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畢業生正式就業率98%以上,用人單位滿意率達100%,近百名學生通過認定獲首批“齊魯工匠后備人才”稱號,畢業后3年平均工資5510元、職位晉升比例超70%。驕人成績的背后,是濱州職業學院“三教”改革結出的豐碩成果。近年來,濱州職院圍繞“誰來教,教什么,怎么教”大力推進“三教”改革,深耕內涵建設,使培養出來的學生更加快速適應崗位,越來越受用人單位歡迎。而“出口暢則入口旺”,濱州職院逐漸形成吸引考生報考的強力磁場。
多維驅動,打造“雙師型”教師團隊,教師改革“潮平兩岸闊”
“誰來教”是“三教”改革的靈魂之問。打鐵還需自身硬,要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必須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濱州職院多維驅動,通過“引進、培養、聘任”等多種形式,把打造理論水平高、動手能力強、專業素質優、教育理念新的“雙師型”教師團隊作為“三教”改革的牛鼻子,著力實施四大工程。
一是專任教師雙師素質提升工程。制定教職工全員培訓計劃,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定期選派專任教師輪流到企業掛職或研修鍛煉,提升自身實踐教學水平。二是兼職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工程。規范兼職教師的聘用、管理和考核,聘用企業骨干、行業帶頭人、技術能手到校擔任兼職教師,把指導學生頂崗實習的企業技術人員納入兼職教師管理范圍,建立“校企互聘互兼”雙師素質培養模式。三是高層次人才引領工程。引進重點建設專業急需的高層次人才,加大對專業領軍人才、高技術技能人才和具有博士學位優秀人才的引進力度,培養“教練型”教學名師和專業帶頭人。四是青年教師能力養成工程。為新入職教師配備導師“一對一”指導;定期組織新教師開展職業教育教學能力培訓和測評活動,測評不通過的暫緩上崗;加強對中青年骨干的跟蹤培養和動態管理,促進形成合理的師資梯隊;定期舉辦教學能力大賽、青年教師教學比賽、說課比賽等,推動教師自我加壓,增強使命感,把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專業實踐水平作為自我成長的自覺動力。在國家級、省級技能大賽和教學比賽中成績突出的,在職稱評聘中實現直晉或直升,形成“人人不甘落后、個個永爭第一”的良好氛圍,構建長效激勵機制。
通過四大工程的實施,一批高素質“雙師型”教師和教學團隊脫穎而出,成為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護理、云計算兩個團隊被評為國家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8位教師被評為省級及以上教學名師。教師參加職業院校教學能力大賽、青年教師教學比賽獲國家級、省級獎項達16項。
多業創特,構建融合式課程體系,教材改革“潤物細無聲”
“教什么”是“三教”改革的時代命題。要將生源復雜、水平參差不齊的高職生“淬火成鋼”,將其培養成合格的人才乃至大國工匠,既離不開名師的指引施教,也離不開對課程體系的精心構建,打造屬于自己的“拳頭”專業和精品課程。濱州職院努力探索課程改革,著力構建產教融合式課程體系,進一步打造特色專業,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夯實人才培養的高質量之基。
學校立足課堂,深化產教融合、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構建完善的全方位、全維度育人體系。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現代企業優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緊跟產業升級,構建 “智能+”特色專業課程,建立校企互通機制,將最新技術要求和崗位需求融入課程教學,確保課程內容的前沿性和職業性;與行業、企業或同行合作,基于工作過程或流程,以項目、案例、任務為載體開發和設計課程,打造底層可共享、中層可融合、上層可互選的“平臺+模塊”專業群課程體系。以“系統知識+復合能力”重構課程內容,采用模塊化教學,認真分析對接崗位的能力要求,融入職業技能(資格)標準,體現教學內容的技能性、技術性和系統性,符合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要求,促進中、高職銜接,切實發揮高職教育的引領作用。大力推進教學資源庫和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完善面向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的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開發建設涵蓋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的數字化專業教學資源和服務實踐教學的虛擬仿真資源。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支撐和依據,是實施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學校出臺實施《教材管理辦法》,通過教材建設助推教學改革。推動校企雙元開發新形態教材,對體現工學結合、教學做一體化教學理念的特色專業教材給予重點支持,鼓勵專業課教師使用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建立起動態化、立體化的教材和教學資源體系,使專業教材能夠跟隨信息技術發展和產業升級情況,及時調整更新。鼓勵教師教材開發融入對學生創新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內容,使學生能夠把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到實踐中去,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提升其適應社會的能力。
多法并教,推行信息化教學模式,教法改革“好風憑借力”
“怎么教”是“三教”改革的活力之源。如果說,教師、教材改革筑牢了濱州職院高質量發展的根基、積蓄起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動能,那么教法改革則如“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使改革的活力迸發,進一步解決了教師怎么教、怎么教好,學生怎么學、怎么學成的問題。
為了培養適應行業企業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使教學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相對接,學校大膽改革“以教師為中心、書本為中心”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全面推行面向企業真實生產環境的任務式教學模式,廣泛采用項目化、情境式教學,將企業真實生產案例搬進課堂,讓學生在完成工作任務和解決工作難題過程中,積極思考,獲得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其快速成為“職業人”的基本素養,打造“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高效課堂。
學校不斷創新課堂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改造提升一體化教室環境,運用信息化手段實施云班課教學、云教材開發,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依托平臺進行自我診斷改進,實現現代化的課堂教學和管理,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學校在2020年獲“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樣板校”榮譽稱號。以大規模在線課程平臺、云班課等教育平臺為載體,建設、完善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及應用平臺并開通網絡學習空間,為學生實現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創設條件。實施混合課程建設,上網課程323門,建成78門院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及32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
任務式、項目式、情景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的廣泛運用,讓課堂不再是單調沉悶的灌輸式授課,而是鮮活有趣、充滿思考。教師在課堂上大展身手,展示個性化教學;學生探究、鉆研、實踐的學習思維不斷得到強化,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實現從“要學會”到“要學好”的轉變。近3年,學生在省級以上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獲獎73項、省級以上創新創業競賽中獲獎32項。
借助信息化手段,學校教法改革形成了一批優秀成果。護理專業群創新“3+N”遞進式人才培養模式,專業核心課程均進行了項目化教學設計,推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群實施“五位一體”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校企合作引入德國培養模式和西門子課程體系及內容;航海技術專業群構建“四三五”立德樹人體系,全面推行混合式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等。
(作者系濱州職業學院副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2年03月15日第6版 版名:職教周刊·院校實踐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