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季節便進入到了末伏,而今天又是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的觀蓮花。末伏與觀蓮節巧遇,該是一件幸事。宋代張镃在其詩《伏日》中這樣寫道:“未曉雨先聚,過朝風更鮮。誰知初伏日,全是早秋天。洗盞嘗新酒,臨池摘嫩蓮。平生丘壑意,不受暑寒遷。”描寫得正是伏天避暑、納涼、飲酒、觀蓮的情景。
俗語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三伏天是按我國古代“干支紀日法”確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三伏。據《漢書·郊祀志注》曰:“伏者,謂陰氣將起,迫于殘陽而未得升。故而藏伏,因而伏日。”夏至這天白晝長,太陽角度最高,但卻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因為這時接觸地表層的熱量還在繼續。夏至后太陽光照時間雖漸短,但氣溫卻持續升高。到了數伏日,地表層溫度得到釋放,炎熱的夏天開始降臨。尤其到了末伏,地表層的濕氣與熱量一齊釋放,更讓人盼望清涼的秋天。
三伏天的時間要一個多月,主要看農歷上半年是否閏月。如果閏月,數伏天往往會四十天。根據“干支紀日法”確定,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一天,十天后的第四個庚日為中伏起,如果第五個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是二十天,俗稱雙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十天。今年,初伏時間是7月11日至20日;中伏(20天)7月21日至8月9日;末伏8月10日至19日,共計四十天。伏天過后,將迎來天高云淡,風清涼爽,瓜果飄香的金秋。
伏天里對飲食比較講究。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末伏烙餅攤雞蛋”。進入末伏,吃著烙餅卷雞蛋,夢想著美好的秋天,但也別忘秋老虎的威風。有農諺曰:“秋后一伏熱死牛”。這時節氣溫高,濕度大,濕熱交蒸,濕熱邪氣一旦侵入體內,很容易產生疾病,必須注重防范。在飲食方面,主要有三忌:一忌食瓜。民俗說,秋瓜壞肚,這時節盡量少吃西瓜,多食葡萄、蘋果、梨等應季水果。二忌貪涼。末伏早晚氣溫降低,但白天氣溫依然很高,晝夜溫差加大,不要過多食用冷食冷飲,不要猛吹空調。三忌吃辣。秋主胃,吃刺激性強的食物容易上火、燥熱,應多食酸、甘味食物,佐以苦味食物,對身體健康大有益處。
末伏日巧遇觀蓮節,這不由想起了文人墨客對蓮花贊譽有加。唐代詩仙李白寫蓮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宋代楊萬里歌蓮花:“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蘇東坡詠蓮花:“荷背風翻白,蓮腮雨褪紅”。宋代周敦頤在《愛蓮說》中這樣表白:“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由此可見,古人對蓮花是多么喜愛和鐘情。
觀蓮節的起緣由來已久。民間認為,農歷六月二十四是荷花的誕辰,所以觀蓮節也應運而生。在這一天,荷花甚多的江南便會舉行盛會,各家各戶都要前往池塘邊,人們賞荷、泛舟、歌唱,在荷花叢中流連忘返。這個節日,既體現著浪漫與美麗,更表達著人們對荷花清凈、通明、純潔氣質的敬仰情感。
在中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中,荷花有著獨特的優勢。中國出現最早的詩歌集《詩經》中,這樣描述荷花:“山有扶蘇,隰與荷花”彼澤之陂,有蒲有荷”,這便將荷花進入了文學。春秋戰國時期的公元前473年,吳王夫差在蘇州靈巖山建造了供妃子賞荷花的“玩花池”。秦始皇統一中國后,荷花文化逐漸發展完善,不局限于文學和飲食方面,更多的向醫學、藝術方面滲透。到了漢朝,荷花的種植生產有了極大發展。唐代出現了“荷包飯”,并將荷的大部分入藥。到了現代,荷花全身為寶,倍受人們青睞。
立秋之后,我們迎來了末伏和觀蓮節重疊,那就讓我們在踏秋、夢秋、賞秋、享秋的日子里,昐望好事連連,用君子荷花之質寫就壯美詩篇……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