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由江西財經大學與企業管理出版社主辦的“2023年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學術研討會暨本土管理思想專題論壇”在江西財經大學麥廬園校區成功舉辦。
江西財經大學校黨委常委、副校長陳始發,企業管理出版社社長孫慶生,江西省管理學會會長、江西財經大學原副校長吳照云以及來自全國16所高校與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共50余人參加論壇。工商管理學院黨委書記賀三寶主持開幕式。
陳始發在致辭中指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建中國特色管理理論的春天已經到來。2023年,江西財經大學已落成全國首個“中華管理思想文化園”,連續舉辦首屆“中華管理思想論壇”、中國管理思想研究研討會與2023年夏季中國企業家管理思想研究工作坊,本次論壇的召開更為江西財經大學百年校慶增光添彩,并預祝論壇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孫慶生首先介紹了財政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管理中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工程”的內容、背景和意義。孫慶生指出,要充分調動有關力量,通過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融會貫通,從現代管理的角度,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項事業推向企業、推向社會,教化人們管理有道、生財有道、成己成物,為社會和諧發展做出貢獻;期待中國管理學界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不盡的智慧和力量,敢于并善于從管理思想的根上實現突破與創新。
江西財經大學管院胡海波院長在開幕式上介紹了江西財經大學在中國管理思想研究領域的情況。胡海波指出,江西財經大學經過醞釀初試、發展壯大、品牌成熟、持續發力四個階段,現已形成一組持續深入的研究方向、一組跨多學科的研究隊伍以及一系列有影響的研究成果,未來學校還將面向經濟活動主戰場與人才培養主舞臺進一步凝神、聚力與共情,在“兩個結合”中傳承創新。
吳照云在做題為《中國管理學派:“文化與管理”的守正創新》演講時指出,文化與管理結合的目的就是要構建起屬于中國管理學派的學術體系、學科體系與話語體系,核心任務就是針對“六個問題”做到“六個堅持”:一是理論基礎問題,要堅持傳統文化的“創造轉化”;二是實踐觀察問題,要堅持古代思想、近代經驗與當代實踐“三位一體”的管理觀察;三是概念表述問題,要堅持“中文文法”的概念闡述;四是價值取向問題,要堅持“人道與天道統一”的至善之道;五是研究方法問題,要堅持“經學考據”的研究方法;六是落地問題,要堅持“自上而下”的全員參與。
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晁罡教授在題為《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一個富有理論創新空間的研究領域》的演講中指出,近年來,中國涌現出一批傳統文化踐履型企業。此類企業用傳統文化構建企業信仰,并力行踐履,從而獲得了良好的組織氛圍與績效。此類企業還呈現出“超家族主義”特征,通過“擬家庭教化”方式促成員工的君子人格和親社會行為,讓員工不僅成為一位好員工,更成為一位好公民。
大連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鞏見剛做了《中國式現代化與本土管理學之儒家化》的演講,他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概念的提出對本土管理學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管理學需要進行一個根本的、范式意義上的轉型。儒家文化和管理思想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繼承了古老中國的整體思維,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時能夠以義生利、心存敬畏、行有所止,使得“修己安人”的最終目的具有了理論和現實的可能性。
江西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企業管理系副主任郭英博士演講題目是《王陽明領導功夫及其當代啟示》,他指出,功夫問題是中國哲學所特有的重大問題,離開工夫論就不能理解中國哲學。從功夫的角度對王陽明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實踐進行分析,嘗試構建領導思想加領導實踐的研究框架,可以增強王陽明管理思想的可復制性與可移植性。
山東大學經濟學院黃海嘯副教授在以《“經世濟民”與中國管理》為題的演講中指出,無論是大國治理、組織管理還是個體修為與自我管理,都必須“經濟效能”與“人文價值”并重,因此,這個話題將以社會主義人文經濟學視野為準繩和工具,深度剖析中華文明歷史上典型歷史事件的成功或失敗原因,提煉和總結東方特色的管理規律、邏輯和經驗,以資為中國管理現代化體系建構提供歷史智慧。
哈爾濱工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黃金枝副教授演講題目為《“萬物一體”管理學范式的提出》,她指出,萬物一體是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儒釋道易的共通處,是建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繞不開的問題關鍵。根據傳統文化“含三歸一”和“以一攝多”的特性,凝練出“萬物一體”含融且統攝“萬物分立”,且是兩面一體的關系,進而將整體性與還原論關系的考量轉變為“萬物一體”與“萬物分立”關系的考量,實現管理學的“升維”和“擴容”。
