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平度市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回訪記
2023年4月18日,青島平度市職教中心農學專業學生正在教師指導下進行195農用拖拉機單缸發動機活塞環裝配練習。 本報記者 孫軍 攝
■頭條里的中國教育 慶祝中國教育報創刊40周年
編者按:
2023年7月7日,中國教育報將迎來創刊40周年。
40年為教育而鼓,40年為教師而歌。中國教育報始終聚焦中國發展進步,始終關注教育改革發展,堅持方向性引領、專業化服務,直面熱點難點、助推教育變革,發現改革先鋒、謳歌教師楷模,為教育奠基民族偉大復興鼓與呼,為教育強國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初心未改,來日方長。再過一個月,中國教育報將迎來創刊40周年,我們特推出“頭條里的中國教育”欄目,通過回訪中國教育報頭條報道過的教育典型,為讀者講述40年來中國教育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傾聽動人心魄的時代強音。
大澤山,高又長,密林山洞當課堂。烽煙起,地雷響,好好讀書打東洋。
山東青島平度市。在這里,教育曾是民族解放的武器,多年后,教育成為撬動發展的杠桿。
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三教統籌”、人民教育基金制度、“雙元制”等一系列改革在平度落地開花。1987年底,國家教委與農牧漁業部以平度為現場,召開全國農村教育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工作會。前來的中國教育報記者驚詫,為啥一個窮縣能迅速崛起?他們遍訪平度。
答案呈現在1988年1月、2月的中國教育報上。《教育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一個好典型》《從農村的實際出發,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等7篇通訊,深刻揭示了平度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支撐平度闊步向前的密碼。7篇通訊像盛大的煙花炸響了,全國的目光被平度吸引。南方、北方學校的領導來了,大企業、國際友人來了……平均每天接待超過200人,并持續多年。
今天,記者再次踏上平度大地,探尋多年以后,“平度密碼”是否依然引人入勝,依然成為當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器”。
職教與經濟共舞:
從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
時間回到1978年。平度是山東省面積最大的縣,人口眾多、自然條件好、地下資源豐富,而這樣一塊寶地,當時人均收入只有75元。
職業教育的興起為這個農業大縣安上了“發動機”。1979年,平度市職教中心成立,最初設立的全是涉農專業。1989年,平度市職教中心與德國漢斯·賽德爾基金會合作舉辦中德“雙元制”農業職業教育項目,徹底改變了“在黑板上開拖拉機”的傳統教學模式。大批新型高素質農民的誕生促進了當地“三農”轉型升級。
今天,平度職業教育依然與時代同頻共振。
“活塞環裝配最考驗手上的平衡。”平度市職教中心農機電專業學生孫一進專注地操作。活塞是單缸發動機上的重要配件。孫一進上課用的發動機是目前國內最先進的輪式拖拉機所使用的。
不僅是設備新。執教這門課的教師侯書臻告訴記者,市場上裝配活塞環手法普遍不規范,容易把活塞搞壞。“我在汽車廠干了很多年,行業上的問題難題都要在課堂上體現出來。”
在許多職業院校轉而發展二、三產業的時候,平度市職教中心依然不忘深耕農業。原因很簡單,平度是農業大縣,每年糧食產量穩定在145萬噸左右。
“社會需要什么,我們就開什么專業。學校22個專業中有8個涉農專業,是山東省縣域涉農專業開設最全、設施設備最先進、專業教師最集中的中等職業學校。”平度市職教中心校長朱風彬說。每年從學校畢業300多名“農字號”學生,除去升學的,其余80%都到了當地農業一線,以機械化、現代化技術開墾著這片沃土。
同時,平度也是全國工業百強縣。
