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表熱議教育、科技、人才助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大會特稿】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教育、科技、人才”被提至更加重要的位置。
這一表述讓來自教育系統的黨的二十大代表倍感振奮。代表們認為,從現在起隨著黨的中心任務確立為“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必將大有可為、大有作為。
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筑牢強國之基
黨的二十大報告總結了過去5年的工作和新時代10年的偉大變革。回顧10年非凡歷程,教育、科技、人才既相互作用,又相互促進,形成有機體系,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支撐。黨的二十大代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書記舒歌群說:“黨的二十大報告第五部分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這是黨代會報告第一次單獨成章對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進行一體部署,為新時代教育和科技創新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
黨的二十大代表、安徽大學黨委書記蔡敬民注意到,與以往黨代會報告不同,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把對教育工作的謀劃,與科技、人才工作放在一起。“這樣的變化更加突出教育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地位,作為教育戰線代表,我備受鼓舞。”蔡敬民說。
將“教育、科技、人才”一體表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是本次報告一大亮點。“高質量教育體系是科技力量可持續發展和創新要素可持續供給的保障,是源源不斷培養造就高素質人才隊伍的基礎。同時,高水平的科技發展體系、充滿活力的人才隊伍,又能極大激發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三者相互作用又相互促進,是一個有機整體。這提醒我們,一定要辯證把握三者關系,加強體制機制創新,激發各要素活力,扎實推進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黨的二十大代表、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李元元說。
沒有教育強國,就不會有科技強國、人才強國。
教育系統不僅是科技和人才的集聚地,教育還是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基礎工程。“千秋基業,人才為本。人才是衡量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在關鍵領域、關鍵行業都起著決定性作用。”黨的二十大代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蘇東林,深感教育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
來自教育系統的代表們表示,要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長遠看教育,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結合起來,在新征程中貢獻教育力量。
高質量教育有力支撐科技自立自強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到了諸多重大創新成果,其中就包括中國科大主導或參與的量子信息、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等領域。”舒歌群說,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必須堅持“四個面向”,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加強有組織科研,把過去“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轉變為“國家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要聚焦國家戰略需求打造大平臺,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作為地處東北地區的“雙一流”高校,東北大學肩負著東北振興的時代重任。“我們依托優勢學科資源,集聚學校力量,重點發揮院士團隊引領作用,大力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打造國家級戰略平臺,在實現傳統基礎工業轉型升級、新興戰略產業迭代引領、新興與傳統工業循環賦能方面邁出新步伐。”黨的二十大代表、東北大學校長馮夏庭說。
布局建設超算中心、南方海洋實驗室、天琴中心……在黨的二十大代表、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看來,一系列創新科研平臺的布局,讓中山大學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努力答好向世界科技前沿進軍、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答卷”。
要圍繞發揮舉國體制優勢,深入推進有組織科研,克服單打獨斗資源分散的弊端——
“高校要主動變革科研范式,推進有組織科研攻關。以學科優勢為基礎,研究提出有組織科研的主攻方向,明確主要任務和戰略目標,布局集成優勢平臺,在資金投入、人才引育、研究生招生、政策保障等方面,予以傾斜、引導和支持,最大限度匯聚優勢資源,實現重點突破。”蔡敬民建議。
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堅定不移強化基礎研究,提升源頭創新能力——
在黨的二十大代表、蘭州大學黨委書記馬小潔看來,高校作為基礎研究主力軍,應鞏固和發揚基礎研究優勢,開拓和發展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在“厚理”的基礎上“拓工”,持續凝練釋放跨學科優勢,致力于在國家科技自立自強和高質量發展等戰略部署中擔當作為。
數據最有說服力。10年來,高校獲得了全部1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中的10項、全部技術發明獎中的72%,并獲得了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效應更加明顯。
科技創新需要有良好的發展環境,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才能更好地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李元元提出,要探索符合高校特點的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的工作機制,建立更高水平的校地校企創新聯合體;要“破立并舉”推動以創新、質量、貢獻為核心的評價與激勵機制,更高水平發揮戰略科技領軍人才和廣大科研工作者積極性。
10年來,教育部大力推進高校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會同科技部等部門出臺《關于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關自主權的若干意見》,組織高校開展了“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擴大科研經費使用自主權”等一系列試點,高校科技創新活力不斷激發。
“西安交通大學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開展有組織科研,建立揭榜掛帥、首席科學家負責制等新型科研組織模式,形成有利于學科交叉、團隊協同、項目合作的資源開放共享機制,建立以學術貢獻和創新價值為核心的科研評價體系,優化考核機制,不斷激發教師和科研人員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黨的二十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盧建軍說。
更加充分發揮人才培養主陣地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高職學校累計培養畢業生7900多萬人,為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供給了70%以上的新增從業人員;高等學校累計培養了高素質專業人才7700多萬人。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強基計劃”累計招生1.8萬余人,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累計吸引1萬余名優秀學生投身基礎學科。
如何更好推動教育源源不斷為社會培養和輸送人才,持續為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智力支撐?代表們暢所欲言。
要把基礎教育改革不斷推向深入,使人才培養的地基更加牢固——
“近年來,基礎教育不斷向育人本質回歸。”黨的二十大代表、天津市和平區岳陽道小學校長褚新紅真切感受到基礎教育的變化。
在岳陽道小學的課堂上,信息技術有機融入課程當中,學校還推動項目制學習,讓學生從小經歷“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設計方案—動手實施—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孩子們的好奇心、動手能力、科學思維得到充分鍛煉。
“越來越多的孩子可以享受到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享受到個性化教育。可以說,基礎教育已進入全面提高育人質量的新階段,讓成千上萬的特長生、杰出者和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基礎越來越雄厚。”褚新紅說。
要更加注重提升高層次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我國高等教育提出了“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加快“雙一流”建設的要求。“要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對現有學科專業體系進行調整升級,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文科建設,加快培養緊缺人才,大力鍛造戰略科學家成長梯隊。”李元元說。
要更加堅決推動育人模式縱深變革——
“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有著自身的內涵和邊界,推動職業教育育人方式、培養模式等改革是大勢所趨。要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緊盯產業鏈條和技術前沿,緊盯社會急需和市場信號,加快建立職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招生辦法,堅決改變用分數作為重要評價標準的陳舊觀念,全面推行個性化培養,完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黨的二十大代表、湖南省教育廳廳長夏智倫說。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