山東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黃少英教授在做題為《中國管理時代已經到來》演講時談到五點:一是文化自信時代到來,盡管西方在管理上還有一定值得借鑒的因素;二是我們的祖先天生會領導和管理,積累了豐富的領導思想和管理經驗;三是早期工業化時代中國企業管理的天然缺失造成幾百年的時代誤會;四是中國式現代化造就中國管理時代到來;五是中國管理的最大特點是人心管理——得人心者得天下,得人者得人心。
華東師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賈利軍教授在做題為《在時空穿越中談談管理學創新——基于中國文化視角》演講時指出,與西方管理學的分科屬性不同,中國文化是一種“分層”的認知體系,是以“道”為核心的整體論世界觀和以“天人合一”為準繩的方法論。這個分層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道、象、器”。“道、象、器”自上而下,一以貫之。“器學”指的是一事一物之理;“象學”指的是諸多事物所構成的某一類現象背后的規律性認知;“道學”指的是世間萬象背后共通的規律。這種分層的知識體系并非三個層次的堆疊,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蘭州大學管理學院賈旭東教授演講題目為《中華學術范式與自覺管理》,他認為,“中華學術范式”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和研究方法的總稱,體現了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在世界觀與方法論方面的根本差異。基于“中華學術范式”,他提出《自覺管理》的思想、理論與方法體系,即“自覺人假設”,認為人生而自覺,但后天的心靈污染妨礙了其潛能的發揮,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心性修養工夫引入管理者的心智訓練,通過提高人的自覺性而實現團體的自組織,將可能達到無為而治的管理最高境界。
江西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李文明教授演講題目是《中國生態倫理》,他指出,通過理論思辨探究中國生態倫理的發展趨勢,即非生態倫理的生態化到生態倫理大眾化的演替過程,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按倫理文化產生的時間順序,從古到今、從遠至近,系統闡述易經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馬克思主義文化、中國革命文化、新中國建設和改革文化七大文化中所蘊含的生態倫理。在此基礎上對七大文化之間的耦合關系進行剖析。二是對不同層面實踐中的成功和失敗進行對比闡述和分析。
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孟子與儒學研究部部長秦超演講題目為《儒家“生意”思想視域下的現代儒商精神》,他認為,“生意”價值是中華民族的美好向往,在生產、生活、生計、生理、生長、生成等中國漢語詞匯中,以“生”來表意,譜寫了一曲宇宙生命祥和的生動樂章。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生意”哲學概念逐漸指向商人的經商活動,這是儒家文化在商人地位提高背景下的一次思想創新,也是社會對功利性的商人向道德至上的儒商轉變的一次殷切期望。
嘉興市新儒商企業創新與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唐詩武演講題目為《三立企業運作玄機理論》,他提到,三立顧問自2002年起便致力于創建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古今珠聯,中西璧合;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三立企業運作玄機理論和在企業踐行的方法、工具體系”。該體系可助力企業管理者深入認識“立己,達人”的文化內涵,讓企業職工及其家人在企業發展的歷程中受益。會議上,唐詩武院長還介紹了該體系如何在企業全生命周期全維度進行生根踐行的做法和案例。
復旦大學東方管理研究院副研究員王國進演講題目是《從管理的科學性和藝術性之爭看中國管理學理論創新的路徑和前景》,他認為,中國管理學的理論創新既可以在科學化方向取得突破,也可以在藝術化方向進行深化。路徑大致有三條:一是幾乎不依賴任何既有理論的創新;二是在現有理論基礎和中國管理情景上創新并持續深化,找出西方理論的不足,;三是以西方現成理論檢驗中國管理實踐。三種路徑可以同時進行。
西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院長王澤民教授演講題目為《從古文字看中國文化的特點及其創新特質》,他指出,理解一種文化,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一定要把握住文字、制度、思想三要素。古文字反映的是在文明初興階段,先民對天地萬物、人類自身和社會生活最初的各式各樣的感知和認識。從古文字形成背景來看,從畜牧業轉型之農業生產方式,以及溫和的自然環境是兩個最基本的因素,因此,先民們用文字描述身邊的萬事萬物時,基本上都是溫和、客觀和正面的;也在一定意義上決定了中國式思維的具象式、聯想式特點,塑造了從全局看局部的思維習慣。
江西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吳通福教授演講題目為《中華優秀管理文化“雙創”中的修身問題》,他提到,“文”的字形就是人正面直立的形象,當人認識到人身不足以規定人時,于是在中間加“心”字。可見文的本義是人,由人的形象引申為凡可見的外在現象,又指可以讓人成為真正的人的事物。如果把《易·賁·彖》“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視為“文化”的本土源頭,文化就是讓人成為真正的人,也就是修身。同樣,如果把“修己以敬”視為本土文化對管理的理解,那么修身就是管理。就漢文古義而言,文化即修身,修身即管理。