近年來,平度市職教中心創新形成了共建創業創新孵化基地、股份合作建立培訓實體、校中建廠、建立混合所有制培訓實體、廠中建校、共建產業學院、自辦專業實體等7種校企合作模式,將教與學都放在職場或類職場的環境中進行,實現企業增效、學校提質。
平度的職業院校每年“訂單式”輸出技術人才5000余人,儲備產業工人1萬余名。高水平技能型人才成了招商引資的“香餑餑”,33個國家和地區近4萬家企業落戶平度。
海信空調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部長韓玉夢說:“把企業的需求前置到人才培養環節,直接解決了企業的用人需求,同時建立了技能人才蓄水池,關系著后續的產業改造升級。”
“平度產業發展得好,對企業有吸引力,我們的人才是很重要的原因。”平度市委書記趙興績說,“當前隨著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的加快推進,對人才和科技的需求越來越強烈。我們將結合產業發展所需,進一步深化‘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推動教育和發展互促互進、協調發展。”
江山代有才人出:
從“抗戰第一小學”到“成為最好的自己”
從小埋下愛家鄉、愛勞動的種子,是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另一面。
在平度市大澤山小學“膠東抗戰第一小學”校史館里,記錄著大澤山師生們浴血奮戰的故事。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澤山小學就為國家建設開展學農活動,種植的蓖麻子是提煉國防航空潤滑油的原料。
師生耕耘的痕跡已成為平度教育的風景線。大澤山小學的學生們在等待上學期釀的葡萄酒裝瓶;蘭底小學17畝種植園里剛播下種子;明村小學學生走進工廠了解科技助力生產的魅力與大國工匠的精神;“大澤山小導游”在景區為游客講解大澤山的紅色故事、家鄉物產……
頗有意思的是,大澤山小學人人有一本“勞動銀行儲蓄存折”。該校校長王俊壽介紹,學校學生大多來自農村家庭,2014年起,學校倡導學生在周末陪伴家長到田間地頭、工廠企業勞動。每次勞動都將記錄相應的“勞動財富值”。
“財富”何以見得?學生們說:“我家每年都要釀葡萄酒,這個過程很辛苦,爸媽真不容易。”“要珍惜糧食。”“講好大澤山故事讓我非常自豪。”……
江山代有才人出。接續奮斗的時代青年,是推動社會發展、實現民族復興的生力軍。
“讓每個人成為最好的自己。”走進平度市實驗中學校門,映入眼簾的便是這句標語。成長之路的每一步都有跡可循——七年級“邁好初中第一步”、八年級“邁好青春第一步”、九年級“邁好人生第一步”系列生涯教育課程,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
平度市實驗中學校長耿金堂介紹,開展生涯教育重在培養學生設定目標、規劃生活的意識、態度和能力,幫助他們追求幸福、奉獻社會。“學校還開設30多個社團,激發學生興趣,發掘學生潛力;開展職業體驗活動,通過設置圖書室管理、農場管理等崗位,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公益活動,更深入地了解社會,了解各行各業。”
不僅如此,平度市教體局還打造了中小學生學工、學農、學軍、學科學四大實踐基地,讓學生零距離了解現代農業,增強體魄,培養規范行為、團隊精神、科學思想、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育的目標就是要服務人的全面發展。”平度市委教育工委常務副書記,市教體局黨組書記、局長張瑜輝表示,未來將繼續推進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發揮當地優勢,建設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實施校長課程領導力提升和強師工程,不斷提升教育的美譽度、滿意度和安全度。
辦好教育為人民:
從5000元到3年90億元
1987年,時任平度縣教育局副局長陳俊生全程陪同中國教育報記者采訪調研。他對一串數字記憶猶新:“上世紀80年代初,一年的教育辦公經費是3500元,找財政局爭取才撥付了5000多元。”
