了,應開始迎接新的工作和生活,所以正月十九也叫封年口。年封口要吃餃子,一來餃子形似元寶,吃后可以招財進寶;二來包餃子要捏實,把口封得緊緊的,好專心新的工作生活。二是吃餃子面。所謂餃子面就是煮餃子時摻著煮一點面條,其意為“金絲纏元寶”,一年都纏著福氣。三是吃發面餅。因為“發面餅”蘊含發財之意。另外餅是圓形,有著“團團圓圓”之意。
清代詩人孔尚任曾為“燕九節”作詩三首,其中之一這樣寫道:“春宵過了春燈滅,剩有燕京燕九節。才走星橋又步去,真仙不遇心如結?!北磉_了燕九節未能見到仙人的失落心情。實際上燕九節也是一種精神寄托,目的在于祈祥納福。
愿君沐浴燕九,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