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絕地重生》
由中共云南省委宣傳部組織策劃,聯合中共貴州省委、廣西區委、甘肅省委宣傳部等單位聯合拍攝,王斑等主演的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獻禮電影《絕地重生》歷時四年創作完成于近日公演。這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是一部有誠意和新意的獻禮片。
《絕地重生》在題材上有新的開拓。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迄今已有近四十年的創作歷史。中國共產黨和長征歷史上的許多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已被多次表現過。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創作路子進階拓展,首先要在題材上有新的開拓。《絕地重生》取材中央紅軍歷經湘江保衛戰后,由86000人損失到僅3萬余人。蔣介石調集40萬國民黨軍隊圍追堵截,中央紅軍陷入了極其危險的境地。由于第五次“反圍剿”等接二連三的失敗,紅軍指戰員上上下下已十分不滿“洋大人”和中革軍委的領導。“洋大人”不懂中國國情、中國革命,卻硬要盲目搬用外國經驗“瞎指揮”,而把堅持正確路線的毛澤東同志排斥在領導核心之外。喪失了根據地的中央紅軍還能不能存在下去?路到底該怎么走?從血的教訓中,在廣大指戰員的不滿中,黨中央召開了遵義會議。遵議會議雖標志著毛澤東政治命運的一個轉折,但并非一切困境的終結,到一渡赤水之前,紅軍的北上入川計劃并未完全反映出毛澤東的軍事思想。經過此后在作戰行軍途中召開的扎西會議、茍壩會議——可以統稱遵義會議的系列會議----才最終確立和鞏固了毛澤東在黨和軍隊中的領導地位。此后,在毛澤東指揮下,紅軍取得“四渡赤水”戰略性勝利,從此紅軍方轉危為安,以毛澤東為首的黨的第一代領導核心初亦初步形成。中國革命終于找到了自己的領路人,真正開始用自己的方式解決中國革命問題。這個歷史節點在中國革命歷史上極為關鍵。以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還沒有將這個節點作為敘事主體來表現。《絕地重生》在大歷史觀下,改“一次會議”為“系列會議”,著力表現后遵義會議時代“系列會議”“核心重建”的重點,展現扎西會議前后黨中央領導核心的改變和作戰方略的轉變,避免這段時空成為黨史的“留白”,這是對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補充、填充,是為黨史教育開啟的影視新篇。
《絕地重生》對題材作出新的開拓的同時,也實現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和現實的“隔空對話”。革命歷史題材創作必須秉持對歷史和現實的雙重尊重,其內涵方能啟示當下,激勵當代。講史創作的鵠的不僅僅是平面地了解歷史,而是能從歷史中汲取現實的力量。毛澤東在紅軍和中國革命的最危難關頭被推舉出來,是因為他了解中國革命又有超群拔俗的軍事指揮才能。如果說一渡赤水后的扎西會議標志著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回歸,那么三渡、四渡赤水則是其軍事思想的完全貫徹,其指揮藝術達到了巔峰。從此紅軍逐漸擺脫了被動挨打的困境。《絕地重生》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題今天來說同樣非常重要。中國式現代化就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同時,影片中毛澤東不再是一個“歷史人物符號”,他和他的“金句”也屬于當代。扎西會議上毛主席說,共產黨成功靠的是“兩結”;一是團結,二是總結。團結就是我們能夠坐在這里(扎西)開會。總結就是要善于總結失敗的教訓,自我克服。無疑,我們今天仍然需要這“兩結”,執政黨要團結,要不斷自我更新自我革命。正如片名所示,革命的道路從來不平坦。往往是會走向絕境、堅持斗爭、堅持信仰,然后獲得重生,重生后有可能還會走向絕境,同樣,堅持信仰,堅持斗爭,最后走向勝利----這一真理不僅屬于歷史。也屬于現實。大到國家命運前途,小到個人面對的職場都是同理。《絕地重生》向現實“隔空傳送”的精神力量是影片成功的一個亮點。
《絕地重生》在全新的電影時空中刻畫了一個全新的毛澤東的藝術形象。相比一些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對領袖形象一味加光圈,這部電影緊扣“智、勇、才、情”四個字推出的毛澤東形象既不逾“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邊界,又富有人情味煙火氣。“四渡赤水”需要何等的勇氣和智慧。毛澤東利用敵軍互相間矛盾,在空隙中穿插運動,排兵布陣,用一張標語“打下貴陽城,活捉蔣介石”就亂了蔣介石的方寸,調出了云南的國民黨軍隊,紅軍得以巧渡金沙江。影片以世界軍事史上的經典“四渡赤水”作為敘事主體凸現了毛主席的用兵猶如神助。但當他無法說服主張攻打打鼓新場的多數人時,他也發火,甚至說“我不干了”。當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把領袖作為一個人而不是神來寫的時候,有助于觀眾消除對領袖形象單調刻板的印象,從而更好地接受領袖形象。
《絕地重生》的新意還在于對藝術辯證法的美學把握。戰爭的標配場面如炮火連連,殺聲震天,飛機轟鳴,血肉橫飛,《絕地重生》都做到了復刻,跨過了戰爭片的門檻。但僅僅跨過這個門檻還不夠,因為“暴力美學”究竟還是有限度的美學,必須以藝術辯證法處理題材。《絕地重生》中敘寫了毛主席和賀子珍的愛情。賀子珍在長征中要生孩子,但不愿第二次將孩子送給老鄉。毛澤東說,你要是不把孩子留下的話,只有你脫離大部隊。但是后來賀子珍負傷了,毛澤東趕到后,賀子珍怕連累毛澤東說,你們走吧,不要管我。此時毛澤東動情地說:“我就是背也要把你背上,跟上大部隊。”這種戰地浪漫曲還見于影片特別表現了毛澤東的詩人情懷。婁山關大捷是長征途中打的一個大勝仗,詩人興會無前,揮毫寫下著名的《憶秦娥婁山關》的不朽詩篇。畫面上,立于高山之顛的毛澤東望著夕陽光華赤如血,一隊隊紅軍重振旗鼓向前---這些場景與緊張的戰爭場面相得益彰,使觀眾得到緊張之余的松弛和美學享受。因此可以說,《絕地重生》這部影片堅持對歷史和現實雙重尊重的創作秉持,通過史詩互證、情信兼備實現了對歷史話語的新書寫;在電影表現上,致力于打破某種固化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套式,努力達到了敘事和視覺雙重沖擊,是一部有誠意有新意的獻禮片。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