改革開放后,平度各級干部在抓經濟的過程中愈發清楚地認識到,要發展經濟必須靠知識、靠人才。盡管財政緊張,但教育必須辦好,刻不容緩。怎么辦?縣委、縣政府領導干部帶隊,深入鄉鎮廣泛調研、反復討論后,1984年縣里決定建立人民教育基金,開啟“人民教育人民辦”的實驗。基金按1983年農民人均收入的2%籌集,3年籌集了3000萬元——“黑屋子土臺子”變成了漂亮的教學樓,教師工資待遇有了保障,平度教育強起來。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平度不斷續寫“辦好教育為人民”的新篇章。
“張校長!”在平度市特教中心,高三學生小壯(化名)塞給校長張磊一張紙條。打開一看,左邊寫著24道菜,中間寫著同學的名字,右邊寫著教師的名字。“等我畢業了,我要請大家吃飯。”小壯說。
張磊很感動。學校在籍學生158人,都是智力殘障的孩子。“為社會減負、為家庭分憂、為孩子負責,是我們的理念。”今年,張磊和教師們將帶領學生乘公交、存取款、去工廠,努力讓特殊兒童自食其力,回歸社會。
與“一個都不能少”并行的,是更高質量的教育惠及更多師生。
2020年以來,平度市通過集團化辦學、強鎮筑基、強校提質等方式,全面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基礎教育學位供給增加1萬多個;公辦義務教育學校實現課后服務全覆蓋;縣管校聘和“三定一聘”充分激發教師積極性……
“投資教育就是投資未來,重視教育就是重視民生,提升教育就是提升競爭力。近3年,全市教育支出近90億元。今年我們又擴資5億多元,用以中小學、幼兒園擴建和基礎條件提升。”趙興績表示,今后,平度市將努力辦讓老百姓更滿意的教育,辦更公平的教育,辦更有活力的教育,辦更有情懷的教育,辦更有特色的教育,辦生態更好的教育,形成“黨以重教為先、政以興教為本、民以崇教為榮”的良好風尚。
青島市委教育工委常務副書記,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姜元韶表示,35年前,平度萬眾一心,大膽創造,為全國教育改革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今天,希望平度加快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加快“雙元制”職業教育迭代升級,為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再譜新篇。
回望這場因教育而興的巨變,陳俊生感慨:“我們做夢也不敢想,想也想不到。”
未來,教育將為強國建設開創怎樣的盛景,令人無比期待。
【記者手記】
總要有人記錄時代、推動歷史
本報記者 林煥新
“這么大的變化,我們做夢也不敢想,想也想不到。”這是采訪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
變化有多大?上世紀80年代的平度雖地理條件優越但仍是一個窮縣;如今平度連續11年獲評全國超級產糧大縣、工業百強縣。上世紀80年代的平度,政府要想盡辦法籌措資金辦教育;如今的平度,政府3年就拿出90億元發展教育……
變化從哪兒來?1988年我還未出生,是當時的報道告訴我,平度巨變的答案是教育,經濟崛起的密碼是教育。35年后,當時提出的重教興教理念在今天依然轟鳴著,推動平度的發展。
今年,中國教育報迎來創刊40周年。在回溯40年來報紙頭條里的教育故事時,我跟隨前輩們專業的視角、生動的筆觸,重溫了這40年的中國教育改革發展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一個個生動的教育實踐,一篇篇珍貴的教育報道,至今讀來依舊讓人心潮澎湃。
更令我激動的是,這些報道不僅記錄了歷史,更成為了歷史的車輪。35年前,關于平度教育的系列報道在全國引起轟動,隨后一系列像平度一樣的先進典型涌現出來。
我看到——1994年,《教育:企業生產第一道工序》報道了天津石化公司教育改革經驗,講述了培養一流職工帶來的企業行業發展;2006年,《浙江:93名農民上大學由政府“埋單”》的消息,報道浙江在全省211個欠發達鄉鎮實施“扶千名人才、促農村發展”計劃,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23年,《一個學位的誕生之路》報道了全國最大的移民城市深圳超常規推進“百萬學位”攻堅的故事……
40年里,這些故事構成了教育改革發展的臺階,而記者用文字、用影像,讓每一級攀登的階梯歷久彌新。
總要有人記錄時代、推動歷史,中國教育報人矢志不渝、前赴后繼。
相關稿件