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副研究員徐立國做了題為《中國本土情境下的責任型領導》的演講,他指出,以多元復雜互動為核心的組織生態系統是產業鏈穩定與發展的重要載體,能直接觸及組織生態系統多元復雜互動中的倫理與合法性的責任型領導是中國傳統文化需要融合的重要管理實踐。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命、和諧、修身、仁愛、陰陽、中庸等思想使中國本土情境下的責任型領導關注多元復雜互動主體的“共命運”,而不是西方情境下利益相關者視角下的“共利益”。命運共同體視角將是利益相關者視角的有效拓展和升華,為理解中國本土情境下的責任型領導指明了方向。
廣東省藍態幸福文化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張華在題為《藍態公益:黨建引領下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色的公益慈善組織》的演講中指出,“黨建引領文化傳承,公益助力文化自信”。廣東省藍態幸福文化公益基金會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秉承“最究竟的慈善莫過于拯救心靈”的公益理念,通過長期舉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公益課程與活動,幫助幾十萬人解決了親子教育、夫妻和諧以及企業經營的難題,樹立了大家內求利他、向善向上、自信自立的價值觀,使得越來越多的受益者轉換成為志愿者,實現了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高效社會治理模式。張華認為,每一個企業最需要的是企業家對自身的管理,管理好自己的心念,而組織最高境界的管理是實現每一個成員的自我管理。
江西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系副主任張守剛做了《中國式談判智慧》的演講,他認為,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談判思想,向世界傳遞中國談判理念與風格是向世界展示中國軟實力的一部分。以中國傳統文化自覺為基礎的中國式談判思維和談判策略大致可以分為:“勢”——談判的成立的條件;“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談判利益觀;仁者愛人——談判者的人性假設;上兵伐謀——談判策略博弈;允執厥中——談判溝通之道;和為貴——談判路徑選擇;和諧——理想的談判雙贏結果;中國式談判企業實踐。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張樹旺教授演講題目是《文化與管理研究的“跨越”與“融通”》,他指出,首先,從事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的研究需要有“跨”的原則,需要兩面通,出身管理學科或在管理學院工作的研究者,傳統文化經典學習要跟上,管理學研究要在一線;出身非管理學科的或在非管理學院工作的,傳統文化研究要在一線,管理學研究要跟上。其次,在研究方法上要“融”要“通”,融通要有目標共識,理論創造在于實踐中有效管用,能指導中國實踐,讓實踐者形成理念自覺、文化自信、歷史自豪;方法上,要注意文史哲人文方法與社科研究方法異同與融合,要有“旁觀者”研究立場;在文風共識上,要注意境美與理論美的融合;在研究受眾上,要走出書齋,從精英世界走向普羅大眾,實現真善美價值與理性的可復現可驗證的理論方向。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企業研究中心主任、中央財經大學商學院教授周衛中演講題目為《日本企業文化的形成、發展與啟示》,他結合日本企業對中國文化的借鑒與創新,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管理中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一項十分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企業管理中的實踐進行研究,總結、提煉出有代表性的理論、經驗和案例,通過研討提煉、傳播,在更大范圍形成廣泛共識,為企業高質量發展、企業文化建設提供理論支撐;二是保持開放心態,吸納國內外尤其是國外學者的觀點,為我所用,克服企業管理研究“燈下黑”現象;三是結合時代背景,鼓勵百家爭鳴和跨領域交流,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企業管理領域的創新性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在自由交流環節,江西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諶飛龍教授、人力資源系副主任鐘尉博士等專家做了精彩分享和交流。
在總結環節,孫慶生社長強調,要充分領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秀”二字內涵,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提高對傳統文化的甄別力,提煉至今仍有價值的優秀傳統文化精華,更好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兩創”。
本次會議由江西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與《企業管理》雜志社承辦,由江西財經大學中國管理思想研究院、復旦大學東方管理研究院、華南理工大學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企業研究中心、廣東省藍態幸福文化公益基金會、嘉興市新儒商企業創新與發展研究院協辦,由中國管理科學學會企業管理專委會、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企業文化專委會與江西省管理學會指導,會議還得到了江西李渡酒業有限公司的支持。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